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翻身農奴講故事丨藏北草原上,斯曲旺姆和她的“百口之家”

發布時間: 2024-03-27 08:54:00 來源: 新華網

  坐在自家的玻璃暖房裏,邊曬太陽邊和親(qin) 人們(men) 聊天,是斯曲旺姆一天中最喜歡的時光。今年85歲的她,家住西藏拉薩市當雄縣公塘鄉(xiang) 甲根村,天高雲(yun) 闊的藏北草原上。


海報製作:新華社記者邱星翔

  當雄,藏語意為(wei) “精心挑選的牧場”,平均海拔約4200米。這片位於(yu) 念青唐古拉山脈南麓的牧場,水草豐(feng) 美、牛羊成群。但在舊西藏,這片土地上的人們(men) ,生活艱難得令人難以想象。

  斯曲旺姆曾是一名“堆窮”(農(nong) 奴的一種)。在她很小的時候,母親(qin) 就因病去世了。“那時候草原上沒有醫生,得了病就自己扛著,扛過去就能活,扛不過去人就沒了。”斯曲旺姆說。

  斯曲旺姆和外婆相依為(wei) 命。她回憶說:“那時我們(men) 沒有自己的牛羊,替農(nong) 奴主放牧一整年,換來的糌粑也不夠吃,僅(jin) 有的收入還要交種類繁多、難以負擔的稅,許多時候隻能靠乞討過活。”

  據《當雄縣誌》記載:舊西藏時,牧民要承擔烏(wu) 拉稅、人頭稅、送禮稅等稅賦、勞役共二十餘(yu) 種。收入不足以生活和交稅的牧民,隻能向農(nong) 奴主借貸,利率高達22%。永遠還不完的“子孫債(zhai) ”,讓牧民隻能選擇逃荒、為(wei) 奴或乞討。


這是斯曲旺姆(3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1959年,雪域高原掀起了一場徹底摧毀封建農(nong) 奴製度的民主改革運動,百萬(wan) 農(nong) 奴翻身得解放。

  “新生活就從(cong) 分到草場和5頭犛牛開始。”斯曲旺姆說,“牲畜不斷繁衍,我們(men) 一家人的生活也漸漸有了起色。”

  20世紀80年代,靠著國家的惠民政策,以及牲畜出欄積累的財富,斯曲旺姆家從(cong) 土坯房搬進石木結構的新房。2019年,斯曲旺姆家再次更換住房,搬進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新房。“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這麽(me) 好的房子,以前農(nong) 奴主的房子都不如我家。”她說。


這是斯曲旺姆在西藏拉薩市當雄縣公塘鄉(xiang) 甲根村的家(2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如今,斯曲旺姆兒(er) 孫繞膝,11個(ge) 兒(er) 女各自成家立業(ye) 。曾經和外婆相依為(wei) 命的小家庭,已發展成有百餘(yu) 人口的四世同堂大家庭。

  時代的發展,賦予翻身農(nong) 奴和後代們(men) 新的可能。

  斯曲旺姆的兒(er) 孫們(men) 有著和她不同的人生軌跡。1972年出生的兒(er) 子尼瑪紮西,認為(wei) “自己生在了好時代”。他刻苦讀書(shu) ,一路讀完初中、高中,還拿到法律專(zhuan) 業(ye) 的大專(zhuan) 文憑,成為(wei) 拉薩市公安局的一名工作人員。

  斯曲旺姆的孫子孫女中更是人才輩出。孫女桑瓊從(cong) 天津中醫藥大學畢業(ye) 後成為(wei) 一名醫生,孫子巴桑羅布是當雄縣城投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的一名職工,她們(men) 家還有軍(jun) 人、老師、卡車司機……


斯曲旺姆(中)和家人們(men) 歡度藏曆新年(2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現在,斯曲旺姆身體(ti) 但凡有不適,兒(er) 子索朗羅達就會(hui) 開麵包車載著她前往拉薩。“媽媽年紀大了,心肺功能也不是特別好。”索朗羅達說,“感冒之類的小病可以去村裏的衛生室,大病還是去市裏的大醫院做檢查才放心。”

  在西藏拉薩市當雄縣公塘鄉(xiang) 甲根村,斯曲旺姆(前中)和家人們(men) 一起拍攝全家福(2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今年藏曆新年,斯曲旺姆的兒(er) 女們(men) 帶著各自的小家庭來甲根村團聚。孩子們(men) 依次給老人獻上哈達,敬上青稞酒,被圍坐在中間的斯曲旺姆,身邊滿是歡聲笑語。

  斯曲旺姆說,“希望這樣的好日子能久一點,再久一點……”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