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棟嶄新的蔬菜大棚矗立在318國道日喀則沿線,大棚上的光伏電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棚頂光伏板持續發電,棚下種植著藏紅花、有機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實現“農(nong) 光互補、一地兩(liang) 用”;將西藏犛牛、黃牛與(yu) 安格斯牛三元雜交,成功培育出商用肉牛——雅江雪牛,江孜縣規模化養(yang) 殖效益明顯;白朗縣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內(nei) 高原大棚種出熱帶水果和各色花卉,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笑逐顏開。
西藏民主改革65年來,科技創新驅動雪域高原農(nong) 牧業(ye) 跨越式發展結出累累碩果。
今年春耕時,拉薩河畔的達孜區唐嘎村,古稀之年的村民邊巴在自家地裏播下“藏青2000”的種子,這是自治區農(nong) 科院育成的青稞新品種,這些年喜獲豐(feng) 收。
農(nong) 牧業(ye) 科技工作一直是西藏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西藏民主改革65年來,經過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一大批農(nong) 牧業(ye) 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得到推廣應用。
65年來,“藏青690”“藏青320”“藏青2000”“喜馬拉22號”等青稞新品種持續推進青稞產(chan) 量提升,青稞畝(mu) 產(chan) 量由西藏民主改革前的80公斤左右提高到了如今的400公斤。
自治區農(nong) 科院副院長、研究員楊勇介紹說:“目前,青稞新品種‘藏青3000’已經進入大麵積示範,糯性品種‘藏青18’開創了青稞加工專(zhuan) 用品種先河。此外,自治區自主培育的第一個(ge) 家禽品種——雪域白雞,實現藏雞年產(chan) 蛋量由80枚左右提高到200枚以上。”
西藏民主改革65年來,西藏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平台日益建設完備、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能力日益增強,一批農(nong) 牧業(ye) 優(you) 良新品種不斷湧現,實現了西藏農(nong) 業(ye) 產(chan) 能質與(yu) 量的雙提升,確保了糧食安全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安全供給,豐(feng) 富了農(nong) 產(chan) 品、改善了膳食營養(yang) 、提高了全區居民健康水平。
同時,現代信息技術在農(nong) 業(ye) 科技服務中得到普及應用,西藏農(nong) 村現代遠程教育與(yu) 信息服務係統成為(wei) 普及現代農(nong) 業(ye) 科學知識、推廣先進生產(chan) 技術、解答農(nong) 業(ye) 技術難題的重要資源平台和服務渠道。
楊勇表示:“今後,自治區農(nong) 科院將繼續圍繞西藏獨特農(nong) 業(ye) 環境、獨特農(nong) 業(ye) 資源、獨特農(nong) 業(ye) 係統,持續深化科技創新,加快推動西藏糧食安全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安全供給達到更高水平,讓西藏居民的米袋子更加安全、菜籃子更加豐(feng) 富、果盤子更加多彩,有力保障大家的膳食營養(yang) 健康需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