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白的冰川,碧綠的草原,湛藍的湖泊,壯美的雪域高原如詩如畫。
珠峰腳下,日喀則白朗縣溫室大棚讓當地群眾(zhong) 吃上了本地種植的新鮮蔬菜;藏北高原,那曲杭州希望小學點亮了高海拔農(nong) 牧區孩子們(men) 的求學夢;班公湖畔,阿裏日土縣白絨山羊基地讓“一根羊絨”孕育了一個(ge) 產(chan) 業(ye)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中央支持西藏、全國支援西藏,是黨(dang) 中央的一貫政策,必須長期堅持,認真總結經驗,開創援藏工作新局麵。”
今年是對口援藏30周年。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作出對口支援西藏的重大決(jue) 定,確定了“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助形式。30年來,對口支援西藏機製不斷完善,對口支援力度不斷加大。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對口援藏頂層設計不斷豐(feng) 富完善,對口援藏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麵,廣大援藏幹部人才奮力拚搏,匯聚起建設美麗(li) 幸福西藏、共圓偉(wei) 大複興(xing) 夢想的磅礴偉(wei) 力。
頂層設計不斷豐(feng) 富完善:
對口支援西藏工作向縱深發展,逐步完善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口支援西藏工作格局
對口支援西藏工作,是黨(dang) 中央從(cong) 黨(dang) 和國家工作全局出發作出的重要戰略決(jue) 策。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援藏工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就援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作出一係列重大部署,對口支援西藏工作向縱深發展,逐步完善形成了以幹部人才援藏為(wei) 引領,經濟、智力、教育、醫療、就業(ye) 援藏相結合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口支援西藏工作格局。
從(cong) 脫貧攻堅的戰場到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熱土,從(cong) 生態保護前沿到衛國戍邊一線,各援藏省市和中央單位始終把援藏工作作為(wei) 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義(yi) 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開展援藏工作,用實績為(wei) 建設美麗(li) 幸福西藏譜寫(xie) 了動人的詩篇——
在拉薩,江蘇援藏聚焦墨竹工卡縣百姓生活,開展“格桑花開·民生微實事”項目,建設了100座便民“溪橋”,打通了5萬(wan) 戶農(nong) 牧民家門口的“微交通”;
在昌都,天津援藏通過阿旺綿羊育種基地、丁青縣蔬菜種植基地等項目,2012年以來培養(yang) 本地技術人才6000餘(yu) 人次;
在那曲,遼寧支援當地新建住房2800餘(yu) 套,讓脫貧群眾(zhong) 住上安全適用的房,喝上幹淨衛生的水,用上方便充足的電;
…………
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和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科學指引下,各援藏省市和中央單位堅決(jue) 貫徹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投入資金之巨、參與(yu) 人員之多、覆蓋領域之廣前所未有。對口支援西藏30年來,已有10批、近1.2萬(wan) 名幹部人才奮戰在高原各地,奮力譜寫(xie) 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各項事業(ye) 全方位進步:
在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引領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援下,西藏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zhong) 得實惠最多的曆史時期
林芝市林芝鎮嘎拉村,寬闊的道路四通八達,一棟棟藏式民居掩映在群山中。在村民達瓦堅參家,幹淨整潔的小院裏花紅葉綠,生機盎然。
“這些年嘎拉村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離不開廣東(dong) 援藏幹部的支持和幫助。”嘎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邊巴介紹,嘎拉村毗鄰318國道,有發展旅遊業(ye) 的優(you) 勢。但直到2013年,村裏每年的旅遊收入仍不足5萬(wan) 元,難以提高。
2014年,廣東(dong) 第七批援藏工作隊在對嘎拉村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桃花村”品牌的發展思路,並籌集資金建設遊客接待中心,改善人居環境,組建旅遊合作社,嘎拉村發展起了“桃花經濟”、吃上了“旅遊飯”。2023年,全村接待遊客超11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達341萬(wan) 餘(yu) 元。
嘎拉村的發展之路,是堅持不懈執行對口援藏政策的縮影。
生活在西藏偏遠地區的百姓曾深受大骨節病的折磨。近年來,西藏下大力氣開展大骨節病防治工作,在援藏醫療隊的幫助支持下,大骨節病高發流行態勢得到有效遏製。自2018年開始,全自治區沒有新發大骨節病病例,如今,針對存量患者,基本實現願治盡治。
