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夏拉則尕布:聶榮古道的曆史回響

發布時間: 2024-07-12 09:18: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沿著唐古拉山脈尋找著一處處通山口的標誌,當曆史變遷,當行人遠去,那消散的足跡早已凝聚成石堆,矗立在山口上,靜坐在古道旁。

  這些置於(yu) 通山口的大石堆,藏語稱為(wei) “拉則”,蒙語稱為(wei) “鄂博”。當旅人翻越山口時,便在“拉則”上放一塊石頭,祈求旅行順利。千百年積累成一個(ge) 個(ge) 大石頭堆,有的成為(wei) 高度三四米、麵積十幾平方米的大“拉則”,通過“拉則”的體(ti) 量,便可感受曆史上穿越山口的人數和古道的繁榮。

  位於(yu) 那曲市聶榮縣聶榮鎮附近的夏拉則尕布山口,是藏北古道中保存“拉則”景觀最多的一段。草原上的古道雖然少見城垣、驛站、碑刻等遺跡,但千百年來,無數的商隊、旅隊和行人在聶榮古道往來不絕,“投石為(wei) 路”累積而成的“拉則”,卻成為(wei) 藏北古道最重要的文化景觀。

  聶榮縣處於(yu) 唐古拉山脈的中部,擁有查吾拉、康根拉、當拉協嘎等主要的山口通道,連接格爾木、西寧、玉樹三個(ge) 方向的古代交通於(yu) 此匯合,在唐古拉山脈的古道譜係中占有重要的曆史地位,在青藏高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發揮著重要曆史作用。

  追尋著聶榮古道上光陰灑落的痕跡,我們(men) 來到夏拉則尕布山口,感受古道的曆史印記。

  “這條道路是過去青藏間的大路,往來的商隊非常多。諺語裏講‘大道平坦如老虎的大嘴,大道行旅像老虎的牙齒’,就形容聶榮古道是過去的大路通途,人來人往連續不斷。”爬起山路來,67歲的聶榮鎮老幹部瓊珠毫不費力,邊走邊講述著古道的故事。

  從(cong) 查榮村開始登山,清晰的古道在眼前向夏拉則尕布山口延伸。大約1.5公裏的路程,躍上兩(liang) 個(ge) 山坡台地便可登頂。雖在海拔近4700米的高原,但賞景於(yu) 古道懷古之佳地,登之則心情如怡。

  更令人驚奇的是,剛出發便遇“拉則”景觀,而且一路散落,連續不斷通向山頂,像麥堆、像穀倉(cang) 一樣,積累著古道千年的顆顆碩果。

  據曆史記載,由柴達木、西寧、玉樹進藏的三條商貿、官馬的主要進藏大路,都匯集於(yu) 聶榮一地,這種古道幹線的集中,讓聶榮成為(wei) 了名副其實的“古道幹線帶”。從(cong) 文成公主進藏故事、蒙古部落熬茶、各個(ge) 商隊頻繁往來,到六世班禪進京,再到十八軍(jun) 獨立支隊翻越唐古拉山進入藏北,聶榮古道儼(yan) 然是“青藏通衢”,奏響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彩樂(le) 章,見證著中央王朝對西藏地方的有效治理,烙刻下人民解放軍(jun) 進藏的英雄足跡。

  “經過前期的調查了解,群眾(zhong) 多稱呼這些古道為(wei) ‘甲務衝(chong) 拉木’‘竹貝加拉木’‘金珠拉木’等。”聶榮縣文旅局局長次旺介紹說,“甲務衝(chong) 拉木”意為(wei) 漢藏通商大道,“竹貝加拉木”意為(wei) 客商大道,“金珠拉木”意為(wei) 解放路。

  各民族跨越山海頻繁互動往來,在唐古拉山上、在藏北草原留下了深刻的曆史記憶,正如當地民間諺語所言:“查吾、康給、當拉三條路,漢、藏、蒙大通道。”

  一路數著“拉則”的數量,一路拾掇著古道的曆史與(yu) 傳(chuan) 奇。“拉則”大大小小都有,山腳和山腰處較小,山頂處則較大,同時也是十幾個(ge) 、二十幾個(ge) “拉則”依次排列,古道文化景觀十分明顯並且突出。其他山口的“拉則”數量一般在三五個(ge) 左右,而該處的“拉則”數量初步估計有250處左右,數量如此之多,讓人驚歎。

  記者在藏北曾專(zhuan) 門考察過古道曆史,而夏拉則尕布山口一段古道,是目前所見的“拉則”最多的一處山口,不禁感慨“實為(wei) 青藏古道‘拉則’數量之最”。

  緣何如此?我們(men) 推測,夏拉則尕布山口是聶榮幾條古道匯合後的第一個(ge) 山口,也是離開唐古拉山區、邁向西藏腹地新路途上的第一山口,因而,來來往往的商隊行旅在該山口盡情釋放自己的期盼和祈求,留下了大量的“拉則”遺跡。

  登上山頂回望,視野開闊,草原沃野,聶榮縣賽馬場、錯央恰湖、桑曲河與(yu) 夏拉則尕布山口連成了一條線。湖泊碧藍如鏡,唐古拉山脈盡收眼底,一座座群山顯露出來,蔚為(wei) 壯觀。

  再看這山口的一座座石堆,其往往處於(yu) 山野僻嶺,仿佛缺少藝術的雕琢和智慧的創造,石不成材、形不惹目,其貌不揚、其名不顯,反倒不受擾動,而保存完好,獨自見證著一條條古道曾經的熱鬧與(yu) 繁榮。

  西藏大學碩士研究生南斯加對民間文學藝術較有興(xing) 趣。他介紹說,聶榮古道的諺語、傳(chuan) 說、頌詞等口傳(chuan) 文化十分豐(feng) 富多樣,反映了行路的方方麵麵,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這些口傳(chuan) 文化與(yu) 古道曆史相伴相生,進一步豐(feng) 富了古道的人文內(nei) 涵,值得重視和進一步係統整理。

  長風中歲月如歌,高山上往事如訴,“拉則”是山口的高度、古道的刻度,更飽含曆史的溫度。每一塊石頭的背後,都曾經有一個(ge) 千裏跋山涉水的行人,藍縷於(yu) 途、風餐露宿。更重要的,這山口是各民族往來互動的交往通路,留下了鮮明的曆史記憶。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