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舊西藏,長期處於(yu) 封建農(nong) 奴製的統治之下,生產(chan) 力發展水平極其低下,人們(men) 基本處於(yu) 被動適應自然條件和對自然資源的單向索取狀態,根本談不上對西藏生態環境客觀規律的認識,也談不上生態環境保護與(yu) 建設。
西藏民主改革65年來,尤其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堅決(jue) 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you) 先、保護第一,不斷提高生態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著力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美麗(li) 西藏建設不斷釋放生態紅利。
如今的西藏,天藍水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存。數據顯示,西藏現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ge) ,總麵積達41.22萬(wan) 平方公裏,林地、草地、濕地、水域等生態功能較強的地類增加到108.11萬(wan) 平方公裏。全區環境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例達99%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質達到或優(you) 於(yu) Ⅲ類標準,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處於(yu) 安全水平,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繪就生態文明綠色畫卷
初春,拉薩河南岸,雄偉(wei) 的布達拉宮正南麵,一座綠意萌發的高山與(yu) 其隔水相望。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在湖泊前拍攝布達拉宮倒影,賞拉薩全景——這裏,就是著名的拉薩南山公園。
“別看現在有這麽(me) 多樹,幾年前我剛到這裏工作的時候,還是光禿禿的。”南山公園的工作人員紮西曲培說。
早上9點,市民李先生已經爬完山來到公園門口。他告訴記者:“到南山公園登山已成為(wei) 生活的一部分。我剛來拉薩工作時,每到3月,拉薩一到下午就會(hui) 刮沙塵。這些年,我親(qin) 眼見證了這裏從(cong) ‘飛沙上山’到‘綠樹上山’的變化。我們(men) 市民都是切實的受益者。”
3月的雅魯藏布江北岸,草木新發。剛吃過早飯,山南市乃東(dong) 區索珠鄉(xiang) 支崗村村民米瑪次仁就開始了巡山工作。作為(wei) 專(zhuan) 職護林員,一天中他不僅(jin) 要排查火災隱患、撿拾垃圾、觀察野生動物活動情況,還要防止出現亂(luan) 挖野生藥材、砍伐林木等破壞生態的行為(wei) 。“這幾年村民觀念轉變了,生態環保意識越來越強,鄉(xiang) 裏目前有護林員161人。”米瑪次仁說,過去砍樹燒柴的村民,家家戶戶用上了燃氣灶和電爐,“砍樹人”變成了“看樹人”,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這隻是西藏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一個(ge) 縮影。近年來,西藏不斷完善生態文明法規製度體(ti) 係,出台了首部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性法規《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先後頒布實施了《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等30多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生態文明建設從(cong) 注重保護向主動作為(wei) 轉變。同時,各市(地)因地製宜,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林芝市開展雅魯藏布江、尼洋河等重要江河流域的生態保護修複及水土流失防治,加快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製度;昌都市繪製林長製責任區圖,製作林草巡護和管護人員工作台賬;阿裏地區建立了五級河湖長組織體(ti) 係,還將河湖長製體(ti) 係延伸到村民小組、自然村……隨著各項措施的落地落實,生態文明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加大野生動物保護力度
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存
每到夏日,行駛在藏北羌塘草原上,綠色一望無垠,一群群藏野驢、藏羚羊、藏原羚悠閑地踱步、吃草。零星出現的野犛牛也不害怕公路上出現的“不速之客”,走走停停。
“長期以來,野生動物與(yu) 人在羌塘草原上和諧共處。”那曲市雙湖縣多瑪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普布次仁說。
民主改革65年來,尤其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大力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力度,先後頒布實施了《西藏自治區〈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辦法》《西藏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等,尤其是《西藏自治區陸生野生動物造成公民人身傷(shang) 害或者財產(chan) 損失補償(chang) 辦法》的頒布實施,進一步健全了動物肇事損失補償(chang) 機製。
