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三十載援藏情深 墨竹教育譜新篇

發布時間: 2024-08-22 08:49:00 來源: 新華網客戶端

  落日餘(yu) 暉灑在建成不久的教學樓上,鈴聲響起,墨竹工卡縣中學結束了下午的課程,2400多名學生,三五成群走過操場,晚飯時間到了。


8月14日,圖為(wei) 墨竹工卡縣中學體(ti) 育場。新華網發 文翔宇攝

  墨竹工卡縣中學,是墨竹唯一一所中學,教學質量曾一直處於(yu) 拉薩市中下遊,學生流失嚴(yan) 重。由於(yu) 位置偏遠,自然條件艱苦,許多教師身兼數職,教學負擔重,也缺少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援藏教師、墨竹工卡縣中學校長王克定介紹,援藏初期,墨竹的教育水平和內(nei) 地有不小的差距,硬件設施跟不上,孩子們(men) 底子也比較薄弱。

  為(wei) 改善墨竹工卡經濟社會(hui) 和教育的境況,1994年,江蘇省委,省政府確定由南京市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

  多年來,南京援藏累計投入計劃內(nei) 外援藏資金和物資7億(yi) 元,援助項目500個(ge) ,補齊了關(guan) 鍵的基礎設施和民生事業(ye) 短板。2018年,墨竹工卡縣成功脫貧摘帽,經濟社會(hui) 發展位於(yu) 拉薩市各縣前列。

  得益於(yu) 兩(liang) 地之間的深厚情誼和緊密合作,墨竹工卡教育事業(ye) 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除了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從(cong) 2020年至今,共5批26名南京教師、幹部來到墨竹工卡縣中學,開辦西藏縣區的“墨竹南京班”,在西藏進行教育“小組團”探索實踐。“在南京援藏工作的幫扶和一批又一批教師的建設下,縣中學的硬件和師資力量已經達到了不錯的水平。”南京市鼓樓區濱江中學的物理老師陸汶軍(jun) 說。


8月14日,援藏老師陸汶軍(jun) 正在上物理課。新華網發 吳金朋攝

  遼闊的青藏高原,教育之花正綻放出新的光彩。如今,墨竹工卡縣中學已成為(wei) 當地教育發展一張亮麗(li) 的名片。

  教育援藏至今,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滿足了當地百姓的需要,學生人數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農(nong) 牧民家庭讓孩子專(zhuan) 注學業(ye) ,依靠成績走得更遠,我們(men) 教育工作者的初衷,就是讓孩子們(men) 看到更廣闊的世界。”王克定說。

  幾年來,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不斷深化,經過研討,確定了學校的校園文化根脈為(wei) “石”。一意為(wei) “實”,取諧音意,強調唯有實幹才能取得成果;另一方麵,所有孩子們(men) 如同未經雕琢的“石”一般,等待著點石成金,琢石成玉。以石為(wei) 主旨,校內(nei) 開辦了名“琢石苑”的學生雜誌,為(wei) 學生提供了展現自己的舞台。

  隨著各項建設的不斷落實與(yu) 完善,學生成績高分與(yu) 平均分都有很大的提升。除了援藏的幫助以外,也離不開孩子們(men) 的努力。“老師課講得好,我們(men) 也要更用心嘛,不想讓他們(men) 失望。”九年級二班的孩子說。


8月14日,放學的學生在鏡頭前合影。新華網發 劉蒙青攝

  這片土地上,奉獻與(yu) 回報的故事將長久地講述著,寧墨教育情,是南京援藏30年的一個(ge) 縮影。

  新時代征程上,墨竹工卡縣中學將繼續承載著南京與(yu) 墨竹的深厚情誼,不斷發揚援藏精神,譜寫(xie) 民族攜手並進新華章。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