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在拉薩河畔,不少市民和遊客不約而同來到南山公園過“林卡”,一邊聽著潺潺流水,一邊和親(qin) 友喝茶閑聊,享受著拉薩獨有的慢生活。如今,每天入園上山的市民、遊客達到3000至5000人。隨著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對不少遊客而言,來這裏,在“布宮鏡湖”拍攝布達拉宮倒影,登頂南山公園打卡“祖國萬(wan) 歲”、賞拉薩全景已成為(wei) 拉薩之行必不可少的體(ti) 驗環節。
而這隻是美麗(li) 拉薩、美麗(li) 西藏建設的一個(ge) 縮影。
而今滿眼青山翠綠,但10年前這裏卻是一片碎石荒山。變化始於(yu) 2012,彼時高海拔植樹造林試點在南山啟動,通過5年的植樹播綠,昔日荒山被改建成了南山公園。2021年西藏正式實施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這也是西藏首個(ge) 規模化山體(ti) 造林的重大生態修複工程,計劃用10年時間完成營造林206.72萬(wan) 畝(mu) ,將拉薩打造成生態宜居高原城市。
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以拉薩河為(wei) 主線,以山體(ti) 兩(liang) 側(ce) 第一重山脊可視範圍為(wei) 重點,東(dong) 西綿延近200公裏,涉及拉薩市城關(guan) 、柳梧、堆龍德慶等9縣(區)35個(ge) 鄉(xiang) 鎮。截至目前,已完成造林麵積57萬(wan) 餘(yu) 畝(mu) ,栽植苗木8600餘(yu) 萬(wan) 株,帶動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550餘(yu) 萬(wan) 人次、19.3億(yi) 元。如今,越來越多的荒山披上“綠裝”,“五年增綠山川、十年綠滿拉薩”的美麗(li) 願景正一步步接近。
合理管護確保造林質量成效
因溫度低、氣候幹旱等問題,在高海拔區域實施綠化,樹種的選擇是個(ge) 非常嚴(yan) 謹的問題。為(wei) 確保樹種成活率,拉薩林草局篩選出油鬆、樟子鬆、側(ce) 柏等30多個(ge) 適宜高原栽種的樹種,對山體(ti) 不同海拔區域按照“宜喬(qiao) 則喬(qiao) ”“宜灌則灌”“宜草則草”要求實行立體(ti) 性造林綠化。
因山體(ti) 坡度大,最開始的客土、樹苗上山都是靠人背馬馱。拉薩南山公園護林員紮西曲培說,南山公園種樹的土來源很多,大部分來自柳梧、文創園區等地。早些時候,在幾乎都是裸岩的南山公園種樹,對挖樹坑的深度和寬度都很有講究,有時候得帶著電鑽一點點鑽。
與(yu) 此同時,為(wei) 緩解西藏苗木生產(chan) 供應能力不足難題,拉薩將青海、甘肅、寧夏3省(區)海拔2000米以上區域劃定作為(wei) 調苗區域,並將引進的苗木在本地馴化過渡180天以上,提升苗木適應性和成活率,確保造林成效。
常言“三分種,七分管”,綠化的關(guan) 鍵在於(yu) 水源。拉薩市林草局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局長格桑羅布表示,南北山綠化工程堅持“水利先行、以水定綠”,提前開展水電路配套設施建設,常態化加強挖坑、客土、種植、澆灌等各環節技術指導和監督檢查,為(wei) 苗木栽植管護奠定堅實基礎。
拉薩市林業(ye) 和草原局黨(dang) 組成員、二級調研員李寶平介紹,2022年西藏投資6.9億(yi) 元解決(jue) 管網環境、機器泵站、高位水池等基礎配套,應用“江水上山”水能提灌技術;2023年跟進投資9.7億(yi) 元,冬季新增6條補水管線;今年則是以平均每畝(mu) 8000元的資金投入進一步確保每個(ge) 造林區域水電設施齊全。
科技賦能護航高原擴綠護綠
青山擁南北,綠水繞古城。自2021年以來,拉薩南北山由荒山變綠山,這既是無數林草人默默堅守、凝聚匠心與(yu) 毅力帶來的幸福變化,同樣也離不開科技的高效賦能,離不開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
不同於(yu) 其他地方,在高原種樹本就不易,在土壤貧瘠的山上把樹種活其難度更高。
李寶平談到,每棵樹栽活有37個(ge) 環節,從(cong) 選苗、起苗、裝車、車上保溫保濕,到小心翼翼下苗,再馱上山栽到土裏,客土、種植、挖坑、病蟲害防治、追肥以及扶正,措施很多,每個(ge) 環節對造林的成活成效都是有影響的。
拉薩市林草局副局長王尚德介紹,在植被選擇方麵,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遙感技術對當地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的深入分析,科研團隊篩選出適合在拉薩南北山生長的樹種和草種,確保了綠化效果的持久性和生態的和諧性。同時,通過安裝智能節水灌溉設備,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有效避免過度灌溉對土壤結構造成的破壞。
