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種大小不一的鍛銅工具擺在手藝人觸手可及的地方,叮叮當當的金屬敲擊聲打破了村落清晨的寧靜,日落時又複歸寂靜。這是日喀則市南木林縣艾瑪鄉(xiang) 孜東(dong) 村的手藝人日複一日忙於(yu) 銅器鍛製的場景。
位於(yu) 雅魯藏布江中上遊北岸的南木林縣,至今仍然保持著較完整的文化生態。南木林縣擁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ang) ”稱號,這裏有藍色麵具派藏戲的四大流派之一的湘巴藏戲傳(chuan) 承,也有土布加諧欽等儀(yi) 式性較強的傳(chuan) 統歌舞表演賡續,特別是擁有上百年傳(chuan) 承的艾瑪鄉(xiang) 孜東(dong) 村民族手工技藝。2008年,孜東(dong) 銅器金屬鍛製技藝正式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近幾年,依靠國家和自治區諸多政策紅利,孜東(dong) 村大力傳(chuan) 承孜東(dong) 銅器鍛製技藝,致富增收,讓祖輩的手藝在新時代煥發生機。今年年初,自治區文化和旅遊部門命名首批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孜東(dong) 文化生態保護區率先成為(wei) 首批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之一。
在西藏有序推進的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工作中,“孜東(dong) ”現象並非特例,它是西藏不斷提升非遺係統性保護水平的成果之一。近年來,西藏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在各有關(guan) 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各級文化部門的不懈努力,使非遺名錄體(ti) 係不斷完善,政策法規逐步健全,保護方式日益多樣,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發展優(you) 勢,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用初顯。
數據顯示,西藏已建成非遺四級名錄體(ti) 係,涵蓋非遺10大類,藏戲、格薩爾、藏醫藥浴法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760個(ge) ,各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1668名。同時,先後命名5個(ge) 國家級生產(chan) 性保護示範基地,12個(ge) 自治區級生產(chan) 性保護示範基地,159個(ge) 非遺項目傳(chuan) 習(xi) 基地,8個(ge) 非遺特色縣鄉(xiang) 村,19個(ge) 非遺旅遊景區(點),29個(ge) 非遺進校園示範基地;民間藏戲隊已發展到153支,30個(ge) 項目列入自治區級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目錄。
竹編技藝是林芝市墨脫縣門巴族群眾(zhong) 的“絕活兒(er) ”。墨脫縣背崩鄉(xiang) 巴登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hui) 利用農(nong) 閑時間編織竹器,在守護傳(chuan) 承民族技藝的同時,實現了增收致富。
門巴竹編技藝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之一。今年年初,西藏公布了首批10個(ge) 自治區級非遺工坊、3個(ge) 非遺特色縣鄉(xiang) 村、5個(ge) 非遺旅遊景區(點)示範點名單。其中,林芝市墨脫縣背崩鄉(xiang) 巴登村又憑著墨脫門巴竹編技藝,成為(wei) 自治區級非遺特色村落。
巴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新生表示,作為(wei) 當地特色,竹編技藝是老一輩人傳(chuan) 下來的手藝。今後,我們(men) 一定要將這門技藝繼續發揚光大。
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從(cong) 自治區級層麵公布非遺工坊、非遺特色縣鄉(xiang) 村、非遺旅遊景區(點),就是要進一步加強非遺工坊建設和管理,提升非遺生產(chan) 性保護水平,推動非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截至目前,西藏共設立非遺工坊173家,直接吸納脫貧人數2324人,帶動就業(ye) 人數5738人,年均收入3.7萬(wan) 餘(yu) 元。
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工作離不開經費保障。長期以來,自治區財政廳、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立分級分類保障機製,為(wei) 非遺保護傳(chuan) 承提供了堅實的要素保障。“十三五”期間,全區非遺保護資金13429.9萬(wan) 元,其中中央補助7476萬(wan) 元,自治區安排5953.9萬(wan) 元;“十四五”期間,截至當前,已安排9105萬(wan) 元,其中中央補助4305萬(wan) 元,自治區財政安排4800萬(wan) 元。
同時,西藏還著力強化非遺保護傳(chuan) 承政策體(ti) 係建設,積極完善相關(guan) 配套措施,推動非遺保護工作邁向法治化、規範化軌道。西藏全麵啟動“西藏非遺係列叢(cong) 書(shu) ”和音(影)像製品的出版工作,出版普查成果書(shu) 籍和音(影)像製品近百種;積極開展高齡傳(chuan) 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完成《藏北格薩爾藝人獨家說唱》《高齡格薩爾藝人獨家說唱》近3000小時錄製,開展高齡藏戲戲師及專(zhuan) 家搶救性記錄工作;用文字、照片、音頻和視頻等方式完成32名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和6名自治區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的數字化記錄工作;力推西藏非遺項目頻頻亮相國內(nei) 各大展會(hui) 及節慶活動,提升了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可見度、知名度和社會(hui) 影響力。
“國家、自治區投入大量資金推動西藏非遺係統性保護。在利好政策的有力保障下,西藏非遺保護傳(chuan) 承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處處長努木介紹,“西藏非遺技能越來越能融入當地人的生產(chan) 生活,這不僅(jin) 助力老百姓增收致富,也成為(wei) 一個(ge) 區域文化生態現象,讓非遺在西藏煥發了新活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