雪豹偷食羊隻、棕熊闖入牧民家搞破壞……在西藏牧區,此類事情層出不窮。“遇到這種情況,牧民會(hui) 用各種辦法,將肇事的野生動物‘禮送’出村,牧民的損失由政府予以補償(chang) 。”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吉布管理站野保員次仁旦增說。
數據顯示,西藏已兌(dui) 付動物肇事損失補償(chang) 資金7億(yi) 多元,實現了維護群眾(zhong) 利益與(yu) 保護野生動物的雙目標。
《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的實踐及其曆史性成就》白皮書(shu) 顯示,西藏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1072種,其中雪豹、野犛牛、藏羚羊、黑頸鶴、滇金絲(si) 猴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65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152種,大中型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居全國之首。根據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藏羚羊種群數量由20世紀90年代的7萬(wan) 餘(yu) 隻增長到30餘(yu) 萬(wan) 隻,野犛牛種群數量由20世紀不足1萬(wan) 頭增長到2萬(wan) 餘(yu) 頭,黑頸鶴數量由20世紀不足3000隻增長到1萬(wan) 餘(yu) 隻。曾被國際社會(hui) 認為(wei) 已絕種的西藏馬鹿“失而複得”,由發現時的200餘(yu) 頭增長到800餘(yu) 頭。另外,發現白頰獼猴等野生動物新物種5種、中國新記錄物種5種。
不斷探索生態富民路徑
盡享綠色發展生態紅利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主改革65年來,西藏各地不斷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推動“綠水青山”與(yu) “金山銀山”雙向轉化,建立健全以產(chan) 業(ye) 生態化和生態產(chan) 業(ye) 化為(wei) 主體(ti) 的生態經濟體(ti) 係,將生態優(you) 勢不斷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和發展優(you) 勢。
在拉薩市尼木縣尼木鄉(xiang) ,一顆顆車厘子已經成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的“致富果”。
“這裏的生態稟賦好、光照時間長,車厘子生長所需的光合作用充分。而且,我們(men) 主要施有機質含量高的羊糞肥,種出來的水果口感好,價(jia) 格也賣得更高。”園區車厘子基地的負責人德吉告訴記者。
2018年10月,當地政府聯合北京援藏工作隊引進了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開始種植車厘子、西紅柿、青椒等果蔬,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如今,園區的車厘子樹有6000多株,種植麵積達到104畝(mu) 。車厘子產(chan) 業(ye) 不僅(jin) 壯大了村集體(ti) 收入,還帶動20餘(yu) 戶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ye) 。
48歲的尼木鄉(xiang) 聶玉村村民衝(chong) 多拉姆,在園區務工3年多,已經基本掌握車厘子種植技術,能夠熟練地授粉、施肥、剪枝。“在這裏,不僅(jin) 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更學到了技術。”衝(chong) 多拉姆說。
林芝市嘎拉村坐落在美麗(li) 的尼洋河畔,被稱為(wei) 西藏“桃花第一村”。村裏房前屋後和農(nong) 田邊的桃林總麵積超過500畝(mu) ,其中野桃林270餘(yu) 畝(mu) ,已有上百年曆史。
過去,嘎拉村村民守著“桃花源”卻不知該如何致富。2002年,嘎拉村開始舉(ju) 辦桃花文化節,近幾年已成為(wei) 林芝市桃花旅遊文化節的主會(hui) 場。前幾年,村民集資50多萬(wan) 元,將開滿桃花的山坡建設成了桃花源景區。嘎拉村還依托景區發展起農(nong) 家樂(le) 、觀光采摘園等配套產(chan) 業(ye) 。2023年桃花節期間,嘎拉村旅遊收入達到400多萬(wan) 元,約占集體(ti) 收入的一半。
借著生態旅遊的“東(dong) 風”,嘎拉村開發出桃花胸針、書(shu) 簽、雨傘(san) 等文創產(chan) 品。一些村民還將自家房子改建成民宿。“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桃花源’,我們(men) 要保護好,讓‘生態飯’越吃越香。”嘎拉村村民達瓦堅參說。
民主改革65年來,西藏積極構建生態保護治理大格局,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現“雙縮減”,“中華水塔”日益豐(feng) 沛,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正徐徐展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