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一身土,雨天兩(liang) 腳泥,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氧氣吃不飽,這是二十多年前日喀則南木林縣最真實的寫(xie) 照。
2002年拍攝於(yu) 日喀則艾瑪崗山巴村片區,現雅魯藏布江江北岸南木林生態示範區。
二十多年前的南木林縣惡劣的自然環境嚴(yan) 重影響了全縣各族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2002年,山東(dong) 援藏幹部抵達南木林縣,麵對周圍的一片光禿,大力開展植樹造林,誓把高原變綠洲。從(cong) 那時起,一批批山東(dong) 濰坊援藏幹部人才前赴後繼,以一茬接著一茬幹、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毅力決(jue) 心建成了世界屋脊上的“塞罕壩”。讓綠水青山與(yu) 冰天雪地相伴,讓綠色生態與(yu) 民生福祉相連,時間不語,光影見證。
2007年拍攝於(yu) 日喀則艾瑪崗山巴村片區,現雅魯藏布江江北岸南木林生態示範區。
2014年拍攝於(yu) 日喀則艾瑪崗山巴村片區,現雅魯藏布江北岸南木林生態示範區。
2018年拍攝於(yu) 日喀則艾瑪崗山巴村片區,現雅魯藏布江北岸南木林生態示範區。
2024年9月1日,航拍雅魯藏布江北岸南木林生態示範區。攝影:高迎偉(wei)
2024年9月1日,南木林縣雅魯藏布江北岸生態示範區全景。攝影:韓豐(feng)
在南木林縣雅魯藏布江北岸生態示範區,登上瞭望台,放眼望去,群山腳下平穀鋪綠,雅江北岸昔日荒灘換新顏。
雅魯藏布江北岸南木林生態示範區 攝影:韓豐(feng)
“以前這裏是戈壁荒灘,一起風,十米之內(nei) 看不見人”南木林縣自然資源與(yu) 林業(ye) 草原局書(shu) 記蘇建告訴記者。援藏工作組發現當地群眾(zhong) 對於(yu) 種樹也非常迫切,但是長期以來形成一個(ge) 理念,就是說隻管種不重管,就是種樹和栽樹雖然多,但是成活率非常低。濰坊援藏幹部充分發揮對口支援的優(you) 勢,先從(cong) 縣城造林綠化開始,打造了濰坊林卡,從(cong) 濱河濕地公園開始種樹,讓綠色首次走進了南木林縣城,一舉(ju) 打破幹部群眾(zhong) 長久以來“高原種不活樹”的思想禁錮。
據蘇林介紹,經過曆批援藏幹部的接續奮鬥,2024年,南木林縣已完成造林3.6萬(wan) 畝(mu) ,栽植新疆楊、榆樹、柳樹、藏川楊、小青楊、沙棘等苗木288萬(wan) 餘(yu) 株,形成了集沙地、濕地、草地、樹林等自然景觀於(yu) 一體(ti) 的生態建設大格局。
南木林縣南艾路2009年和2023年影像
巨大的生態效益讓周邊群眾(zhong) 踏上了“致富路”,示範區周邊5000餘(yu) 畝(mu) 荒地成為(wei) 良田,2萬(wan) 餘(yu) 畝(mu) 耕地得到充分保護,土豆、青稞、油菜等主要作物產(chan) 量大幅提升。
二十餘(yu) 載,光陰荏苒,山東(dong) 濰坊援藏人與(yu) 當地幹部群眾(zhong) 一道,用接力奮鬥在雪域高原創出一片綠洲,以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守護地球第三極生態。
資料圖片由南木林縣委宣傳(chuan) 部、濰坊援藏工作組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