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特色藏族服飾的巴青縣群眾(zhong)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那曲奮進”傳(chuan) 統舞蹈大賽上表演舞蹈。萬(wan) 靖 攝
巴青縣教育係統“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那曲奮進”文藝晚會(hui) 演出現場。萬(wan) 靖 攝
“沒有鄉(xiang) 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沒有鄉(xiang) 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就難以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偉(wei) 大使命。”近年來,那曲市利用“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那曲奮進”活動平台,大力推動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為(wei)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注入了澎湃的精神動力。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被譽為(wei) 中華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被稱為(wei) 藏族的“百科全書(shu) ”,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近日,記者來到那曲市巴青縣“民族傳(chuan) 統手繪技藝唐卡繪畫”基地,學生們(men) 正在用心學習(xi) 勾線、著色、暈染等唐卡繪畫技藝,唐卡老師巴登在一旁耐心講解著唐卡繪畫的要領。
現年39歲的巴登,居住在巴青縣江綿鄉(xiang) 察曲鬆多村。從(cong) 小學習(xi) 唐卡繪畫的他已有26年的“畫齡”,擁有深厚的繪畫基礎,憑借好技藝,在第一屆“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那曲奮進”活動“小手拉大手”繪畫比賽中榮獲市級第一名。
“在惠民政策的扶持下,我享受到120萬(wan) 餘(yu) 元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資金,創建了‘民族傳(chuan) 統手繪技藝唐卡繪畫’基地。利用這個(ge) 平台,將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學習(xi) 唐卡繪畫技藝,在實現增收致富的同時,讓唐卡技藝得以傳(chuan) 承發揚。”巴登介紹說,目前,基地已帶動就業(ye) 80餘(yu) 人,實現創收50萬(wan) 元。
據悉,巴登的唐卡繪畫技藝已被列入縣級“噶瑪噶舉(ju) ”唐卡繪畫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巴登本人現在已是自治區美術家協會(hui) 的會(hui) 員。
“這個(ge) 舞蹈呈現形式太獨特了,是誰編排創作的?”在那曲市第一屆“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那曲奮進”傳(chuan) 統舞蹈總決(jue) 賽舞台上,榮獲第一名的舞蹈“霍爾崗孜珠西”驚豔了場下評委和觀眾(zhong) 。
巴青縣文化和旅遊局事業(ye) 發展中心副主任索朗加措介紹:“雜色鎮格加村文藝演出隊表演的傳(chuan) 統舞蹈‘霍爾崗孜珠西’曆史悠久,在霍爾部落時期,就經常出現在宴會(hui) 和勞作場景中。舞蹈對麵部表情和舞姿具有很高的要求,包含南鬥六星、初三的月亮、初升的太陽、日照方式等多種隊形。但隨著會(hui) 跳該舞蹈的老一輩相繼去世,‘霍爾崗孜珠西’舞蹈藝術漸漸走向衰落。”
近年來,在各級黨(dang) 委、政府對傳(chuan) 統文化的高度重視下,格加村羅地、紮旺等老人根據自己的記憶,將“霍爾崗孜珠西”傳(chuan) 承給了村級文藝隊的演職人員。2019年首屆霍爾巴青文化旅遊藝術節期間,“霍爾崗孜珠西”再一次驚現於(yu) 人們(men) 的視野中,深受好評。如今,“霍爾崗孜珠西”已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
目前,傳(chuan) 承“霍爾崗孜珠西”藝術的格加村文藝隊共有18名隊員,平均年齡約20歲。
“我現在是縣藝術團的一名演職人員,除了基本工資外,還有排練補助、演出場次補助、夥(huo) 食補助等,月收入5000元左右。成為(wei) 演職人員後,除了去杭州、玉樹等地進行交流演出外,還參加了那曲市舉(ju) 辦的各種大型演出活動。”格加村文藝隊隊員次旺拉姆自豪地說。
“我們(men) 預計在年底成立以縣文化藝術團為(wei) 基礎的文化傳(chuan) 媒公司,探索商業(ye) 化運行模式,為(wei) 更多演職人員拓寬創收渠道。”索朗加措說。
以文化人、以文興(xing) 業(ye) 。巴青縣非遺文化傳(chuan) 承的大力推進,是全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那曲奮進”活動取得成效的又一個(ge) 縮影。
那曲市奮進辦主任袁致新表示,通過“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那曲奮進”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全市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和傳(chuan) 承意識,一些瀕危項目和即將失傳(chuan) 的傳(chuan) 統文化得到了很好保護。活動開展以來,先後有60餘(yu) 名涉及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統舞蹈、傳(chuan) 統美術、民俗等多個(ge) 領域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參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重新認識非遺、定位非遺,加入非遺保護的隊伍,推動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