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脆的打鐵聲,清晨從(cong) 西藏山南市瓊結縣德慶村傳(chuan) 出。多吉老人手上有著厚厚的老繭和燙傷(shang) 的疤痕,他生於(yu) 鐵匠世家,是家族第五代打鐵傳(chuan) 人。他說,自己這代傳(chuan) 人當得很值,65年間,命運遇見3次轉折。
第一次轉折是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
在舊西藏,鐵器常被用於(yu) 殺生和戰爭(zheng) ,製造它們(men) 的鐵匠地位低賤。多吉說,他的父親(qin) 技藝精湛,然而在舊西藏,無論技藝多麽(me) 高超,父親(qin) 始終被視為(wei) 下等人。
西藏民主改革後,多吉跟著父親(qin) 學習(xi) 打鐵技藝,成為(wei) 當地遠近聞名的鐵匠。
當時,西藏百姓主要使用木犁(木鐵結合)耕作農(nong) 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相對粗放。多吉說:“我會(hui) 打造100多種鐵器,不僅(jin) 包括木犁、鐮刀等農(nong) 具,還有鐵鎖、藏刀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大家很喜歡。”
多吉的屋裏陳列著他打造的各種鐵器(2月22日 攝)。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 攝
多吉所在的德慶村有160多戶人家,以種植青稞、小麥等作物為(wei) 生。農(nong) 忙時,家家戶戶都要製作農(nong) 具,多吉父子的鐵匠鋪會(hui) 繁忙起來。連續一個(ge) 多月,父子二人輾轉於(yu) 各家打鐵,幾乎沒有閑暇時間。“我能感受到父親(qin) 既辛苦又滿足,我為(wei) 能繼承父親(qin) 的打鐵技藝感到驕傲。”多吉說。
隨著農(nong) 業(ye) 機械化推進,鐵犁逐漸代替了傳(chuan) 統木犁。20世紀70年代,拖拉機開始進入西藏農(nong) 村,藏族群眾(zhong) 用迎接新娘的隆重儀(yi) 式迎接“鐵牛”的到來。德慶村也不例外,開拖拉機的多了,用木犁的少了。翻耕機、旋耕機、收割機等農(nong) 機具,進入德慶村農(nong) 家。
這是第二次轉折。多吉很快抓住了新機遇:買(mai) 來一台廢棄拖拉機頭,自學拖拉機修理。
從(cong) 拆卸組裝開始,經過摸索,多吉成為(wei) 村裏為(wei) 數不多的能修理拖拉機的人。每當村民的拖拉機出現故障,他們(men) 就會(hui) 找到多吉。他用雙手和智慧,繼續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排憂解難。
德慶鐵器製作技藝已傳(chuan) 承200多年。2018年,這項技藝被列入西藏第五批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這是第三次轉折。多吉有了新的身份——非遺傳(chuan) 承人。隨著傳(chuan) 統文化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鄉(xiang) 村旅遊興(xing) 起,打鐵技藝再次熠熠生輝。
在瓊結縣政府相關(guan) 部門的支持下,2022年,多吉成立了瓊結縣德慶村多吉鐵藝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如今,多吉家的院子裏擺放著各種鐵器半成品,屋子裏擺放著藏刀、鐵鎖、酒壺、水桶等。
多吉的合作社有數名社員,製作的產(chan) 品銷往山南、拉薩等地,受到顧客喜愛,年銷售額15萬(wan) 元左右。“這個(ge) 手藝是從(cong) 祖輩傳(chuan) 下來的,我會(hui) 傾(qing) 囊相授,希望把打鐵技藝一代代傳(chuan) 承下去。”他說。
一把藏刀在鐵匠手中逐漸成形(資料圖片)。新華社記者孫非 攝
多吉的兒(er) 子次仁多吉,從(cong) 小跟著父親(qin) 學打鐵,他正和父親(qin) 創製鐵器旅遊紀念品。他說:“在我手中鐵器像是有了生命,變幻形狀,隨人心意。”
次仁多吉常常凝視著燒紅的鐵,看它在火中慢慢變軟,閃耀著光亮,也湧動著古老的智慧。鐵還是鐵,隻是換了人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