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軍路上】走進西藏軍區某邊防團“高原戍邊模範營”——紮根邊關 守望萬家燈火
雪域高原,群山聳立,座座哨所點綴其間。日前,記者走進被中央軍(jun) 委授予“高原戍邊模範營”榮譽稱號的西藏軍(jun) 區某邊防團崗巴營。
崗巴,是“高原戍邊模範營”官兵戍守的地方,藏語意為(wei) “雪山下的村莊”。詩意盎然的名字背後,是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該營駐地平均海拔5100多米,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區的一半,最低氣溫零下40多攝氏度,每年8級以上大風要刮200多天,還有8個(ge) 月之久的降雪期。
2月,這裏雖然風雪依舊,但官兵的衣食住行娛等條件早已今非昔比,仍然不變的,是官兵們(men) 紮根邊關(guan) 、建功邊防的堅定信念。
在世界屋脊搭建高標準營區
前往營區的路上,車輪碾著暗冰上下抖動,寒風裹著沙粒敲打車窗,放眼望去皆是雪峰,荒無人煙不見星綠。
車在山中行,路在雲(yun) 中繞。盤桓而上,車程一小時,一方一人多高的巨石,立在盡頭。“5592觀察哨”幾個(ge) 紅色大字鐫刻在這方戍邊石上。
“到了!”駕駛員提醒道,記者準備下車,才發現車門打不開。
“老兵,車門是不是凍壞了?”
“你使勁推!”
原來,是強風的勁,硬頂著車門。在呼嘯的狂風中,費勁推門下車,卻發現想抬腿邁步,都不是易事。
一步步挪進營房,風停雪止,溫暖如春。這個(ge) 由保溫板房組合而成的營區,呈“院落式”布置,中間還搭著陽光棚。坐下不多時,腳下感到熱乎乎,彎腰摸地,沒想到安裝了地暖。
走進觀察哨陣地大廳,許多石繪作品有序擺放著。這些石頭上,官兵用心描繪著上哨、執勤、巡邏時的情景,也描繪著眼中的風景和曾經的故事。其中老排長阿旺羅布的故事令人動容。
一次執行任務,阿旺羅布在齊腰深的雪中一動不動觀察數個(ge) 小時,全身結滿冰碴兒(er) 。“寧被凍死在雪地裏,也不能動一下被發現。”阿旺羅布的話讓戰友深受感動。
最初的“5592觀察哨”,就是一堆石頭壘起來的地窩子,戰士們(men) 在凍土上搭幾頂帳篷駐紮下來。對那時的艱苦,戍邊近10年的哨長西熱尼瑪記憶深刻:白天,他頂風冒雪站崗執勤,隻能靠煤爐禦寒;夜晚,積雪太厚還得隨時組織鏟雪。
“現在的哨所,比我想象的樣子還要好!”說起巨變,西熱尼瑪滿眼欣喜。營區集裝箱板房整體(ti) 由鋼材構成,裏麵填充保溫泡沫,不但堅固保溫,還具備良好的隔音效果,再也不用擔心住所被風吹跑、被雪壓垮。
前些年,哨所入冬後,大雪封山、交通不便、儲(chu) 存條件有限,新鮮蔬菜成為(wei) 稀缺資源。在西熱尼瑪記憶裏,剛上哨的第一個(ge) 新年,凍得幹癟發黑的3個(ge) 青椒就是年夜飯上的時蔬。
近年來,為(wei) 進一步解決(jue) 高原部隊軍(jun) 需供給難題,西藏軍(jun) 區後勤部門創新物資供給模式,將時令果蔬直達邊關(guan) 哨所。
魚香肉絲(si) 、剁椒魚頭、紅燒獅子頭……不大的餐桌上,擺滿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菜肴。除了正常的直供渠道,哨所裏的科技溫室也為(wei) 官兵餐桌添了不少新品。大家熟練掌握了生菜、上海青等蔬菜的無土栽培技術。如今,每月產(chan) 出果蔬10餘(yu) 斤,草莓、黃瓜等新鮮果蔬更是官兵的“心頭好”。戰士們(men) 胃暖了,心裏更暖了。
翻看哨所工作日誌,這裏年年都有新變化。2021年8月,千裏電纜跨越雪山河穀修進哨所,電取暖器全麵取代燃煤爐,隨之而來的影音設備、淨水係統讓官兵更添幸福感;2022年,保溫陽光棚全麵完工,官兵生活更舒適。西熱尼瑪說:“哨所舊貌換新顏,我們(men) 建功邊防的信念越來越堅定!”
在生命禁區打造鐵血邊關(guan)
“我們(men) 種活了當地第一棵紅柳。”崗巴營營長劉懷政介紹,1961年,一支英雄的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部隊奉命進駐崗巴,在世界屋脊建起營地。60餘(yu) 年鬥轉星移,該營官兵就像紅柳一樣,深深紮根在雪山之巔。
“崗巴不大,環境艱苦,靠什麽(me) 守得住?”劉懷政斬釘截鐵地答:“精神和實力!”
