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成果發布會(hui) 18日在西藏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蘭(lan) 州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專(zhuan) 家相聚拉薩,集中發布本次科考十大任務七年來的重要成果。
8月18日,嘉賓宣布“守護水塔:‘一原兩(liang) 湖三江’重大標誌性科考活動”啟動。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科考發現,作為(wei) 亞(ya) 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正在變暖、變濕、變綠。過去15年,青藏高原生態係統呈現整體(ti) 趨好態勢,其中優(you) 良等級草地和森林麵積比例分別提高了6%和12%;水源涵養(yang) 、土壤保持和防風固沙服務功能分別提升了1%、2%和70%,生態係統服務功能逐漸提升。同時,青藏高原每年碳盈餘(yu) 超過6500萬(wan) 噸,也為(wei) 全國實現碳中和作出了貢獻。
青藏高原逐漸變綠的同時,因氣候暖濕化導致亞(ya) 洲水塔失衡,也帶來一些隱憂。科考發現,亞(ya) 洲水塔預計在本世紀將進入超暖濕階段,在本世紀末部分地區冰川物質損失將超過一半,湖泊水體(ti) 上漲超過10米,亞(ya) 洲水塔整體(ti) 供水能力增強,需要實施更有效的水資源可持續管理措施。
8月18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在拉薩對科考重要成果進行集中發布。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據介紹,七年來,科考人員已發現超過3000個(ge) 新物種,重新發現了一批被認為(wei) 已經滅絕或多年未見的物種。科考還提出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活動可能出現在19萬(wan) 年前,為(wei) 人類活動適應青藏高原提供了新證據。
自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啟動以來,圍繞亞(ya) 洲水塔變化與(yu) 影響等課題,持續開展覆蓋青藏高原的全域科考,將對推動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產(chan) 生重要影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