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高原兒女闊步新時代——西藏百萬農奴解放65周年發展成就綜述

發布時間: 2024-03-28 08:59:00 來源: 新華社

  3月春風,吹開新綠,雪域高原處處洋溢著蓬勃的生機。

  走進“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市克鬆社區,一幢幢漂亮的藏式獨院映入眼簾,而這裏曾經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噶倫(lun) 索康·旺欽格勒的莊園。現年82歲的洛桑卓瑪老人曾經是莊園裏的“朗生”(西藏農(nong) 奴的一種)。“農(nong) 奴主把吃剩的骨頭扔給狗,為(wei) 了能嚐一口葷氣,我不得不和狗去搶。”她的童年充斥著無盡的黑暗和痛苦。

  一滴水裏觀滄海。洛桑卓瑪悲慘的經曆是廣大農(nong) 奴被剝削被壓迫的縮影。

  曆史上,西藏長期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農(nong) 奴製。65年前的1959年3月,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以廢除政教合一的封建農(nong) 奴製為(wei) 核心的民主改革在西藏全麵展開,實現了西藏社會(hui) 製度的曆史性變遷,也開啟了社會(hui) 進步、經濟發展、人民安樂(le) 且普享權利的曆史新紀元。

  65年來,在黨(dang) 中央的親(qin) 切關(guan) 懷下,在全國人民的無私援助下,擺脫苦難枷鎖的西藏人民,投身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新西藏的曆史偉(wei) 業(ye) ,昂首闊步新時代,正在創造西藏曆史最輝煌的篇章。

  “能夠生活在這麽(me) 好的時代,我這一生沒有遺憾了。”洛桑卓瑪布滿皺紋的嘴角露出欣然的微笑。

  享受平等與(yu) 自由——民主改革讓高原兒(er) 女真正享有各項人權

  坐落在日喀則市江孜縣境內(nei) 的帕拉莊園,是目前西藏保存較完整的農(nong) 奴主貴族莊園,也是近距離觀摩舊西藏貴族日常生活的最佳場所。

  走進這個(ge) 占地麵積5000多平方米的莊園,映入眼簾的是三層的樓房,從(cong) 下到上分別是牲畜圈、農(nong) 奴幹活場所、莊園主生活起居的住所。象牙筷子、銀質餐具、勞力士手表、獸(shou) 皮大衣……展櫃存放的上百件莊園主的生活用品,彰顯著這個(ge) 莊園主人曾經的地位和權勢。

  在奴隸製幾乎絕跡的20世紀中葉,世界上最大的農(nong) 奴製卻還存留在青藏高原。

  資料顯示,當時占人口不足5%的“三大領主”(官家、貴族和寺院上層僧侶(lv) )幾乎占有西藏全部財富,而占人口95%的農(nong) 奴和奴隸卻掙紮在生死線上。

  今年82歲的拉巴倉(cang) 決(jue) ,來自江孜縣江熱鄉(xiang) 班覺倫(lun) 布村。65年前,她曾是帕拉莊園的農(nong) 奴,每天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幹活稍有懈怠就遭毒打,生病也得不到及時救治。

  與(yu) 拉巴倉(cang) 決(jue) 境遇相同的農(nong) 奴,在帕拉莊園還有3000多人。他們(men) 渴望擺脫受剝削受壓迫的人生。“我們(men) 是領主家的生產(chan) 工具,連大聲說話的資格都沒有。苦日子看不到盡頭,每天想著天降菩薩拯救我們(men) 。”拉巴倉(cang) 決(jue) 說。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發動武裝叛亂(luan)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西藏各族人民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民主改革,給腐朽的農(nong) 奴製敲響喪(sang) 鍾,百萬(wan) 農(nong) 奴獲得解放。

  長江學者、西藏大學教授次旦紮西表示,民主改革最根本的進步是人的發展進步,西藏人民真正享有了各項人權和基本自由。

  流傳(chuan) 至今的一張珍貴照片,定格了當時的曆史瞬間:熊熊烈火燒掉契約和債(zhai) 據,翻身農(nong) 奴載歌載舞,慶祝翻身解放。


1959年8月,西藏墨竹工卡縣的翻身農(nong) 奴們(men) 興(xing) 高采烈地焚燒三大領主的剝削文契。新華社發

  “被農(nong) 奴主當作‘會(hui) 說話的牛馬’的我們(men) ,從(cong) 此成為(wei) 真正意義(yi) 上的‘人’。”山南市紮囊縣哲木社區現年80歲的達瓦至今清晰記得民主改革時期的風雲(yun) 歲月。

