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回望盛唐,熙熙攘攘的繁華中,曾上演著古人無盡的悲歡喜樂(le) ,有“白首不相離”的兒(er) 女情長,也有“孤影過瀾滄”的家國情懷。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如今,這些塵封於(yu) 曆史、深植於(yu) 人心的經典故事,以舞台藝術的形式再現於(yu) 世、走進現實,穿越千年更添一份情感溫度。
依托《長恨歌》和《文成公主》兩(liang) 個(ge) 曆史故事,陝西和西藏兩(liang) 地打造大型實景舞台劇,融合舞台科技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元素,創造性演繹淒婉纏綿和凜然勇毅,創造出在傳(chuan) 統中感受新生的韻味,為(wei) 文旅市場注入文化自信的力量。
大型史詩劇《文成公主》演出現場(3月12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旦增尼瑪曲珠攝
中國式浪漫在曆史長河中穿越綻放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wei) 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千年前,詩人白居易來到唐城長安,以一首《長恨歌》講述了唐玄宗與(yu) 楊貴妃的情感悲劇。如今,在曾見證二人故事的西安華清宮,同名大型實景曆史舞劇以驪山為(wei) 大幕、湖水作舞台,借此地真曆史,引遊客“夢回大唐”。
西安實景曆史舞劇冬季版冰火《長恨歌》演出現場(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劉瀟攝
“楊家有女初長成”“一朝選在君王側(ce) ”“春寒賜浴華清池”“驪宮高處入青雲(yun) ”……詩中的文字被創作成全長70分鍾的舞劇,通過山水風光、古典樂(le) 舞、詩歌旁白、高科技燈光音響及特效等表現手法,以現代人的藝術創作和審美方式,演繹千古絕唱的文學經典和大唐王朝的興(xing) 衰成敗。
4月13日晚間,《長恨歌》中的帝妃正在舞台上演繹生離死別,一場大雨突然而至,將“此恨綿綿無絕期”展現得淋漓盡致。“太美了,我看見了曆史!”來自四川的遊客張先生說。因為(wei) 當天是周末,他提前10天在小程序上預訂,才成功“搶”到票。
同一個(ge) 夜晚,穿過近2000公裏,在日光城拉薩,婉轉的唱段中,依山而建的舞台上,大型史詩劇《文成公主》講述著盛唐時期公主從(cong) 長安城到邏些(拉薩舊稱)的故事,一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畫卷就此展開。
“走不到的地方叫遠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鄉(xiang) ……天下沒有遠方,人間都是故鄉(xiang) 。”站在寶瓶山前,遙望布達拉宮,拉薩河上的迎親(qin) 橋將曆史陳夢與(yu) 現實相接。
從(cong) 金碧輝煌的唐宮許嫁,到日月山上碎寶鏡、斬鄉(xiang) 愁,演出中文成公主一路跋涉走進高原篝火營寨。500多名演員上演打阿嘎的壯觀場麵,多層演出步道依山而建,羊群、馬隊和拉薩哈巴等高原動物本色出演,渲染著和親(qin) 一路的“行走感”,還原著雪域高原的過往景象。
璀璨絕響的“史詩”吸引大量觀眾(zhong) ,成為(wei) 兩(liang) 地文旅產(chan) 業(ye) 的重要名片。目前,分別於(yu) 2006年、2013年與(yu) 觀眾(zhong) 見麵的《長恨歌》和《文成公主》大型旅遊演藝,均已接待觀眾(zhong) 超過千萬(wan) 人次,帶動周邊酒店、民宿、康養(yang) 、文創等衍生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
陝西華清宮文化旅遊有限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高潔介紹,《長恨歌》已經演出5300餘(yu) 場、接待觀眾(zhong) 超過1000萬(wan) 人次,累計票房達22.4億(yi) 元。演出從(cong) 一晚一場增加到一晚四場,在節假日仍供不應求。2021年12月3日,冰火《長恨歌》首演,通過全麵升級舞劇藝術形式和舞台藝術裝置,營造出霜雪鋪陳、寒冰倒掛的冬季景象,實現了我國北方冬季實景演藝“零的突破”。
