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曆史不容扭曲,傷痛豈能忘卻——寫在西藏曲美辛穀大屠殺和江孜抗英120周年之際

發布時間: 2024-04-11 18:53:00 來源: 參考消息

  西藏亞(ya) 東(dong) 縣堆納鄉(xiang) ,曲美辛古抗英紀念碑莊嚴(yan) 矗立在草原雪山和藍天白雲(yun) 之間。清明時節,記者走進曲美辛古抗英遺址,緬懷120年前為(wei) 抗擊英國殖民者入侵、保衛國家領土主權而犧牲的英烈們(men) 。

  遺址前的石碑上,藏、漢、英三種文字記錄著一個(ge) 慘烈而悲壯的日子:1904年3月31日,1400餘(yu) 名藏族軍(jun) 民在此阻擊入侵的英軍(jun) 。奸詐的英軍(jun) 假借談判之名,攻入曲美辛古,凶殘殺戮守護國土的藏族同胞。

  遺址中一堵飽經風霜的土牆,是當年藏族軍(jun) 民為(wei) 抵禦英軍(jun) 築起的屏障。帶有彈孔的土牆,見證了藏族軍(jun) 民用鮮血和生命在中華民族反帝愛國鬥爭(zheng) 史上寫(xie) 就的雪域高原篇章。


遠眺江孜宗山古堡(晉美多吉 攝)

  搶掠文物竟稱“考察收集”

  坐落於(yu) 倫(lun) 敦的維多利亞(ya) 與(yu) 阿爾伯特博物館,是英國最大的國立博物館之一。據其官方網站介紹,博物館擁有超過280萬(wan) 件來自世界各地、曆史跨越5000年的各類藏品。

  官網檢索顯示,該館與(yu) 西藏相關(guan) 的藏品有958件,其中39件清楚標明與(yu) 1903年至1904年英國侵略者弗朗西斯·愛德華·揚哈斯本上校的“西藏考察探險之旅”有關(guan) 。揚哈斯本的中文名是榮赫鵬,是臭名昭著的“雪域屠夫”。

  博物館官網在介紹一件製造於(yu) 15至17世紀的鐵製鎧甲的曆史背景時寫(xie) 道,其工藝或於(yu) 元朝統治期間傳(chuan) 入西藏,“係榮赫鵬1903年至1904年西藏考察探險期間收集而來”,地點是“西藏南部(江孜縣)仲孜寺”;而對一尊16世紀的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官網注明“據稱是英國1904年赴拉薩考察探險期間收集來的”。

  對此,西藏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巴桑旺堆表示,英國這家國立博物館竟把殘酷的侵略屠殺暴行稱為(wei) “考察探險”,把到別國搶劫文物稱作“收集”,顯然是在故意歪曲史實、掩蓋侵略行徑。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曆史研究所研究員梁俊豔說,把入侵他國說成是“遠征探險”,把燒殺搶掠說成是“收集”,這樣偷梁換柱,目的是不在文字記載上留下“把柄”。他們(men) 想要歪曲曆史,抹去侵略戰爭(zheng) 的真相,但是罪惡不會(hui) 因此消除,曆史不會(hui) 因為(wei) 時間久遠就被遺忘,那些玷汙人類文明的惡行是不可饒恕的。

  其實早在2022年,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約翰·傑伊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埃琳·湯普森——一位研究被掠文物黑市交易、藝術品偽(wei) 造、博物館盜竊等領域的學者——就曾在社交媒體(ti) 發文揭露真相:英國維多利亞(ya) 與(yu) 阿爾伯特博物館內(nei) 的一尊觀世音菩薩像,是榮赫鵬上校在西藏掠奪來的贓物。博物館隨後被迫修改了展出文物的文字說明,但顯然其官網上還有很多文字說明未做修改。

  如今,被掠去的菩薩像仍靜靜地站在這家博物館的展櫃裏。它頭部低垂,雙眸微閉,纖細的手指清晰可辨——它是一段侵略曆史的見證者,也是一場野蠻掠奪的受害者。

  當時的西藏,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災難。在製造曲美辛古大屠殺之後,榮赫鵬繼續率軍(jun) 北上,攻占江孜城,一路燒殺搶掠,他們(men) 燒毀了寺廟,無數珍貴文物在這場浩劫中化為(wei) 灰燼。

  美國曆史學教授譚·戈倫(lun) 夫在《現代西藏的誕生》一書(shu) 中記載:英國沒有公開承認隸屬這次遠征軍(jun) 的還有其他一些人,諸如測繪員、地質學家、植物學家、昆蟲收集者,以及“一個(ge) 由經過批準的珍寶古玩搜集者組成的委員會(hui) ,他們(men) 富有膽識和科學的精確性,為(wei) 大英博物館搜羅珍寶古玩”。

