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川藏線上的鳴笛聲

發布時間: 2024-04-03 08:57:00 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插圖:唐建平

  從(cong) 成都開車到拉薩,在這條著名的川藏線上,一路至少要鳴幾次笛?

  西藏軍(jun) 區某運輸旅的二級軍(jun) 士長張永明告訴我:5次。

  常年在高原上跑運輸的軍(jun) 人有個(ge) 約定俗成的習(xi) 慣,每到一個(ge) 戰友的犧牲地,要鳴笛3聲;坐在副駕駛位的同誌,要敬軍(jun) 禮。

  “武記者你看噻,從(cong) 成都出發,一路西行,不久就到了瀘定。”張永明一口濃鬱的川腔,拿出一張地圖,手指沿著川藏線滑動。

  當年22位勇士飛奪瀘定橋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在紅軍(jun) 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兩(liang) 側(ce) ,莊嚴(yan) 肅穆地矗立著22根方柱,它們(men) 代表著當年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方柱絕大多數是無字碑,其中隻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

  車隊到了瀘定,會(hui) 第1次鳴笛。

  張永明的手指向西緩慢滑動,指向康定境內(nei) 的折多山。

  折多山海拔4000餘(yu) 米,是康巴第一關(guan) 。“折多”在藏語中是彎曲的意思。

  1990年3月17日,車隊在翻越白雪皚皚的折多山途中臨(lin) 時休息,戰士張洪像往常一樣逐一檢查班裏每輛車的車況。意外突然來臨(lin) :一輛從(cong) 後方駛來的載重卡車因刹車不及時,撞向了張洪。張洪一句話都沒有留下,便倒在雪山之上。中央軍(jun) 委授予他“川藏線上的英雄汽車兵”榮譽稱號。

  這是第2次鳴笛。

  張永明的手指繼續向西滑動。

  怒江72拐下來,就是怒江橋。老兵們(men) 口口相傳(chuan) ,當年修橋時曾犧牲了一位戰士。如今,一批又一批遊客路過大橋時,都會(hui) 自發地拜祭,並把過去發生的故事,講給他們(men) 尚懵懂的孩子聽。

  “我當兵那年班長就教給我,路過這裏,要給這位同誌鳴3聲笛。”張永明雙眼有些凝重,好像想到了過去祭拜無名烈士的一幕幕。

  這是第3次鳴笛。

  張永明的手指指到了白馬段,語氣愈發沉重。

  “這裏埋葬著我們(men) 旅的一位烈士,名叫徐思平。1993年3月,他在執行高原運輸任務中不幸犧牲。”

  這是第4次鳴笛。

  繼續西行,便抵達了通麥。“這裏是最後一次鳴笛,也是為(wei) 了紀念我們(men) 旅的烈士們(men) 。”

  1967年8月,川藏兵站某部汽車團執行任務途經此地,突遇泥石流,道路被阻。為(wei) 了引導車隊突圍、疏散被困群眾(zhong) ,副教導員李顯文等10名官兵涉險逆行,不幸被卷入特大山洪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中央軍(jun) 委授予他們(men) “川藏運輸線上十英雄”榮譽稱號。

  “到通麥的前一天,我們(men) 就會(hui) 上山拾撿一些樹枝,把紙巾紮成花的形狀,用細鐵絲(si) 一綁,做成一個(ge) 簡單的花圈。第二天帶上準備好的煙、酒、水果,為(wei) 英雄們(men) 掃墓。”

  “武記者,悄悄告訴你,每次掃完墓,我跑車就跑得心安、跑得有勁。”張永明的語氣變得輕鬆起來。

  張永明收起了地圖,繼續向我介紹,今年是川藏線通車70周年。70年前,數萬(wan) 軍(jun) 民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克服了高原反應、糧食短缺等種種困難,用鐵錘、鋼釺、鐵鍬和鎬頭這些最原始的工具劈開懸崖峭壁,降服險川大河,建成了川藏公路。藏族同胞將這條用血汗築成的川藏線稱為(wei) “彩虹”“金橋”。

  “為(wei) 了修建這條路,有很多軍(jun) 人犧牲了。按理說,哪止鳴笛5次啊!”張永明微微歎了口氣,眼睛突然亮了起來,“咱們(men) 高原運輸兵啊,跑大車是有些危險,但一想到那些為(wei) 了革命事業(ye) 獻出年輕生命的先輩們(men) ,我覺得自己已經很幸運。如果有那麽(me) 一天,黨(dang) 和人民需要我們(men) ,我們(men) 做後輩的,也絕不會(hui) 退後一步。”

  我凝神看著張永明,心中湧起一股暖流。有一種精神——樂(le) 觀、豁達、不怕犧牲、敢於(yu) 勝利,仿佛跨越了幾十年,從(cong) 先輩那裏傳(chuan) 承下來,一代又一代……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