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澱粉遇碘變藍……”在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娘蒲鄉(xiang) 中心小學的科學課上,嶺南師範學院第15批援藏支教隊成員塗建枝正用觸摸屏教學一體(ti) 機播放視頻。
塗建枝與(yu) 孩子們(men) 一路同行(9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援藏支教隊是對口教育援藏的重要力量。娘蒲鄉(xiang) 中心小學校長李健元說,“1994年,對口支援在西藏實施,學校同年建校。”
海拔接近4000米的娘蒲鄉(xiang) 中心小學是工布江達縣海拔最高的學校,目前在校的397名學生大多來自高山牧區。
這是無人機拍攝的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娘蒲鄉(xiang) 中心小學全貌(無人機照片,9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李健元回憶,曾經學校硬件落後,秋冬時節教室裏隻能燒爐取暖,老師要打水備餐,耗費大量時間。
“在工布江達縣,像娘蒲鄉(xiang) 中心小學這樣師資短缺的學校有很多,對口教育援藏補充了專(zhuan) 業(ye) 師資。”工布江達縣教育局副局長覃子湘表示,2016年,廣東(dong) 省中山市援藏工作組整合資源,將中山市各級學校與(yu) 工布江達縣所有中小學組成“一對一”結對幫扶,在教學物資設備、教育信息化建設和師資培訓等領域展開合作。
如今,學校硬件設施條件有了顯著改善,老師安心教課,學生專(zhuan) 注學習(xi) ——教室配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和供暖設施,校園有室內(nei) 外籃球場和兩(liang) 個(ge) 足球場……
硬件改善提升了教學質量。娘蒲鄉(xiang) 中心小學藏文老師格桑曲珍說,教育援藏支持力度很大,老師們(men) 也有機會(hui) 到廣東(dong) 省學習(xi) 、培訓。
教學質量的提升也離不開多年來的對口教育援藏工作。“這裏也曾是我的母校。現在教研室、各種實驗設備真正開始用起來了,教育援藏給我們(men) 帶來了很多新思路。”格桑曲珍說,她們(men) 將學生耳熟能詳的藏族民歌旋律與(yu) 藏文語法知識相結合,創作出朗朗上口的語法歌,在學生間傳(chuan) 唱。
娘蒲鄉(xiang) 中心小學的學生們(men) 課間在操場上踢球(9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今年3月,娘蒲鄉(xiang) 小學校被林芝市教育局評為(wei) “粵林體(ti) 育苗圃計劃足球基地學校”。娘蒲鄉(xiang) 小學5年級學生貢喬(qiao) 熱旦說:“學校和父母不僅(jin) 重視我們(men) 的學業(ye) ,也非常關(guan) 注我們(men) 的身體(ti) 健康。課間和體(ti) 育課時,會(hui) 有老師在足球場指導我們(men) 踢球。”
“上小學後,孩子們(men) 的身體(ti) 素質明顯提升,性格也變得更加開朗。援藏項目給他們(men) 帶來了更好的成長環境。”貢喬(qiao) 熱旦的父親(qin) 王登說。在他家客廳一處牆麵上,貼滿了他和哥哥的各種獎狀。
娘蒲鄉(xiang) 中心小學學生貢喬(qiao) 熱旦正在課堂上回答問題(9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西藏自治區教育廳數據顯示,2016年啟動“組團式”教育援藏以來,17個(ge) 對口支援省市已累計派出2100餘(yu) 人次教育援藏人才,以組團方式對口支援西藏21所中小學校。
胡正培輔導學生課業(ye) (9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學生們(men) 會(hui) 悄悄遞給我手寫(xie) 的紙條,邀請我去踢足球、玩遊戲、一起去食堂吃飯……”嶺南師範學院援藏支教隊成員胡正培笑著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