得益於(yu) 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的深入開展,西藏實現鄉(xiang) 鄉(xiang) 有衛生院、村村有衛生室,包蟲病、先天性心髒病、白內(nei) 障等疾病得到有效防治,覆蓋城鄉(xiang) 居民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基本建立。
教育是民生之基。開展專(zhuan) 題講座、名師送教下鄉(xiang) 、研學交流、聽課評課、上示範課……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充分發揮“以省包校”“傳(chuan) 幫帶”機製作用,將引入援藏教師的“輸血”模式轉化為(wei) 培養(yang) 當地教師的“造血”模式。17個(ge) 省市和30所教育部直屬高校附屬中小學,選派援藏教師進藏支援,每10名至20名教師組成一個(ge) 團隊,集中對口支援西藏一所中小學。如今,西藏中小學教育理念、課堂教學、管理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學生各方麵素質取得顯著進步。
走進那曲市聶榮縣尼瑪鄉(xiang) 銅龍村,村民屋頂一排排整齊的光伏板映入眼簾,村道及四周幹淨整潔。“以前牧民冬天基本靠燒牛糞取暖、燒飯。2023年援藏工作隊在銅龍村實施‘零碳’美麗(li) 鄉(xiang) 村光伏供暖試點項目,又方便又幹淨,實現了人居環境改善和綠色循環發展雙贏。”聶榮縣委副書(shu) 記、國家能源集團援藏工作組組長白明說。
新能源產(chan) 業(ye) 、現代種業(ye) 、數字農(nong) 業(ye) ……近年來,以高質量發展為(wei) 目標,越來越多的標杆性、示範性、帶動性的援藏產(chan) 業(ye) 項目綻放在青藏高原,為(wei) 西藏現代化發展注入強大活力,譜寫(xie) 了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從(cong) 送項目到送經驗,從(cong) 產(chan) 業(ye) 援藏到智力援藏,從(cong) 給資金、建項目的“輸血式”幫扶,到產(chan) 業(ye) 培育、技術支持等“造血式”幫扶……在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引領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援下,西藏解決(jue) 了許多長期想解決(jue) 而沒有解決(jue) 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西藏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zhong) 得實惠最多的曆史時期。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各族群眾(zhong) 在援藏工作中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越鑄越牢,凝聚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
西藏是各民族共同開發的,西藏曆史是各民族共同書(shu) 寫(xie) 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貫穿西藏曆史發展始終。
拉薩市八廓街一家名為(wei) “朵究倉(cang) ”的藏裝店裏,提起對口援藏工作帶來的變化,店主旦增卓瑪喜笑顏開:“八廓街古城的改造,就是江蘇援藏專(zhuan) 家幫助指導的;我的兒(er) 子在拉薩一中讀初三,老師也是江蘇來援藏的……我們(men) 深深地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對口支援西藏工作不僅(jin) 為(wei) 西藏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更成為(wei) 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載體(ti) ,奏響了民族團結的強音。在對口援藏工作中,各族群眾(zhong) 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不斷播撒著民族團結的種子。
今年6月,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北京援藏教師王瑞蕾通過網絡為(wei) 拉薩和北京兩(liang) 地的學生上了一堂“雲(yun) 端上”的思政課。隔著屏幕,兩(liang) 地師生探討、交流如何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民族精神。相互交流、相互分享中,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悄然植入心間。
“近年來,利用北京援建的高質量網絡設施,京藏兩(liang) 地師生‘雲(yun) 端共學’漸成常態,相互訪學也頻繁開展。”北京市援藏幹部、拉薩市教育局副局長周曉宇說,“在交流互學中,北京和拉薩兩(liang) 地師生加深了友誼,教育援藏工作讓兩(liang) 地人們(men) 心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越鑄越牢。”
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在援藏工作中,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和睦相處、相親(qin) 相愛,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經濟基礎、社會(hui) 基礎、政治基礎不斷夯實鞏固。
“你們(men) 堰河村的鄉(xiang) 村旅遊做法和產(chan) 業(ye) 發展經驗,很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西藏山南市瓊結縣拉玉鄉(xiang) 強吉村村民洛桑旦增,與(yu) 湖北襄陽市穀城縣五山鎮堰河村的“結對親(qin) 戚”李光超用電話嘮起了家常。
近年來,襄陽與(yu) 瓊結開展以“黨(dang) 建結對、群眾(zhong) 認親(qin) ”為(wei) 主題的“走親(qin) 戚”活動,兩(liang) 地結成對子的黨(dang) 支部,通過相互走訪、建立微信工作群,分享各自工作經驗,兩(liang) 地幹部群眾(zhong) 在加深了解的過程中結成了“親(qin) 戚”。
