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藏羚羊觀察日記|海拔超5000米的無人區,為什麽是藏羚羊的產房?

發布時間: 2024-06-21 08:40:00 來源: 新華網

  六月,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申紮縣買(mai) 巴鄉(xiang) ,在平均海拔超過5000米的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魯確塘草原,與(yu) 羊群距離數十米的草地上,一隻體(ti) 態略顯臃腫的母藏羚羊獨自來回跑動。終於(yu) ,它緩緩躺下。


這是魯確塘草原上剛出生不久的小藏羚羊(6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經過6個(ge) 月懷胎,它順利誕下一隻黑褐色的小生命。小藏羚羊的臍帶剛剛斷開,無法站穩,母藏羚羊迅速跑開近百米,直到小藏羚羊身上沾滿砂石,搖搖晃晃地支撐起後腿,用黑色的鼻子輕嗅草地,它才回來舔舐孩子的身體(ti) 。

  每年此時,是藏北草原的“生命季”。


魯確塘草原上,藏羚羊護著剛出生的孩子(6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這裏有極端的天氣和凶猛的野獸(shou) ,被稱為(wei) “生命的禁區”,卻也是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黑頸鶴等40餘(yu) 種高原珍稀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的樂(le) 園;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0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1種分布於(yu) 此。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數據顯示,2023年,西藏藏羚羊數目增長至30多萬(wan) 隻。


魯確塘草原上,夕陽下的藏羚羊(6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遷徙上千公裏,魯確塘一帶聚集了上千隻待產(chan) 和已產(chan) 的母藏羚羊,而同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nei) 的尼瑪縣色吾雪山、甜水灣一帶,數十萬(wan) 隻母藏羚羊在此產(chan) 羔。

  首位得到中國政府批準進入羌塘無人區的美國動物學家喬(qiao) 治·夏勒,自1984年起的20年間,11次進入羌塘,對藏羚羊進行長期深入的觀察和研究。

  當時,時尚產(chan) 業(ye) 對藏羚羊毛絨需求旺盛,盜獵者活動猖獗,喬(qiao) 治·夏勒稱藏羚羊的皮毛為(wei) “致命的時尚”,而藏羚羊為(wei) 生存繁衍進行的上千公裏遷徙,被他稱之為(wei) “最漫長的跋涉”。在《第三極的饋贈》一書(shu) 中,他寫(xie) 道:“在荒涼的藏北草原,經常會(hui) 有美麗(li) 的邂逅。”


藏羚羊在羌塘保護區核心區向產(chan) 羔地遷徙(6月13日攝 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2000年,國家林業(ye) 部門組織的西藏野生動物普查隊估計,當時西藏藏羚羊數量為(wei) 7萬(wan) 多隻。2006年,時任西藏自治區林業(ye) 調查規劃研究院院長劉務林和同事們(men) 完成《西藏藏羚羊生物生態學研究》,指出西藏藏羚羊總數已近15萬(wan) 隻,世界上70%的藏羚羊種群在西藏羌塘境內(nei) 。短短幾年,西藏藏羚羊的數目增長了一倍有餘(yu) !

  2021年8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把藏羚羊的保護級別,從(cong) 瀕危物種降為(wei) 近危物種。

  今年已71歲的劉務林,在西藏野外工作了40多年。他說,藏羚羊種群數量的大幅回升,是人類參與(yu) 野生動物保護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這是在甜水河畔荒灘雪地中向產(chan) 羔地遷徙的藏羚羊(6月14日攝 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普布次仁 攝

  南京大學野生動物行為(wei) 與(yu) 保護實驗室每年與(yu) 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究藏羚羊這一有蹄類動物。實驗室主任李忠秋指出,藏羚羊遷徙種群規模龐大、路程上千公裏,被譽為(wei) “全球最壯觀的三大有蹄類動物大遷徙之一”,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震撼程度甚至可與(yu) 東(dong) 非野生動物大遷徙相媲美”。

  那為(wei) 什麽(me) 它們(men) 在海拔5000米的無人區產(chan) 羔?李忠秋表示,無人區環境惡劣,天敵相應減少,為(wei) 藏羚羊提供了相對安全的繁衍環境。由於(yu) 長時間生活在這裏,它們(men) 具備了高效利用稀薄空氣中氧氣的能力。


大群遷徙的藏羚羊途經甜水河畔的荒灘雪地,向著產(chan) 羔地遷徙(6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藏羚羊被叫做‘高原精靈’,有寬闊的鼻腔、厚實的皮毛,都是為(wei) 了適應高原生活。”李忠秋說,“這些特征讓他們(men) 能在寒冷且氧氣稀薄的高原上自由馳騁。如果到了海拔低、氧氣充沛的平原,它們(men) 反而難以生存。”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