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海拔5000米,萬裏長江源頭有這樣一群守護者!

發布時間: 2024-07-02 09:03:00 來源: 人民網-西藏頻道


瑪曲鄉(xiang) 全景。人民日報記者 徐馭堯攝

  清晨,仁青加措早早出發,又踏上了一天的巡護路。作為(wei)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安多縣瑪曲鄉(xiang) 長江源環保誌願隊的隊長,守護冰川和荒原,是仁青加措最重要的工作。

  瑪曲鄉(xiang) 麵積很大,足足有2.64萬(wan) 平方公裏,轄區內(nei) 的薑根迪如冰川是萬(wan) 裏長江的源頭之一。他每次巡邏要花去8至14個(ge) 小時不等,路程少則八九十公裏,多則一百五六十公裏。


遠眺格拉丹東(dong) 雪山。人民日報記者 徐馭堯攝

  仁青加措所在的瑪曲鄉(xiang) 長江源環保誌願隊,正是一群由普通牧民組成的環保隊伍。他們(men) 中絕大多數都是土生土長的瑪曲人,用腳步丈量長江源冰川,用雙手守護荒野、冰川和這裏的野生動物,是他們(men) 選擇的職責使命。

  廣袤的地域讓巡護變得困難,很多地方手機信號弱,對講機成為(wei) 隊員們(men) 重要的通信工具。巡護隊員在轄區內(nei) 一旦發現問題,就立馬通過對講機通知,確保巡護沒有漏洞。對講機將隊員們(men) 勾連起來,共同織就了一張冰川守護之網。


巡護隊員在通過對講機對話。人民日報記者 徐馭堯攝

  去年,仁青加措正常巡護時,突然,對講機內(nei) 傳(chuan) 來了呼叫聲:“大家注意,發現穿越的車輛,正向保護區內(nei) 部駛去。”

  “這邊有車輛經過的痕跡”“我這裏看到遠處有車影”……大家不斷通過對講機溝通。很快,車輛被定位,隊員們(men) 最終在一處山坡堵住了多輛皮卡車。

  原來這是一群自駕遊客。溝通後,仁青加措和隊員們(men) 帶遊客回到了鄉(xiang) 裏。“每年,很多自駕遊客慕名而來,但這種行為(wei) 對長江源頭生態環境的影響無法估量,我們(men) 盡可能阻攔並勸返。”仁青加措說。

  這些年,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冰川,環保誌願隊的成員越來越多,防護網也越織越密。


巡護隊員在野外巡邏。人民日報記者 徐馭堯攝

  打開手機,瑪曲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次旺卓瑪給記者展示了一個(ge) 微信群,足足500個(ge) 群成員。“這還不是全部的誌願隊隊員。大家經常在群裏交流巡邏的心得,每天群聊都很熱鬧。一旦群裏有空位,總有人立馬加入。”次旺卓瑪說,“現在,登記的誌願者已達800餘(yu) 人,僅(jin) 有600多戶居民的瑪曲鄉(xiang) 基本‘戶戶有誌願者’。”

  加入誌願者隊伍,並不是輕鬆地選擇。冬天,這些隊員們(men) 更多選擇皮卡車出行巡護,零下幾十度的氣溫和刺骨的風雪,是巡護路上最大的阻礙。而到了夏天,摩托車則是優(you) 選,一方麵是天氣回暖,另一方麵則是因凍土融化造成的沼澤在巡護路上隨處可見,更加輕便靈活的摩托車少了幾分陷車的風險。

  這是無數教訓總結出的經驗,巡邏之路並非坦途。特別是在天氣回暖時,巡護路上隨時可能遇到洪水或者塌陷,這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巡護隊員們(men) 的安全。有一次,仁青加措和隊員們(men) 一起駕車外出,行走到一處河邊,哪怕他們(men) 已經萬(wan) 分小心,車輛卻依舊因為(wei) 下方泥土的鬆軟一下陷到了河裏。

  湍急的水流讓車子不受控製,被衝(chong) 得距離河岸越來越遠,車廂裏的水也慢慢到了漫過膝蓋的深度。

  “不行,咱們(men) 先爬到車頂!”仁青加措當機立斷。

  同行的其他人立即展開救援,將繩子依次綁在身上,排成一列,走近河水中車輛被困處。隨後他們(men) 用繩子將被困隊員捆住,一點點拽回岸邊,直到所有人都脫險。

  這是巡護路上的日常——風雪、沼澤、洪水,無盡之中,任何天氣變化都可能形成災害,威脅著仁青加措和隊員們(men) 的安全。


仁青加措(左一)和隊員在長江源巡護交流。人民日報記者 徐馭堯攝

  其國也是誌願隊的一員。每隔幾天,他都要前往自己經常巡護的區域查看,拾取河道中、曠野裏的垃圾,然後帶到縣裏分類處理。

  “雖然撿拾的垃圾很有限,但是我們(men) 還是希望水源地的異物能少一點是一點。”其國感慨,“誰不希望自己的家鄉(xiang) 好?冰川及其附近,那就是我們(men) 的家呀!”

  如今,仁青加措和其國在巡邏時遇到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這讓他們(men) 十分欣慰:“這就是生態變好的直觀證據!”

  保護野生動物也成為(wei) 誌願隊隊員工作的一部分。藏羚羊、藏原羚……一旦遇到動物受傷(shang) ,仁青加措等人會(hui) 為(wei) 它們(men) 提供力所能及的救助。


藏羚羊。人民日報記者 徐馭堯攝

  仁青加措一家三代人都在從(cong) 事長江源的保護,父親(qin) 是誌願服務隊員,上小學的兒(er) 子則被選入了鄉(xiang) 裏組織的“長江源小衛士”,經常也會(hui) 從(cong) 事一些簡單的環保活動。

  回到家裏,仁青加措總是告訴兒(er) 子:“我們(men) 世世代代生活在這,也將世世代代保護好這裏。”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羌塘草原孕育“新希望”

    6月的羌塘草原,藏羚羊、黑頸鶴、野犛牛、遊隼等野生動物幼崽紛紛出生,犛牛等家畜也處在育幼期,羌塘草原生機勃勃,孕育著“新希望”。  [詳細]
  • 風雪羌塘

    6月,甜水河畔,前一分鍾還是陽光明媚,後一分鍾氣溫驟降、狂風卷雪,雪花撲打在臉上,如同冰冷鋒利的小刀來回刮蹭。  [詳細]
  • 同樣壯美的野生動物大遷徙,從馬塞馬拉到羌塘

    每年5月至7月,藏北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母藏羚羊進入遷徙繁殖季。數十萬隻母羊,向著羌塘保護區深處的瑪爾蓋茶卡附近和玉龍河畔的產羔地遷徙,於此生下小羊羔後再回遷。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