2024年3月12日《文成公主》新的演出季開啟。作為(wei) 西藏人氣爆棚的一台實景舞台劇,《文成公主》正走進第12個(ge) 春秋,如今已成為(wei) 許多遊客進藏的“標配”和當地人的文化盛宴。出品方域上和美集團總裁李元媛表示,最初籌備時,劇場所在地寶瓶山還隻是一片荒山,而今劇場周邊文商旅項目林立。自2013年首演起,《文成公主》已累計演出超1900場次,累計營收近14億(yi) 元,配套產(chan) 業(ye) 直接吸納和間接帶動就業(ye) 上萬(wan) 人次。
“從(cong) 盛世中走來、在盛世中綻放,《文成公主》《長恨歌》連古通今,盡展中華文明的強大繁盛和不竭活力。”李元媛說。
舞台藝術牽手傳(chuan) 統文化點燃情感
陽光升起,照亮唐代皇家別宮;夕陽西下,大型實景舞劇再現千年前故事……一天之中、一宮之內(nei) ,古今悄然連接。
華清宮是國家5A級景區和中國四大皇家園林之一,唐玄宗為(wei) 楊貴妃沐浴而建的“海棠湯”,如今成為(wei) 遊客參觀的熱門景點。
然而,沉默的石塊無法再現曆史的鮮活,冰冷的曆史也無法孕育旅遊市場的火熱。如何讓文物和曆史鮮活起來、如何擺脫依靠門票收入的單一經營模式,成為(wei) 景區發展的一道難題。
“我們(men) 決(jue) 定在真山真水間再現真曆史,在燈光調動下,山、湖、樓、亭、林等真實景物成為(wei) 戲中景觀。同時,用水幕、煙霧、火海、冷煙花等舞台特技帶來強烈視覺衝(chong) 擊。”高潔說,曆史文化之韻、山水自然之美與(yu) 現代科技之奇融為(wei) 一體(ti) ,讓觀眾(zhong) 看到“活的曆史”。
落座後,觀眾(zhong) 看到的是巍峨驪山化為(wei) 蒼穹星河,亭台樓閣再現皇家園林氣象,百餘(yu) 人的仿唐樂(le) 舞極致盛大;當戰火點燃時,廝殺聲在耳邊響起,火海的熱浪撲麵而來。從(cong) 歌舞升平到硝煙彌漫,先進的舞台科技將百年曆史濃縮於(yu) 眼前,觀眾(zhong) 仿佛跟隨曆史人物,共同經曆悲歡離合、世事變遷,因共情而覺得曆史可感可親(qin) 。
公演19年來,陝西華清宮文化旅遊有限公司每年都會(hui) 以市場為(wei) 導向,對劇目進行提升改造,並組建80多人的技術裝備團隊實行自主研發,至今已經申報16項專(zhuan) 利,對10多項技術申請了專(zhuan) 利保護。在現代藝術與(yu) 技術創新的“加持”下,厚重的文化內(nei) 核得到新的傳(chuan) 承。
“人們(men) 對《長恨歌》的喜愛,是對形式創新的肯定,更是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傾(qing) 心。不管是文旅從(cong) 業(ye) 者還是普通遊客,都更多地將目光轉向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結合時代發展,一手深挖曆史,一手活化創新。”高潔說。
寶瓶山前,被譽為(wei) “藏文化活化石”的藏戲,將久遠的故事娓娓道來;在剛健豪放的鼓點中,演員們(men) 跳起藏族傳(chuan) 統舞蹈——卓舞;“行駛”在“風浪”之中的牛皮船、壯觀的打阿嘎等非遺文化,用古老的魅力演繹著曆史故事……90分鍾的《文成公主》演出,濃縮了大量民族元素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不斷將觀眾(zhong) 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
“西藏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和民族特色文化,我們(men) 把這些融入演藝,讓更多觀眾(zhong) 更直觀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文成公主》副總導演白芨說,“劇目中超過95%的演員都是當地群眾(zhong) ,他們(men) 對傳(chuan) 統舞蹈的學習(xi) 、表演,讓非遺文化在演藝中得到活化、傳(chuan) 承。”
劇目結束時,演員們(men) 手捧糌粑來到觀眾(zhong) 席。當來自五湖四海的觀眾(zhong) 將糌粑撒向天空的那一刻,舞台與(yu) 觀眾(zhong) 被連接在一起,台上民族融合的故事也與(yu) 台下各族觀眾(zhong) 的熱情碰撞在一起。
