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產業援藏助力西藏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 2024-08-27 09:35:00 來源: 人民日報

  對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甲措雄鄉(xiang) 聰堆村村民旺拉來說,“高品質青稞”曾是一個(ge) 陌生的概念。“祖祖輩輩和土地打交道,大家都是這樣種地的。青稞,還能有啥特別的高品質?”

  如今,因為(wei) 黑龍江援藏產(chan) 業(ye) 項目,他的想法悄然改變。“新品種青稞畝(mu) 產(chan) 比周邊提高超過50公斤,本地群眾(zhong) 都很驚奇。”黑龍江省援藏幹部、日喀則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於(yu) 誌剛說,“一個(ge) 項目產(chan) 量或許有限,重要的是以農(nong) 業(ye) 示範改變本地群眾(zhong) 的觀念。”

  從(cong) 種植業(ye) 、養(yang) 殖業(ye) 再到製造業(ye) ,許多援藏產(chan) 業(ye) 項目正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十四五”期間,各援藏工作隊立足受援地優(you) 勢資源,安排產(chan) 業(ye) 支援項目229個(ge) ,援藏資金44.06億(yi) 元,占“十四五”援藏資金的20.3%。

  推廣農(nong) 業(ye) 新技術

  聰堆村500多畝(mu) 的試驗田茂密蔥蘢。農(nong) 田裏,現代化農(nong) 機設備整裝待發,顯示著這片土地與(yu) 周圍的不同。

  這是北大荒青稞標準化種植示範區。2020年7月,在黑龍江援藏工作隊的支持下,黑龍江鶴山農(nong) 場幹部來到日喀則,開始高原農(nong) 業(ye) 項目實踐。

  測土配方施肥、平整土地、全新的播種技術……2021年,北大荒示範區迎來了第一次收獲。由於(yu) 采用了最新的技術,當年青稞畝(mu) 產(chan) 量和品質都比當地傳(chuan) 統種植方式明顯提升。

  旺拉是變化的見證者——秋天,望著試驗田一片金黃,青稞穗穗飽滿,旺拉滿是羨慕。

  北大荒示範區剛開始建設時,他和周邊的人不免有些困惑:“種個(ge) 地,咋這麽(me) 折騰?”但很快,北大荒示範區的豐(feng) 產(chan) 讓他嘖嘖稱奇:“原來,折騰一下能收這麽(me) 多!”

  這也打開了旺拉的思路:“這樣的技術,咱能不能學?”好奇的他找到了黑龍江省的援藏幹部,對方一口答應:“咱們(men) 引進技術,就是為(wei) 了讓大夥(huo) 學的!”

  現在,旺拉經營起了一家農(nong) 機租賃合作社,不但為(wei) 自己的農(nong) 田開展機械化種植,還給十裏八鄉(xiang) 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開展機械化服務。去年,他和其他幾個(ge) 村民一起學習(xi) 了植保無人機操作技術。

  於(yu) 誌剛介紹,北大荒示範區利用先進的植保無人機為(wei) 當地村民無償(chang) 開展施肥、灑藥作業(ye) ,2023年代管作業(ye) 耕地4700餘(yu) 畝(mu) ,先進的農(nong) 業(ye) 技術在高原生根發芽、拔節生長。

  打造“家門口”的就業(ye) 平台

  朗嘎崔成是2023年畢業(ye) 的山南籍大學生,2024年3月入職西藏清匠電器科技有限公司,在工程部當安裝員。

  “有‘一對一’的師傅幫帶,工作上的任何問題都能及時解決(jue) ,讓我紮紮實實學到很多技能。”入職後,朗嘎崔成很快適應了崗位工作。

  2019年,湖北省產(chan) 業(ye) 援藏項目西藏清匠電器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山南市乃東(dong) 區,致力於(yu) 打造藏族群眾(zhong) “家門口”的就業(ye) 平台,在當地帶動就業(ye) 100餘(yu) 人。

  在山南市,像朗嘎崔成這樣通過湖北產(chan) 業(ye) 援藏項目,在“家門口”實現就業(ye) 的人還有很多。截至目前,這些湖北援藏企業(ye) 在當地共吸納就近就業(ye) 人數2300餘(yu) 人。“產(chan) 業(ye) 援藏是助力西藏高質量發展、促進當地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的有效路徑。”湖北省第十批援藏幹部、山南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文龍說。

  近年來,湖北省援藏工作隊著眼西藏的資源稟賦和產(chan) 業(ye) 基礎,持續擦亮產(chan) 業(ye) 援藏“金招牌”。以華新水泥、西藏宏農(nong) 為(wei) 代表的一批湖北援藏企業(ye) 堅持以產(chan) 業(ye) 發展促進就業(ye) ,帶動當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共享發展成果。在為(wei) 當地增加就業(ye) 、培養(yang) 人才的同時,還“以點帶麵”形成產(chan) 業(ye) 輻射。

  自動分揀、髒破蛋剔除、紫外線殺菌、噴碼、分級包裝……一座全智能化藏雞產(chan) 業(ye) 園落地乃東(dong) 區,為(wei) 發展高原特色產(chan) 業(ye) ,西藏宏農(nong) 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積極投資、擴大生產(chan) 。

  2022年6月開始,乃東(dong) 區先後有20個(ge) 村的農(nong) 牧民與(yu) 西藏宏農(nong) 開展深度合作,在“家門口”開展畜禽養(yang) 殖,大大增加了收入。“未來,我們(men) 還將朝著深加工、包裝、物流等產(chan) 業(ye) 方向,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西藏宏農(nong) 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宏林說。

  向技術要生產(chan) 效率

  那曲市比如縣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山脈連綿起伏。一座擁有多項領先生產(chan) 技術的現代化製衣工廠坐落其間。

  這是西藏長榮娜秀集團有限公司,“如今,企業(ye) 擁有懸吊生產(chan) 線5條、智能化設備200餘(yu) 台。”公司總經理葉萬(wan) 華告訴記者。

  葉萬(wan) 華至今都記得,4年多前,浙江寧波援藏工作組希望為(wei) 當地找到一個(ge) 技術含量高、帶動效益好的企業(ye) ,幾經輾轉,最後找到了寧波長榮製衣有限公司。

  經營之初,葉萬(wan) 華發現,由於(yu) 市場小,每次訂單數量都不多。“按照傳(chuan) 統技術,小規模生產(chan) 一樣需要設計打板。生產(chan) 需要60—70天,時間長,成本高。”葉萬(wan) 華回憶。

  遇到困難,他與(yu) 浙江寧波的援藏幹部們(men) 積極討論。幾番研究,大家意見很一致——“向技術要生產(chan) 效率”。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葉萬(wan) 華引入新的生產(chan) 線。采用新技術的設備大幅縮短了成衣生產(chan) 的時間,還可以實現遠程監控,讓客戶對自己的訂單更加放心。

  如今,企業(ye) 的生產(chan) 已經實現了較高的自動化水平。“從(cong) 接單到最後交付成衣隻需35天左右。”葉萬(wan) 華說。

  “我們(men) 招引企業(ye) 到西藏那曲投資,不斷夯實產(chan) 業(ye) 基礎,培育內(nei) 生發展動力,加快提升那曲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浙江省第十批援藏幹部、那曲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揭建成說。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