  隨軍(jun) 記者埃德蒙·坎德勒這樣寫(xie) 道,英軍(jun) 在江孜城搶劫紫金寺時,榮赫鵬下令開炮,寺內(nei) 近60個(ge) 佛殿全部坍塌,護寺僧人全部戰死。英軍(jun) 搶劫的財物,“用400頭騾子才能運走,裏麵包括罕見的宗教經典、神像,還有很多法器”。無數珍貴的西藏文物和藏文典籍被榮赫鵬及同夥(huo) 掠奪後,流向英國各大圖書(shu) 館和博物館。

  巴桑旺堆曾在2003年初受邀加入一項國際合作學術研究,將英國各大圖書(shu) 館和博物館的西藏文物藏品及其他藏文館藏品重新進行信息化處理。

  巴桑旺堆表示,他一直關(guan) 注榮赫鵬及其同夥(huo) 掠奪的幾百部珍貴藏文文獻典籍和文物的下落。大英圖書(shu) 館、劍橋大學圖書(shu) 館和牛津大學圖書(shu) 館豐(feng) 厚的藏文圖書(shu) 文獻中,有464部就是當年英軍(jun) 中負責搜集、掠奪藏文文獻的軍(jun) 官沃德爾(又譯瓦代爾)所捐贈或賣出的。

  “英國的入侵,給www.easyfundingllc.com帶來了嚴(yan) 重的後果和災難,數千西藏人民被侵略軍(jun) 屠殺,眾(zhong) 多珍貴的文物和文獻被掠奪。”巴桑旺堆說。

  災難發生地的每一座遺址、每一座紀念館、乃至每座村莊裏的村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銘記並講述著這片土地的痛苦往事。


曲美辛古抗英紀念碑旁當年留有英軍(jun) 彈孔的城堡遺址(黃耀漫 攝)

  美如仙境卻“處處聞哭聲”

  19世紀下半葉,西方列強瓜分中國。在發動鴉片戰爭(zheng) 後,英國先後於(yu) 1888年和1904年兩(liang) 次入侵西藏。高山深穀也抵擋不住殖民者的覬覦和野心。

  1903年底,榮赫鵬率領英軍(jun) 侵入西藏。據榮赫鵬自己的記述,英軍(jun) 的戰鬥人員共1150人,包括第8廓爾喀聯隊的6個(ge) 連、第23錫克輕工兵團的8個(ge) 連、諾福克團第1營的馬克沁機槍分隊等。除了一般的步兵武器之外,英軍(jun) 還配備了2門大炮和4挺馬克沁機槍。

  1904年3月31日,英國侵略軍(jun) 向日喀則江孜進兵,在曲美辛古遇到駐紮藏軍(jun) 。西藏代表要求榮赫鵬退回亞(ya) 東(dong) 。

  榮赫鵬在他的劄記《印度與(yu) 西藏》中寫(xie) 道,“在這裏進行進一步談判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前進的時刻已經到來,我會(hui) 給藏軍(jun) 15分鍾時間,要求其撤退,時間一到,如果藏軍(jun) 尚不撤退沿途駐軍(jun) ,即以武力強迫”。

  在談判進行之時,藏軍(jun) 已被敵人重重包圍。英軍(jun) 談判代表聲稱:“既然要議和,為(wei) 表示誠意,我軍(jun) 先將子彈退出槍膛,也要求貴軍(jun) 指揮官下令將火槍的點火繩熄滅!

  這一看似對等的“誠意”其實暗藏殺機。

  據《西藏通史》記載,英軍(jun) 當時手握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英軍(jun) 的步槍和機槍在退出子彈之後,可以在瞬間重新裝入子彈並進行射擊,而藏軍(jun) 火繩槍的火繩一旦熄滅,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重新點燃。

  火繩熄滅,等同繳械。

  “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英軍(jun) 還誘騙藏軍(jun) 熄滅火繩,一旦開槍,就是赤裸裸的屠殺。”梁俊豔說。

  “數秒鍾後,我方來複槍和大炮就對藏族軍(jun) 隊實施了最致命的密集性摧毀。……幾分鍾之內(nei) ,整個(ge) 戰鬥便告結束。死去的藏族士兵遍布平原,我軍(jun) 未接到直接命令便自動停火,但實際上每人隻射擊了13槍。”榮赫鵬記錄道。

  榮赫鵬在寫(xie) 給其父的家書(shu) 中更直言不諱:“那純粹是一場屠殺。那些可憐的家夥(huo) 被我們(men) 像驅趕牲畜一樣包圍起來,我們(men) 的槍口就在幾碼甚至是幾英尺遠的距離之外瞄準他們(men) 。”

