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瑪鄉(xiang) 諧欽隊演職人員在彩排節目。
普布丹增(左一)帶領隊員排練。
甲瑪鄉(xiang) 諧欽隊參加拉薩市2024年春節藏曆新年晚會(hui) 。
甲瑪鄉(xiang) 諧欽隊在非遺巡展活動上表演諧欽。
甲瑪鄉(xiang) 諧欽隊男演職人員。
甲瑪鄉(xiang) 諧欽隊演職人員做演出前準備。
甲瑪鄉(xiang) 諧欽隊在田間地頭為(wei) 群眾(zhong) 表演諧欽。
甲瑪鄉(xiang) 諧欽隊在墨竹工卡縣甲瑪鬆讚文化藝術節上表演諧欽。
從(cong) 拉薩沿著國道一路向東(dong) 來到甲瑪鄉(xiang) ,仲夏裏的油菜花開得正盛,遍地金黃,正值觀賞遊玩的好時節。
甲瑪,意為(wei) “百裏挑一的富地”,是群山環繞、水草豐(feng) 足的寶地。赤康村就坐落在這裏。生活在這裏的人們(men) 純樸善良、能歌善舞,其中,這裏的“甲瑪諧欽”最負盛名。
諧欽是藏族古老的大型儀(yi) 仗歌舞,過去多在隆重的宗教儀(yi) 式或重要活動中表演,流傳(chuan) 於(yu) 山南、拉薩、日喀則等地,其中,在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甲瑪溝一帶的諧欽稱為(wei) “甲瑪諧欽”。甲瑪諧欽韻調古樸、表現獨特,顯示出濃鬱的西藏風情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具有較高的曆史文化研究價(jia) 值。
據甲瑪鄉(xiang) 赤康村的老人回憶,甲瑪諧欽作為(wei) 一種歌舞表演,已經流傳(chuan) 1000多年了,在當地被稱為(wei) “崇魯”,屬於(yu) 諧欽的一個(ge) 分支。這種歌舞形式相傳(chuan) 始於(yu) 鬆讚幹布時期。為(wei) 更好地保護、發展傳(chuan) 統文化,2012年,甲瑪鄉(xiang) 成立了甲瑪諧欽藝術隊。經過幾年的努力,2014年,甲瑪諧欽被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同時也得到了社會(hui) 各界更多的關(guan) 注。
說起前些年甲瑪諧欽的傳(chuan) 承和發展,不得不提到當地的村民多吉——甲瑪諧欽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在他的組織和帶領下,2012年底,一支隻有14人的業(ye) 餘(yu) 民間藝術隊成立了。這些成員全部自願學習(xi) 甲瑪諧欽。在多吉的多方奔走努力下,這一瀕臨(lin) 失傳(chuan) 的文化瑰寶又重新綻放出前所未有的魅力與(yu) 風采。
近幾年,多吉搬遷到拉薩,甲瑪諧欽的傳(chuan) 承責任更多地落到了村民普布卓瑪和普布丹增的肩上。
今年47歲的普布卓瑪是甲瑪諧欽民間藝術團的負責人之一。農(nong) 閑時,她和普布丹增就會(hui) 召集藝術隊成員到霍爾康莊園的戲台裏排練甲瑪諧欽。
“如今,這支隊伍已發展到20多名成員,都是當地群眾(zhong) 。藝術隊經常受邀參加各種大小晚會(hui) 、重要節日演出和赴區內(nei) 外非遺展演等,其影響力和傳(chuan) 播力不斷提升,特別是甲瑪諧欽《和親(qin) 路》受到廣泛歡迎。”甲瑪鄉(xiang) 工作人員德吉卓嘎說。
赤康村的霍爾康莊園,是西藏目前保存較好的幾座莊園之一。在墨竹工卡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霍爾康莊園的老戲台可用於(yu) 排練甲瑪諧欽,老戲台旁邊的建築物用於(yu) 存放表演道具和非遺文化宣傳(chuan) 展示。“有著1000多年曆史的甲瑪諧欽,村裏人跳了一代又一代。站在這個(ge) 古老的建築物排練或者是酣暢起舞,靴子在地上敲出回聲,覺得傳(chuan) 承的責任更重大了。”普布丹增說,“為(wei) 了讓甲瑪諧欽不僅(jin) 活在人們(men) 的記憶裏,更要活在現實生活中;不僅(jin) 活在史料記載裏,更要活在舞台上,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表演開始,戲台上傳(chuan) 出低沉而優(you) 美的歌聲,男的穿緞袍,戴圓形黃絨帽;女的穿彩緞藏袍,戴弓形或三角形頭飾。歌聲緩慢,此起彼伏,伏時聲音低沉渾厚,起時高亢悠遠,男性舞蹈動作熱情豪放,女性舞蹈動作細膩柔美。
這些來自田間地頭的民間演員們(men) ,過去在遼闊的草原上跳舞,現在到了燈光華麗(li) 的舞台上,雖然也講究隊形、節奏和整齊度,但特色元素是必須保留的,那就是原生態,他們(men) 純樸的眼神,從(cong) 心底散發的生活熱情和笑容。“我們(men) 對搬上舞台的甲瑪諧欽進行改編,比如說在草原上時我們(men) 常常圍成一個(ge) 圈邊唱邊跳,但在舞台上,我們(men) 則要更多地麵向觀眾(zhong) ,向他們(men) 展示其中的細節部分。”普布卓瑪說。
如今,有墨竹工卡縣委、縣政府的引導和支持,當地村民的努力,甲瑪諧欽登上了區內(nei) 外的大小舞台,讓這古老的非遺散發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甲瑪鄉(xiang) 希望小學的小學生們(men) 也組建了藝術隊,能夠完整地表演甲瑪諧欽,讓人們(men) 看到非遺後繼有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