“12年來,我們(men) 收獲了無數觀眾(zhong) 為(wei) 民族大愛流下的眼淚。”李元媛說。
現代科技、非遺文化、家國情懷,在這一刻,化為(wei) 文化的力量,講述著曆史、凝聚著當下、照亮著未來。
千古絕唱照映文化曆史的溫度
中國演出行業(ye) 協會(hui)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大中型旅遊演藝市場迅速增長,演出場次約2.73萬(wan) 場,較去年同比增長260.6%;票房收入22.80億(yi) 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38.5%;觀演人數1615.68萬(wan) 人次,較去年同比增長184.63%。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旅遊演藝已成為(wei) 中國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張名片。以《長恨歌》和《文成公主》為(wei) 代表的劇目,在創新中讓曆史文化褪去神秘晦澀,從(cong) 古籍與(yu) 遺跡中走入當代生活,通過旅遊演藝打造的沉浸式文旅業(ye) 態,成為(wei) 推動景區提升和消費升級的新引擎。
在曆史發生地上演,基於(yu) 曆史文化而創作,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王雙懷認為(wei) ,《長恨歌》與(yu) 《文成公主》根植於(yu) 深厚的文化土壤,把舞劇的演出和觀賞置於(yu) 真實的山水和建築之間,運用現代聲光電技術,營造出“走進曆史”的審美享受,成為(wei) 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流行文化IP。
對於(yu) 這兩(liang) 部旅遊演藝作品的創作者來說,打造藝術精品是共同的目標,年複一年修改、打磨,以滿足觀眾(zhong) 不斷提升的觀演需求。
“每次演出完我們(men) 都會(hui) 對劇目做微調,休演期間也會(hui) 繼續探討打磨。從(cong) 劇本創作、演員站位、服裝道具到劇情元素,如今的《文成公主》早已和首演時大不同。”白芨說,通過在各地采風、收集觀眾(zhong) 反饋,創作團隊先後“複刻”牛皮船等非遺文化道具、更換千餘(yu) 套演出服裝、添加“吉祥八寶”等藏文化元素。“這是一個(ge) 不斷適應市場需求、提高演出水平的過程。”
一年年的華清宮大事記,也記錄著《長恨歌》精益求精的創作曆程:2010年,專(zhuan) 家和觀眾(zhong) 反映《長恨歌》音樂(le) 落差較大、連貫性不強、缺乏完整性,創作團隊重新譜曲和錄製,並根據音樂(le) 對舞蹈、服裝、道具、LED畫麵進行調整;2012年,針對觀眾(zhong) 反映的結尾部分薄弱等問題,團隊重新創作音樂(le) 、新增舞台道具和升降旋轉裝置;2015年,因混音效果不盡完美,導演組把演出音樂(le) 進行了重新混響合成……
文旅與(yu) 演藝的碰撞,在帶動產(chan) 業(ye) 發展和行業(ye) 進步之外,更豐(feng) 富了群眾(zhong) 的精神世界,為(wei) 文旅產(chan) 業(ye) 注入弘揚文化自信的力量。
帶著女兒(er) 一起觀看《文成公主》演出的拉薩居民德吉央宗說:“孩子在學校學習(xi) 了文成公主那段曆史,剛好帶她來看看,跟課本帶來的感受不一樣,應該會(hui) 讓她印象更加深刻。”
“在《文成公主》來到西藏前,當地群眾(zhong) 還不了解實景演出、旅遊演藝是什麽(me) ,如今旅遊演藝已成為(wei) 帶動當地群眾(zhong) 增收和豐(feng) 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部分。”李元媛說,“來拉薩可以看《文成公主》,去到西安可以看《長恨歌》,全國各地的旅遊演藝不僅(jin) 豐(feng) 富文旅體(ti) 驗,也是泱泱大國文化代代傳(chuan) 承的印證,更是彰顯文化自信的名片。”
中國傳(chuan) 統觀念和思想敘事在實景劇的舞台上不斷綻放光彩,凝聚著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種子一起,不斷跨越山河、穿梭時空,播撒於(yu) 人世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