  隨著民主改革在農(nong) 村、牧區、寺廟、城鎮等陸續展開,侵犯農(nong) 奴生存、婚嫁、流動、居住、勞動、人格尊嚴(yan) 、接受教育等權利的製度枷鎖被砸碎。

  從(cong) 此,一個(ge) 由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hui) 主義(yi) 新西藏,屹立世界屋脊。

  投身建設與(yu) 發展——高原兒(er) 女譜寫(xie) 壯麗(li) 奮鬥詩篇

  春風輕拂,雅礱河穀迎來了春耕季。一大早,山南市乃東(dong) 區頗章鄉(xiang) 哈魯崗村的村民便忙碌在田間地頭。昔日的“乞丐村”舊貌換新顏,辛勤勞作的身影成為(wei) 一道靚麗(li) 的風景線。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之前,哈魯崗村隻有24戶,民主改革中,政府把附近的20多戶乞丐和無家可歸人員安置在這裏,“乞丐村”之名由此而來。

  村民多吉歐珠的父輩曾沿街乞討至頗章鄉(xiang) ,民主改革後便在哈魯崗村定居下來。“一根朽木做拐,一個(ge) 破麻布口袋裝糧,衣衫襤褸地沿街乞討,這是舊西藏時期乞丐潦倒窮酸的形象。父親(qin) 告訴我,他們(men) 這些乞丐生活非常慘,能吃上一口糌粑就很滿足了。”多吉歐珠說。

  西藏民主改革,猶如一束光,照亮了多吉歐珠一家。他家分得了房子和田地,還有很多牛羊,家人也穿上了能遮體(ti) 的衣服。

  如今,多吉歐珠一家人曾經居住的土坯房已變成藏式二層小樓。在多吉歐珠的家裏,牆壁上張貼的一排排獎狀格外引人注目。

  多吉歐珠高興(xing) 地介紹起孫女阿珍的一項項榮譽,“阿珍學習(xi) 非常努力,學習(xi) 成績很好,將來她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學。”

  教育之變,是西藏之變的重要體(ti) 現。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西藏每10萬(wan) 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達11019人,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3.1年;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409所,在校學生94.4萬(wan) 人。

  身材瘦削、皮膚黝黑的門巴族小夥(huo) 次旺江措,2018年大學畢業(ye) 後就回到家鄉(xiang) 西藏林芝市墨脫縣。“回到家鄉(xiang) 後,我開過養(yang) 雞場和花生油加工廠。”他說,看到家鄉(xiang) 的人氣越來越旺,2023年初在墨脫縣德興(xing) 鄉(xiang) 德興(xing) 村開辦了一家以石鍋雞為(wei) 特色的餐館,僅(jin) 在一年內(nei) 收入就達十幾萬(wan) 元。

  西藏墨脫縣,被喜馬拉雅山三麵環抱,山高林密,路途險峻,物資運輸曾經隻能靠人背馬馱。“隻有世世代代生活在墨脫的人們(men) ,才知道對路的渴望有多麽(me) 強烈。”今年40歲的白瑪曲珍對家鄉(xiang) 墨脫的路有著獨特的情結。

  白瑪曲珍扳著手指頭算著11年前去北京的艱難行程:“從(cong) 村到縣,到市,再到北京,一路步行、乘汽車、再坐飛機,3000多公裏的路足足走了6天!”