與(yu) 此同時,相比於(yu) 以往的人背馬馱,如今,無人機等科技的應用,讓山高、坡陡、缺水的高原種樹不再那麽(me) 難。通過無人機運土、運樹,能有效解決(jue) 因地勢陡峭導致人工運輸緩慢、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
在綠化創新實踐過程中,科技力量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結合近年來的實踐經驗,拉薩南北區綠化工程依托現有專(zhuan) 業(ye) 技術力量,進一步加強與(yu)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林業(ye) 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區內(nei) 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交流合作,積極申報並組織實施《拉薩市南北山造林樹種選培關(guan) 鍵技術研發及生態環境效益和固碳潛力評估項目》《西藏鄉(xiang) 土樹種大果圓柏采種基地建設項目》《絹毛薔薇等鄉(xiang) 土樹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等科研項目,加強鄉(xiang) 土樹種培育研究和推廣應用,為(wei) 造林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2012年起,本土樹種研究人員達瓦央珍通過組織團隊到地方調查研究,最終在高海拔地區人工造林綠化技術上取得突破,使苗木人工培育在高海拔地區成活成為(wei) 現實。2022年,達瓦央珍成立了西藏藏建物生綠化有限責任公司,建設鄉(xiang) 土苗木基地,投身拉薩南北山十年“綠色圍城”事業(ye) 。為(wei) 提高成活成林率、造林保存率,她輸送的苗木多為(wei) 醉魚草、絹毛薔薇、拉薩小檗、荀子、西藏沙棘等成活率高的本土樹種。
社會(hui) 資金助推工程加力提速
造林綠化是個(ge) 係統工程,工程量大,涉及麵廣,需要全社會(hui) 的力量共同參與(yu) 。但問題是造林綠化投資大、周期長,如何才能更好提高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綠化工程建設的積極性?
2022年3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鼓勵和支持參與(yu) 拉薩南北山綠化的政策措施》,采取承包造林模式,通過給予造林補助、貸款支持、電價(jia) 補貼等優(you) 惠政策,鼓勵引導社會(hui) 各界廣泛參與(yu) 工程建設。係列政策大禮包讓承包企業(ye) 吃下了一粒“定心丸”。
據格桑羅布介紹,自治區將南北山綠化工程建設納入區、市、縣三級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規劃以及年度財政預算,發揮國有資金引導作用,創新采用承包造林和先造後補造林模式,積極引入社會(hui) 資金投入生態建設。如今,南北山綠化工程已累計撬動社會(hui) 資金20億(yi) 元以上。“截至目前,參與(yu) 南北山綠化的企業(ye) 、單位和其他社會(hui) 主體(ti) 共112家,其中國企83家、私企24家、寺廟3個(ge) 、社區2個(ge) 。”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以來,西藏的銀行機構通過“自有資金+銀行貸款”的多元化融資模式深度參與(yu) “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為(wei) 這一重大生態工程注入了強勁的金融活力。截至2024年5月底,西藏全區銀行機構承包造林麵積14441.54畝(mu) ,累計為(wei) 參與(yu) 南北山綠化工程的企業(ye) 投放貸款21.2億(yi) 元。
“樹是公家種,水是公家澆,待到成蔭時,群眾(zhong) 享清涼。”隨著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的不斷推進,拉薩的風沙天氣少了,空氣含氧量高了,人居環境舒適度持續改善。這是生態工程,亦是民心工程。截至目前,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共聘用護林員3864名,有了穩定的工作,收入也有了保障,越來越多的周邊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在參與(yu) 生態建設中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
如今,南北山一年比一年綠,各色花朵競相綻放。憑著“種一片、綠一片、活一片”的信念,拉薩“一山一景”“一坡一色”“春有花、夏有蔭、秋有彩、冬有綠”的美好生活畫麵正徐徐展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