一次率隊巡邏,劉懷政在最前方探路,不慎踩破冰層、跌入冰窟,戰友們(men) 刨雪破冰、生拉硬拽才將他從(cong) 冰河中救出。
他全身多處被冰淩劃破,鮮血直流。隨隊軍(jun) 醫幫他簡單包紮後,建議任務中止。可劉懷政卻堅定地說:“巡邏不到點位,就是失職!”隨後烤幹衣服,和戰友們(men) 繼續跋涉,最終艱難到達點位。
“咱們(men) 營最讓人動容的就是‘勇士鞋’。”崗巴營教導員蔣勇說,上世紀末,該營有兩(liang) 位戰士在執行任務期間,腿部嚴(yan) 重凍傷(shang) ,不得不做了截肢手術。
後來,他倆(lia) 的鞋被譽為(wei) “勇士鞋”,成為(wei) 崗巴營的傳(chuan) 家寶,放進營部榮譽室,激勵著一代代戍邊官兵。
去年一年,該營由營級主官帶隊完成巡邏執勤任務200餘(yu) 次,一道鐵血長城,佇(zhu) 立邊關(guan) 。每年都有人婉拒換崗下山,人人喊響“紮根雲(yun) 端,堅守固防”的口號,彰顯出崗巴營官兵的戍邊決(jue) 心。
營區裏,一輛巡邏車引起記者的注意。“這是新配發的全地形巡邏車,動力足,厲害著呢!”潘塘邊防連連長潘洪帥笑意滿滿。
“‘千裏’巡邊半日還,這在以前簡直不敢想象。”說起過去的巡邏境遇,這位16年軍(jun) 齡的連長打開話匣子,“那時候巡邏,清一色鐵腳板,夏天一身泥水,冬天一件冰衣,高山峻嶺、險象環生。”崗巴營的不少巡邏點位,海拔高、路況差,以前巡邏需要步行大半天,途中如果遭遇暴風雪,往返時間會(hui) 更長。
“過去巡邏開卡車,一進砂石地,大家就很緊張,車快了風險高,慢了就可能陷車。”潘洪帥的話喚起駕駛員邵紅誌的難忘記憶。2021年冬,一次執行巡邏任務時趕上暴風雪,車輛“趴了窩”,戰士們(men) 隻能徒步前進。那天,隊伍來回整整用了一天。
“現在跟以前大不相同了!”邵紅誌話鋒一轉,“上級配發了全地形巡邏車,巡邏時間縮短了、範圍擴大了,隻要任務需要,我們(men) 使命必達!”
據了解,這種巡邏車動力足、爬坡能力強,並裝載有信息監控係統,集通信、偵(zhen) 察、監視等功能於(yu) 一體(ti) ,適用於(yu) 雪地、山地、叢(cong) 林等多種複雜地形。
與(yu) 此同時,各類新型設備也讓巡邏隊伍能快速精準展開行動。巡邏途中,北鬥終端手持機成為(wei) 官兵的“方向盤”;到達點位,多功能攝像機成為(wei) 檢跡搜索的“千裏眼”……
“有了高科技助力,我們(men) 處置邊情的效率大大提高。”查果拉哨所哨長左喬(qiao) 丹邊說邊領著記者走進哨所指揮室。指揮室裏,高清顯示屏實時顯示監控畫麵。管段監控全時運轉,可遠距離監測動態目標並生成運動軌跡,遇到可疑情況及時報警。
“這些管段都在視頻監控和雷達監測範圍內(nei) ,我們(men) 能隨時洞察邊境線上的風吹草動。”值班員雪鬆自豪地說。
某新型裝備列裝後,炮長呂玉寒和戰友鉚在車炮場,僅(jin) 用1個(ge) 多月就全麵掌握新裝備各項技戰術性能,總結出一套高效的操作流程,在實彈射擊考核中首發命中;中士賈益濤又根據天候、溫度、濕度等變化采集更新射擊數據,大大提高了射擊精度。
近年來,該營在雪地步坦協同、裝甲車雪地快速機動、高寒缺氧條件下保持體(ti) 溫體(ti) 能、在雪地強光照射下的步兵炮兵精確射擊等多個(ge) 高原戰法、保障法新課題訓練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刀尖子”式的官兵源源不斷從(cong) “高原戍邊模範營”走出去。如今,該營90%以上官兵取得專(zhuan) 業(ye) 認證,數百名官兵熟練掌握兩(liang) 種以上專(zhuan) 業(ye) 技能。
在民族地區譜寫(xie) 軍(jun) 民魚水情
“您老身體(ti) 還好嗎?開春了家裏的農(nong) 活重不重?”
