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 | 高原上的民族團結林:戈壁變綠洲 村民吃上“生態飯”

發布時間: 2024-09-04 11:04: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從(cong) 西藏日喀則市南木林縣艾瑪大橋往雅魯藏布江北岸望去,隻見一片綠意盎然,藏楊、柳樹紮根發芽,大片的青稞在風中搖曳。


雅魯藏布江北岸南木林縣生態示範區。中新網記者 勉征 攝

  這裏是雅魯藏布江北岸南木林縣生態示範區。

  曾經,這裏是一片風沙肆虐、寸草不生的荒灘。20年間,這片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腹地變身成了綠洲,當地民眾(zhong) 吃上了“生態飯”。

  走進生態示範區,50歲的護林員米瑪正在修剪柳樹幹枝。米瑪是本地人,家住2公裏外的艾瑪鄉(xiang) 山巴村,在他的回憶中,過去沙塵暴時常侵襲,田埂邊的水溝總是被沙子填滿,屋裏也滿是沙塵,人們(men) 隻能不停清理。“如今沙塵暴很少啦。”米瑪說。

  米瑪的回憶並未誇大,當地有一句話形容二十年前的南木林縣——“晴天一身土,雨天兩(liang) 腳泥,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氧氣吃不飽。”惡劣的自然環境嚴(yan) 重影響了全縣各族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

  2002年,山東(dong) 濰坊援藏幹部抵達南木林縣,麵對荒灘,誓把高原變綠洲。濰坊援藏工作組調研發現,南木林縣具有風沙大、蒸發量大的氣候特點,加之土壤卵石、礫石多,水分、養(yang) 分流失嚴(yan) 重的生長條件,種樹極難存活。經與(yu) 南木林縣委縣政府多方征詢林業(ye) 專(zhuan) 家意見,在濰坊援藏幹部的帶動下,科學製定栽樹方法、精心選址,從(cong) 2008年起,在全縣實施三年造林綠化工程行動,並持續推進“民族團結共建林”活動。2010年,南木林縣在雅江北岸規劃了總麵積80平方公裏的生態示範區,開展植樹造林、人工種草、防沙治沙和封山育林等工作。

  截至2024年,生態示範區累計投資2.4億(yi) 元,完成造林4萬(wan) 畝(mu) ,建設綠色走廊林網、水渠100公裏,形成了集沙地、濕地、草地、樹林等自然景觀於(yu) 一體(ti) 的生態建設格局。

  “生態環境的改善,為(wei) 群眾(zhong) 創造了更好的生活環境,也直接給群眾(zhong) 帶來了收益,進一步加強了民族團結。”南木林縣委常委、副縣長王磊表示。

  如今,生態示範區周邊5000餘(yu) 畝(mu) 荒地成為(wei) 良田,2萬(wan) 餘(yu) 畝(mu) 耕地得到充分保護,土豆、青稞、油菜等主要作物產(chan) 量大幅提升。全縣設立生態崗位2.5萬(wan) 餘(yu) 個(ge) 。


柳果村村民普瓊與(yu) 家人在自家門前留影。中新網記者 貢確 攝

  易地扶貧搬遷村柳果村是一個(ge) 好例子。村裏綠化度高,一排排藏式民居掩映其中,家家戶戶窗明幾淨。村民普瓊家裏有5口人,三個(ge) 孩子都在上小學,以前農(nong) 閑時,他隻能去外地務工填補家用,收入很不穩定。如今,普瓊在生態示範區做護林員,年收入穩定在7萬(wan) 元左右。

  《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的實踐及其曆史性成就》白皮書(shu) 顯示,2018年以來,西藏累計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修複資金49.33億(yi) 元。建立覆蓋森林、濕地、草原、水生態等領域的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2016年至2022年,年均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生態保護崗位53.77萬(wan) 個(ge) ,累計兌(dui) 現生態補償(chang) 資金126.37億(yi) 元。大力發展生態產(chan) 業(ye) 和碳匯經濟,帶動群眾(zhong) 綠色就業(ye) 創業(ye) 。

(責編: 郭爽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