  拚版照片:左圖是墨脫縣雅魯藏布江上的藤橋(20世紀80年代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顧綬康 攝);右圖是2020年11月5日拍攝的派墨公路米林段公路。新華社發

  2013年10月31日,“高原孤島”墨脫實現第一條公路全線通車。十餘(yu) 年來,通往墨脫的道路持續改造升級,墨脫群眾(zhong) 與(yu) 外界的交流越來越便捷。“路通了,人多了,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了。墨脫現在可是熱門旅遊打卡地了。”白瑪曲珍自豪地說。

  墨脫之變,折射出西藏社會(hui) 的全麵發展進步。

  2019年底,西藏累計實現62.8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74個(ge) 貧困縣(區)全部摘帽,曆史性消除絕對貧困。2023年,西藏人均地區生產(chan) 總值突破6萬(wan) 元,城鄉(xiang)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突破5萬(wan) 元和2萬(wan) 元,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國前列。

  如今,西藏公路通車總裏程達12.32萬(wan) 公裏,“複興(xing) 號”列車馳騁高原,國際國內(nei) 航線達154條;西藏電網清潔能源總體(ti) 占比超90%,行政村通電率達到100%。2023年,西藏轉移農(nong) 牧民就業(ye) 64.7萬(wan) 人,實現勞務收入65.6億(yi) 元;基本養(yang) 老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6%……

  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高原兒(er) 女闊步新時代康莊大道

  在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江洛康薩社區,回族商人馬尕東(dong) 和他的藏族妻子紮西央宗的服裝店裏,進出的顧客不斷增多。能說一口流利藏語的馬尕東(dong) ,1988年從(cong) 甘肅來到日喀則,1991年與(yu) 紮西央宗組成家庭並育有兩(liang) 個(ge) 孩子。

  該社區現有547戶1547人,經商者眾(zhong) 多,是一個(ge) 藏、漢、回、蒙古等13個(ge) 民族聚居的“大家庭”。近年來,隨著服裝生意越做越好,馬尕東(dong) 還對周邊縣區的部分農(nong) 牧民開展服裝製造技術培訓,帶動他們(men) 學習(xi) 技能、增收致富。“現在日常從(cong) 事加工服裝的人員,做得好的一年能賺10萬(wan) 元左右。”

  民族團結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已成為(wei) 西藏各族人民的共識。“隻要團結奮鬥,就能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江洛康薩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次旦央吉說。

  3月的林芝,是桃花盛開的季節。

  綿延百裏超過300萬(wan) 株的桃花次第開放,成為(wei) 林芝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發展生態旅遊的一張亮麗(li) 名片,更成為(wei) 林芝市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要抓手。

  “‘桃花經濟’讓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嘎拉村成為(wei) 網紅打卡點,也讓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嘎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邊巴說。


鳥瞰桃花掩映的嘎拉村(無人機照片,2023年3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薑帆 攝

  西藏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dang) 組書(shu) 記李桑說:“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我們(men) 將全麵實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深化生態文明示範創建,繼續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和城市庭院綠化行動,切實守護好這一方淨土。”

  進入新時代,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高度,著眼於(yu) 西藏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麵小康和現代化,高度重視西藏發展,親(qin) 切關(guan) 懷西藏人民,西藏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zhong) 得實惠最多的曆史時期。

  ——從(cong) 2019年到2023年,全區生產(chan) 總值連續5年實現百億(yi) 級增長,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年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近5年增速全國第一。

  ——西藏人口由民主改革時的122.8萬(wan) 增長到2023年的364萬(wan) ,人均預期壽命由民主改革時的35.5歲提高到如今的72.19歲。

  ——西藏現有中國曆史文化名城3座,曆史文化名鎮5個(ge) ,曆史文化名村4個(ge) ;已登記各類文物點4468處,各類文物保護單位2373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6項。

  ——2023年,西藏邊境鄉(xiang) 、村硬化路通達率分別達到97%和87%,建製村用電覆蓋率、幼兒(er) 園覆蓋率分別達到96%和96.5%。

  全國人大代表、西藏大學教授拉瓊說:“這些曆史性成就取得的背後,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親(qin) 切關(guan) 懷、黨(dang) 中央的堅強領導、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的踔厲奮發,我們(men) 趕上了最好的時代。”

  對曆史最好的紀念,是創造新的曆史。65年來,西藏人民與(yu) 全國人民一道迎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西藏各族兒(er) 女正昂首闊步在新時代的康莊大道上,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新西藏勇毅篤行。(記者邊巴次仁、白明山、王澤昊、陳尚才、李鍵、楊帆)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