“56個(ge) 民族是石榴籽,中華民族是整體(ti) 的石榴。”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各對口援藏單位堅決(jue) 貫徹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yi) ,都要賦予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yi) ,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yi) 。如今,西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不斷鑄牢,凝聚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
一茬接著一茬幹:
一批又一批援藏幹部人才在援藏精神鼓舞下紮根西藏、奉獻雪域,為(wei) 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今年6月,福建省首批援藏幹部鄭民生再次回到30年前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林芝市朗縣。
看著眼前熱鬧繁榮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鄭民生不由得回想起援藏三年的場景:他和同事們(men) 架橋修路、建設電站、改造舊城、興(xing) 辦文教、建設農(nong) 業(ye) 開發區……1997年,朗縣的生產(chan) 總值比1994年增長103.5%,農(nong) 牧民收入比1994年增長83.4%。
1998年6月20日,結束援藏的鄭民生見到了時任福建省委副書(shu) 記習(xi) 近平。當時,習(xi) 近平同誌率福建省第二批援藏幹部進藏,在一天之內(nei) ,親(qin) 自將派往米林農(nong) 場、米林縣和朗縣任職的援藏幹部一一送到崗。
交接過程中,習(xi) 近平同誌高度評價(jia) 第一批援藏幹部:“你們(men) 不僅(jin) 和當地幹部群眾(zhong) 團結奮鬥,改變了貧窮落後的麵貌,還用自己的行動弘揚了正氣,激勵著人們(men) 到艱苦的地方去工作,福建人民感謝你們(men) 。”
“援藏精神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一個(ge) 崇高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一個(ge) 顯著優(you) 勢。缺氧不缺精神,這個(ge) 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於(yu) 天。你們(men) 在高原上,精神是高於(yu) 高原的。這個(ge) 事情必須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幹下去。”2021年7月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拉薩接見援藏幹部代表時的這番殷殷囑托,深深印在了在場的時任仲巴縣委常務副書(shu) 記徐坡的腦海裏。
2019年,寶武集團援藏幹部徐坡從(cong) 上海來到海拔4770米的仲巴縣。入藏不到2個(ge) 月,他的腳步就踏遍了全縣13個(ge) 鄉(xiang) 鎮。
“沒想到,我和仲巴的緣分,已經超過了5年。”徐坡說,援藏期滿,他決(jue) 定延續這份“最寶貴的財富”,繼續留在西藏工作,為(wei) 雪域高原奉獻著青春。
30年來,一批又一批援藏幹部人才奔赴雪域高原,如同格桑花一年又一年綻放。他們(men) 將青春奉獻在雪域高原,繪就了一幅幅氣壯山河的奮鬥畫卷,譜寫(xie) 了一曲曲精彩難忘的人生樂(le) 章——
“遠赴高原,如果碌碌無為(wei) ,將愧對黨(dang) 和人民”,這是陝西省第六批援藏幹部張宇生前的誓言;
“既然選擇來到,就不要浪費生命的一分一秒”,這是中央單位第九批援藏幹部王軍(jun) 強用生命踐行的承諾。
位於(yu) 林芝魯朗鎮的全國援藏展覽館內(nei) ,陳列著開展對口援藏以來,各地援藏隊伍中不幸犧牲的援藏幹部的照片:上海市第二批援藏幹部邵海雲(yun) 、北京市第五批援藏幹部陳北信、遼寧省第六批援藏幹部韓偉(wei) 、重慶市第八批援藏幹部楊建偉(wei) 、安徽省第二批組團式援藏醫生趙堅……一張張年輕的臉龐,永遠定格在他們(men) 最美好的歲月。很多人在倒下時,來不及留下隻言片語。如今,在他們(men) 的遺像前,參觀者不時敬獻哈達與(yu) 鮮花,寄托崇敬與(yu) 哀思。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在援藏精神的激勵下,一茬茬來自五湖四海的援藏幹部人才豪情滿懷、接續奮鬥,跑好援藏“接力賽”,用實際行動詮釋使命與(yu) 榮光——
“樸樸實實做兒(er) 女,認認真真幹工作;艱苦不能降標準,缺氧不能缺精神”,這是中央國家機關(guan) 首批援藏幹部苟天林援藏十年的座右銘;
湖北交通規劃設計院高級工程師陳剛毅,先後兩(liang) 次參與(yu) 援藏工作,在身患結腸癌、術後7次化療期間,仍堅持4次進藏,出色完成工程建設任務;
…………
30年來,對口援藏幹部每3年輪換一批,數以萬(wan) 計的援藏幹部人才舍小家顧大家,堅守在雪域高原的工作崗位上,不斷奮力開創援藏工作新局麵。
高聳入雲(yun) 的喜馬拉雅山,奔騰不息的雅魯藏布江,見證了西藏的滄桑巨變。新征程上,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廣大援藏幹部人才與(yu) 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正團結一心、同舟共濟,推動新時代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譜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西藏實踐的光輝篇章。(記者劉博通、徐馭堯、瓊達卓嘎參與(yu) 采寫(xi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