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整齊的架子上,西紅柿花繁茂鮮豔,科研人員正記錄著它們(men) 的生長情況……“西紅柿普遍受到大家喜愛,今年我們(men) 引進、試種了新品種,目前看來,新品種比市麵上的西紅柿口味好很多,也適宜在西藏種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會(hui) 和市民‘見麵’。”自治區農(nong) 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大宗蔬菜體(ti) 係拉薩試驗站站長劉玉紅介紹,今年我們(men) 引進了多個(ge) 蔬果新品種,這些品種經過試種篩選後,有望在全區範圍內(nei) 推廣,為(wei) 本地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品種選擇。
“菜籃子”工程一直都是西藏自治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近年來,全區各市地通過推進蔬菜生產(chan) 基地建設,積極解決(jue) 蔬菜種植、運輸等問題,取得了良好成效。如今,廣大群眾(zhong) 不僅(jin) 吃到了“西藏菜”,也通過“菜籃子”工程鼓起了“錢袋子”。
“菜籃子”越來越豐(feng) 富
近年來,憑借大力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拉薩市曲水縣南木鄉(xiang) 江村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蔬菜村”。跟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江村村民邊巴見證了西藏蔬菜產(chan) 業(ye) 的飛速發展。“以前我們(men) 一般種植小白菜、土豆等,現在溫室大棚建起來了,科技人員帶來了聖女果、水果椒、秋葵等果蔬苗,教我們(men) 技術、幫我們(men) 銷售。靠著這些‘時髦菜’,我們(men) 增加了收入。”邊巴感歎道。
從(cong) 布達拉宮廣場向西步行兩(liang) 三百米,便是拉薩藥王山農(nong) 貿市場,2006年,原民航局菜市場遷來此地,更名為(wei) 藥王山農(nong) 貿市場。十多年來,這裏見證著拉薩市民“菜籃子”的變化。
走進藥王山農(nong) 貿市場,攤主們(men) 正忙著擺放各類新鮮蔬菜,帶刺的黃瓜、紅潤的西紅柿、鮮嫩的西葫蘆……不大的攤位猶如一個(ge) 個(ge) “蔬菜博覽園”,其中不乏西藏本地出產(chan) 的青椒、黃瓜等蔬菜瓜果。
“阿佳,這都是本地產(chan) 的,您看這黃瓜多新鮮呀,西紅柿也都是自然熟,特別好吃。”攤主熱情招呼著前來買(mai) 菜的市民。
市民白央告訴記者,自己年輕時,最常見的蔬菜隻有土豆、蘿卜、白菜“老三樣”,大部分蔬菜都要從(cong) 區外運輸。近幾年明顯感覺到,本地種植的蔬菜品種越來越豐(feng) 富,價(jia) 格也實惠。
栽植品種越來越多
“民以食為(wei) 天”,保障群眾(zhong) 舌尖上的幸福,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自治區農(nong) 科院科研人員每天都要對新引進試種品種的生長情況進行細心觀察和記錄,以確保這些新品種能夠在高原的土壤中茁壯成長。
“這些品種的引進都是基於(yu) 對當地老百姓喜好的深入了解和生產(chan) 實際需要,以及廣泛的學術交流和資料查閱。”劉玉紅說,西藏自治區今年主要引進了番茄、辣椒、西瓜、黃瓜四大類品種,並將對它們(men) 的產(chan) 量、抗病性、抗逆性和抗寒性進行全麵測試評價(jia) 。
近年來,自治區農(nong) 科院蔬菜研究所先後從(cong) 中國農(nong) 科院、新疆、北京、天津、甘肅、陝西、四川等地引進辣椒、黃瓜、番茄、櫻桃番茄、茄子、西瓜、甜瓜等15類、150餘(yu) 個(ge) 蔬果新品種,開展10餘(yu) 項試驗,從(cong) 中篩選出適合西藏種植的蔬果15類、20個(ge) 品種,主要有辣椒的洛椒4號、隴椒3號、華美1號、二荊條;黃瓜津研係列;番茄中研係列、東(dong) 聖係列等。這些新品種增產(chan) 幅度10%以上,提高了西藏的蔬菜產(chan) 量、改善了品質。目前,這些品種仍有10餘(yu) 個(ge) 在生產(chan) 上承擔著主栽品種的“重任”。
同時,隨著設施條件的改善和國家投入的增加,自治區農(nong) 科院科研團隊通過區域試驗掌握了更多栽培技術,使得蔬菜供給率大幅提升。如今,西藏的蔬菜供給率已從(cong) 60%提升至85%—90%,其中冬季蔬菜供給率從(cong) 50%提升至70%,確保了高原群眾(zhong) 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當地產(chan) 的新鮮蔬菜。
劉玉紅介紹,隨著科研工作的不斷深入,未來的西藏蔬果種植種類將更加多樣,高原群眾(zhong) 的餐桌也將更加豐(feng) 富。
菜農(nong) 收入越來越高
“以前新鮮的蔬菜都是經過長途跋涉運到拉薩,夏季時,運到拉薩的蔬菜往往已腐爛變質;冬季由於(yu) 天氣寒冷,蔬菜大多成了凍菜。現在這些茼蒿、空心菜、油麥菜等葉類蔬菜基本上是拉薩本地產(chan) 的,每天供應充足,不僅(jin) 價(jia) 格比過去便宜,而且還很新鮮。”氣象局農(nong) 貿市場商販徐東(dong) 說。
長期以來,全區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使得群眾(zhong) 能夠享受到越來越多本地種植的新鮮蔬果。這不僅(jin) 改善了西藏各族群眾(zhong) 的飲食結構,豐(feng) 富了“菜籃子”,還幫助本地農(nong) 戶鼓起了“錢袋子”。
堆龍德慶區淨土公司產(chan) 業(ye) 園區B區大棚內(nei) 一派繁忙景象。“白菜已經賣完了,這兩(liang) 天正在摘香辣椒。”堆龍德慶區淨土公司產(chan) 業(ye) 園區B區副總經理旦增曲紮說,我們(men) 這裏有631棟大棚,預計今年能生產(chan) 3000多噸蔬菜。這個(ge) 季節,我們(men) 園區主要種有四季豆、菜瓜、蓮白、香辣椒等。
近年來,堆龍德慶區淨土公司產(chan) 業(ye) 園區B區引進了排灌水係統、倒掛噴及相應的蔬菜生產(chan) 設施,還引進了各類蔬菜優(you) 良品種及高效安全栽培技術,大大提高了蔬菜的品質和產(chan) 量。在這裏,香辣椒每茬有3000斤到5000斤的產(chan) 量,菜農(nong) 在篩選蔬菜瓜果時都很嚴(yan) 格,對次品都要直接剔除,送到市場的都是經過挑選的優(you) 品。
堆龍德慶區淨土公司產(chan) 業(ye) 園區B區在運營和發展中,還吸納了不少群眾(zhong) 就業(ye) 。越來越多的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選擇在家門口就業(ye) ,在技術員的幫助下,大家的種植技術不斷提升,收入越來越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