  英國學者阿拉斯泰爾·蘭(lan) 姆在《英屬印度與(yu) 西藏(1766-1910年)》一書(shu) 中寫(xie) 道:“英軍(jun) 與(yu) 藏族軍(jun) 民發生了首次武裝衝(chong) 突。在這次戰鬥中,有700多人喪(sang) 生,毋寧說這是一次對藏族民眾(zhong) 的大屠殺……繼之幾次衝(chong) 突,藏族軍(jun) 民微弱的火力令英軍(jun) 死亡人數不足10人後,英軍(jun) 即在4月11日抵達江孜。”

  乃寧寺位於(yu) 江孜以南20公裏處,是英軍(jun) 運輸線上的一個(ge) 重要據點。英軍(jun) 占領乃寧寺後,搶走寺內(nei) 的珍貴文物和財產(chan) ,並將寺廟付之一炬。英軍(jun) 控製年楚河以南地區後,在向江孜宗山發起猛攻的同時,出動五十餘(yu) 騎兵,直插紫金寺。


乃寧寺抗英遺址(晉美多吉 攝)

  《西藏文史資料選輯》記錄了這樣的畫麵:英軍(jun) 以密集的炮火摧毀了紫金寺。寺內(nei) 的文物被侵略軍(jun) 洗劫一空,計有珍貴佛像1000多尊,大者高達4米、小者僅(jin) 10厘米;唐卡、金粉書(shu) 寫(xie) 的《甘珠爾》大藏經、各種佛事樂(le) 器、大小金銀器皿不可勝數。“這夥(huo) 英國強盜甚至搶走了該寺大殿內(nei) 僧眾(zhong) 坐的長墊,致使幸存下來的僧人到處流浪行乞。”

  住在當地人家的英軍(jun) 強奸婦女,搶奪財物,撤離時還將羊群趕走。人們(men) 隨時都能聽到受害者淒慘的哭聲。當時有歌謠唱道:“江孜地方美如仙境,如今到處哭叫聲聲;聚寶隻為(wei) 樂(le) 享太平,哪料成為(wei) 鏡花水月。”江孜的百姓失去家園,珍貴的文物流失海外。


江孜宗山古堡上展現當年抗英戰鬥的雕塑(晉美多吉 攝)

  確保“悲劇不會(hui) 再度上演”

  曲美辛古,藏語意為(wei) 有泉水的平壩。那段曆史,從(cong) 未被當地人遺忘。

  今年83歲高齡的尼瑪平措老人曾任堆納鄉(xiang) 古汝村的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他曾從(cong) 鄉(xiang) 中老人那裏,聽聞120年前那場屠殺慘劇。

  “怎麽(me) 能這樣胡說呢?”談及英國維多利亞(ya) 與(yu) 阿爾伯特博物館所謂“在西藏考察時收集而來”的西藏展品介紹,尼瑪平措說,“這場大屠殺我們(men) 都記得,也會(hui) 把真相講給更多的人聽!”

  尼瑪平措說:“我們(men) 當年是敗給了落後。冷兵器怎麽(me) 可能贏得了熱武器呢?我現在每天關(guan) 注著中國和國際的新聞。看到我們(men) 的國家日益強大,我相信這樣的悲劇不會(hui) 再上演。”

  2023年,曲美辛古所在的堆納鄉(xiang) 人均收入接近2萬(wan) 元,鄉(xiang) 民的生活正在變得越來越好。

  120年前的入侵搶掠在英國博物館被標注為(wei) 一場“考察探險”,堆納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平措多吉直斥為(wei) 荒唐可笑:“從(cong) 曲美辛古到江孜,那些被侵占的村莊、被燒毀的寺廟、被殺害的村民……一路上的樁樁件件,怎能被輕描淡寫(xie) 地稱為(wei) ‘考察探險’?”

  江孜宗山山麓的江孜抗英紀念館內(nei) ,一張張老照片定格了慘痛的曆史。館內(nei) 封裝著1904年英國《圖片報》上連載的圖片,圖文並茂地吹噓英軍(jun) 的“英勇事跡”,如今卻成為(wei) 他們(men) 殘忍侵略行徑的鐵證。一段圖說如此描述:英軍(jun) “在槍口後麵搭起一個(ge) 掩體(ti) ……每當一個(ge) 西藏人出現,槍口就發射子彈”。

  紀念館講解員普布次仁質問:“如果文物真是‘收集’而來,那些曾經屹立千年的古老建築,為(wei) 什麽(me) 在炮火下成了廢墟?”

  120年前那段英勇與(yu) 屈辱交織的歲月,不容殖民者扭曲,國人更沒有理由忘卻。

  燭照真相的火炬跨越時間,世代相傳(chuan) ,永不熄滅。(參與(yu) 采寫(xie) :婁琛 魏冠宇)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