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大棚’給我們(men) 帶來最大的改變,第一是收入增加,再就是我家人不用外出打工了,一家人可以在一起。”近日,在西藏日喀則白朗縣彭倉(cang) 村一棟番茄溫室大棚內(nei) ,高原“Z世代”大棚種植戶格桑旺姆對中新網記者講述大棚帶來的變化。
圖為(wei) 8月23日,西藏白朗縣彭倉(cang) 村大棚種植戶格桑旺姆采摘自家的小番茄。記者 江飛波 攝
今年是對口援藏30周年。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作出對口支援西藏的重大決(jue) 定,確定了“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助形式。
彭倉(cang) 村位於(yu) 雅魯藏布江支流年楚河畔,村落一旁是數排溫室大棚,再往外則是廣袤的青稞地。上世紀90年代末,在山東(dong) 省濟南市的對口支援下,當地開始推廣大棚種植。目前,白朗縣8個(ge) 鄉(xiang) 鎮、34個(ge) 行政村種植蔬菜,合作社覆蓋1845戶、8426人。
格桑旺姆介紹,自己大學畢業(ye) 後便回到村裏。“我從(cong) 小跟著父母做農(nong) 活,耳濡目染,種青稞,種菜、種西瓜都不在話下。”她說,決(jue) 定在村裏種大棚後,縣裏還曾支持自己到濟南學習(xi) 種植技術,2021年,也是在援藏資金的支持下,村裏170多座老舊的大棚進行了改造提升。
作為(wei) “Z世代”,格桑旺姆視野更為(wei) 開闊,為(wei) 了解決(jue) 大棚產(chan) 出蔬果的銷售問題,她在保持傳(chuan) 統銷售方式的同時,先後在白朗縣、日喀則市區開店,銷售彭倉(cang) 村大棚產(chan) 出的蔬果。
現年77歲的邊巴頓珠是彭倉(cang) 村種大棚“第一人”。圖為(wei) 8月23日,邊巴頓珠和孫女抱著一個(ge) 自家種出來的大棚西瓜。記者 江飛波 攝
“我們(men) 村在2011年人均收入突破1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去年這一數字達到了3.62萬(wan) 元,全白朗縣最高。”現年77歲的邊巴頓珠是彭倉(cang) 村種大棚“第一人”。他說,彭倉(cang) 村能有今天,都是大棚帶來的。
他回憶,1998年,在濟南市的援助下,彭倉(cang) 村建了第一批6座大棚,2002年擴大到70座。“大家比較保守,當時對大棚是一種觀望態度。”邊巴頓珠說,自己那時是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為(wei) 了打消村民們(men) 的疑慮,帶頭種大棚。
“那時我們(men) 種青稞一年也不到2000元收入。我試種大棚第一年,就種些甜瓜、黃瓜、白菜,一個(ge) 棚就能賣四五百元。”邊巴頓珠說,大棚增收效果明顯,除了本村,也帶動周邊其他村效仿。
白朗縣農(nong) 牧民可能是西藏最早在路邊賣西瓜的“商販”。衝(chong) 堆村在路邊守攤的普赤介紹,國道349線正好經過村裏,他們(men) 周末一天銷售額大概五六百元,平常一天一兩(liang) 百元。
“我家四個(ge) 孩子,三個(ge) 有大學文憑,其中一個(ge) 還在西藏大學讀研究生。”普赤說,能供出三個(ge) 大學生,大棚功不可沒。
“我建議你們(men) 趕緊騰出一兩(liang) 個(ge) 棚,種這種‘夏日陽光’小番茄,正好能趕上過年那會(hui) 兒(er) 上市。”在溫室大棚裏,白朗縣蔬菜技術總指導孟德利對村民們(men) 說,要充分利用溫室大棚的反季節優(you) 勢,多種經濟效益更高的蔬果品種。
孟德利來自山東(dong) 壽光,2016年開始在白朗進行大棚種植,是當地有名的大棚技術專(zhuan) 家。
“大棚是三分種、七分管,說實話,我不太可能一輩子在西藏,所以我想手把手地教會(hui) 這裏的農(nong) 牧民,把技術留在這裏。”孟德利說,他們(men) 希望能在白朗縣每個(ge) 鄉(xiang) 鎮培養(yang) 出十五至二十名技術骨幹,這個(ge) 目標快實現了。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西藏白朗縣大棚蔬菜產(chan) 業(ye) 已具規模。圖為(wei) 航拍白朗縣年楚河畔的大棚設施。記者 江飛波 攝
山東(dong) 省濟南市第十批援藏幹部人才副領隊,白朗縣委常委、副縣長李東(dong) 說,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白朗縣大棚蔬菜產(chan) 業(ye) 已具規模。如今,白朗縣已建設成為(wei) 日喀則市蔬菜優(you) 勢產(chan) 區核心區,蔬菜種植麵積達1.74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量約6.6萬(wan) 噸、年產(chan) 值約3億(yi) 元。
他說,培養(yang) 一個(ge) 高原產(chan) 業(ye) 不容易,白朗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一批批接力來做,“現階段我們(men) 想對白朗縣蔬菜產(chan) 業(ye) 生產(chan) 端和銷售端進行提升,讓農(nong) 牧民不斷增加現金收入,持續從(cong) 大棚種植中受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