“身體(ti) 還好,就是腿疼的老毛病時不時發作一次。”
“年後軍(jun) 醫會(hui) 到村裏來巡診,到時候給您好好瞧瞧。”
藏曆新年前,崗巴營某連戰士次仁旦塔來到確吉阿媽的家裏,熟絡地同老人拉起家常。
確吉阿媽一家與(yu) 崗巴營的淵源,還要追溯到60多年前。
“以前常聽媽媽講起她小時候的悲慘遭遇,是解放軍(jun) 打開了她腳上沉重的枷鎖,是共產(chan) 黨(dang) 給了她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回憶家史,確吉深情地講述著,她的母親(qin) 拉吉還是“全國擁軍(jun) 模範”。
崗巴解放前夕,由於(yu) 敵對勢力的造謠蠱惑和欺騙,不少淳樸的藏族群眾(zhong) 逃離崗巴,全縣人口僅(jin) 剩下幾十戶。為(wei) 此,崗巴營官兵認真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以嚴(yan) 謹的作風紀律,大力開展群眾(zhong) 工作,分牛羊、分田地、協助生產(chan) 、修橋補路、治病救人……
拉吉看在眼裏,廣大群眾(zhong) 也看在眼裏,大家口耳相傳(chuan) ,逃走的人們(men) 陸續回到家鄉(xiang) 。不久後,她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到連隊走訪,發現隊伍裏少了好幾個(ge) 熟麵孔,忙問去向。戰士們(men) 告知,每逢入冬,連隊的水管就會(hui) 凍住,不得不派人從(cong) 遠處背水,訓練巡邏任務因此受到影響。
拉吉聽後心急如焚,當天,她便帶著年幼的女兒(er) ,為(wei) 連隊背去生活用水。之後,拉吉還發動村民組成背水小隊,義(yi) 務為(wei) 連隊送水。從(cong) 此,冬天給官兵送水成了全村的責任,一有需要,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就會(hui) 拎著桶趕來集合。
2012年,拉吉老阿媽去世後,確吉阿媽擔起了擁軍(jun) 責任。每逢新兵入伍、老兵退役,她都會(hui) 帶著哈達、甜茶等,與(yu) 連隊官兵一同迎來送往。這些年,確吉個(ge) 人就購買(mai) 了近萬(wan) 元物資慰問官兵。
如今,擁軍(jun) 的接力棒又傳(chuan) 到了女兒(er) 德吉手中,她舍不得連隊官兵,放棄了到城市安家的機會(hui) ,選擇和駐地官兵守望相助。三代阿媽擁軍(jun) 的故事,在當地被傳(chuan) 為(wei) 佳話。
一茬茬崗巴營官兵接力幫扶當地藏族群眾(zhong) ,多名官兵為(wei) 保衛、建設第二故鄉(xiang) 獻出生命。1964年,該營藏族戰士普布紮西,為(wei) 搶救風雪中群眾(zhong) 的羊群不幸犧牲,被國防部追授“愛民模範”稱號;軍(jun) 醫薛生魁在查果拉哨所守防10餘(yu) 年,搶救100多名駐地危重病人;2021年4月,該營被中央軍(jun) 委政治工作部表彰為(wei) “軍(jun) 隊參與(yu) 脫貧攻堅先進集體(ti) ”。
六十餘(yu) 載,崗巴營官兵用青春和熱血堅守風雪邊關(guan) ,當好和平的“守衛者”;以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hui) 和諧為(wei) 己任,做好黨(dang) 的“代言人”;進村入戶宣講黨(dang) 的創新理論,成為(wei) 先進思想的“播火者”。大家用一言一行,在雪域鄉(xiang) 村譜寫(xie) 了一曲軍(jun) 民魚水情深的動人詩篇。
…………
風雪邊關(guan) 路,熱血寫(xie) 忠誠。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我用生命捍衛守護。邊防有我在,請祖國和人民放心。”崗巴營官兵錚錚誓言,回蕩在鋼鐵邊防線上,“雪山紅旗”在雪域高原高高飄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逆向”團圓為家國
年關將近,踏上返鄉路途的人越來越多,但家住四川綿陽的朱皎卻帶著兩個女兒和大大小小6個行李包,匆匆離開了家。 [詳細] -
西藏山南:風雪邊關練兵忙
數九寒冬淬血性,雪地練兵正當時。近日,位於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域高原連降大雪,氣溫驟降,西藏山南軍分區某邊防團充分利用嚴寒天氣組織官兵開展抗寒訓練。[詳細] -
雪域邊關,寫下他們“最高的敬意”
踏上青藏高原綿延高潔的雪峰,眼前是深邃的天,藍得透亮。這裏是外地遊客夢想中的天堂,是當地民眾的溫暖家園,也是移民管理警察踐行“使命就是生命”的地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