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那曲奮進”活動現場 那曲市奮進辦供圖
在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西藏那曲,不僅(jin) 有絕美的草原冰川和淳樸的人文風情,還有浸潤匠心的民俗技藝和古老非遺。
藏族傳(chuan) 統編織和縫紉技藝曆史悠久,其成品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色彩搭配和紋樣設計獨特,散發著古樸而絢爛的藝術光芒。2011年,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從(cong) 巧奪天工的巴青牛毛帳篷到巴紮服飾,從(cong) “曲美果智”、塞白皮具到烏(wu) 爾朵,如今在黨(dang) 和政府的支持和幫扶下,那曲人民讓“非遺之花”在雪域高原綻放,也將“指尖技藝”變為(wei) “指尖經濟”,讓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越走越寬闊。
春意融融,那曲市火熱開展第三屆“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那曲奮進”活動,其中,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踴躍參與(yu) 的編織縫紉技藝比賽亮點頻現。
據了解,本屆活動已累計開展文藝文化類、語言文字類、小手拉大手類實踐活動和生產(chan) 技能類等各類比賽1.16萬(wan) 場次,參賽人數達11.8萬(wan) ,參與(yu) 人數達152.46萬(wan) 。除了編織縫紉技藝比賽,還有皮具製作、酥油茶製作、磨糌粑、藏文書(shu) 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書(shu) 寫(xie) 、攝影比賽等。
在前兩(liang) 屆“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那曲奮進”活動中,湧現出許多展現“指尖上的美學”的優(you) 秀作品,也認定了一批手工藝人和非遺傳(chuan) 承人,他們(men) 在傳(chuan) 承非遺的同時帶領群眾(zhong) 共同致富。“如今的政策好,隻要勤奮些,就能學點技能、增加收入。”那曲市安多縣瑪曲鄉(xiang) 瑪索日村牧戶才珠說,在2022年第一屆“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那曲奮進”活動中,他創作了手工藝品“天安門”,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作品獲得了鄉(xiang) 、村級手工藝品一等獎和縣級比賽匠人獎。在第二屆活動中,他製作手工藝品“紅船精神”,再次獲得了鄉(xiang) 、村級手工藝品一等獎。他還喜歡把牧區的生活拍成生動有趣的短視頻,與(yu) 更多人分享西藏牧民的美好生活。
出生於(yu) 那曲市嘉黎縣夏瑪鄉(xiang) 垂鉛村的瑪森,對傳(chuan) 統藏式服裝有著特別的感情,一心想讓更多人了解傳(chuan) 統藏式縫紉技能、領略其獨有的魅力。在往屆“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那曲奮進”活動中,他獲得了縣、鄉(xiang) 兩(liang) 級比賽的好名次,不久就注冊(ce) 成立藏紮噶傳(chuan) 統商貿有限公司,年收入達38.7萬(wan) 餘(yu) 元,幫助解決(jue) 11名群眾(zhong) 的就業(ye) 問題。瑪森表示:“藏式縫紉手藝是老一輩留下的傳(chuan) 統技能瑰寶,將藏式縫紉發揚光大,是我們(men) 年輕人的使命。”
那曲市色尼區古露鎮的昂卓姐妹通過熟練的編織技藝蟬聯前兩(liang) 屆“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那曲奮進”編織技藝市級第一名,在當地黨(dang) 委、政府的帶領下,她們(men) 在賽後組建手工技藝合作社,帶領村裏23名婦女學習(xi) 手工編織技藝,人均增收上萬(wan) 元。色尼區香茂鄉(xiang) 哈多村“曲美果智”編織手藝曾走上全國馬拉鬆大賽的舞台,在北京、杭州、青島等地亮相,搖身變成獲獎選手脖子上的綬帶。2023年,她們(men) 的編織作品還走進杭州,亮相亞(ya) 運會(hui) 。
據介紹,“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那曲奮進”活動開展以來,全市深入挖掘非遺傳(chuan) 承人,以“人人吃上技能飯、人人享有技能福”的理念,挖掘出農(nong) 牧區技能人才1164人,其中876人實現就業(ye) 、288人自主創業(ye) ,助力群眾(zhong) 增收4946.94萬(wan) 元。今後,將逐步選拔一批獲獎者擔任職業(ye) 教育外聘教師,創新開展群眾(zhong) 技能培訓工作,繼續提升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技能水平,引導農(nong) 牧區發展“居家經濟”,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源頭活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