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梁新校長第三次申請延長援藏時間,這已是他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的第7個(ge) 年頭。與(yu) 此同時,這所中學也迎來10周年校慶。
10年前,這所學校默默無聞。而今,學校本科升學率從(cong) 2014年的40%升至今年的97%,重本率由不足10%提升至81%,部分辦學條件已達到北京名校水平。
這所中學,是如何完成蛻變的?
從(cong) “一盤散沙”到自我管理
巴桑德吉的教師生涯已有20年。前10年是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的前身——拉薩市第二高級中學,即人們(men) 口中的“老二高”。學校條件較差,學生成績欠佳。
2014年8月,“老二高”變身為(wei) 北京市援建的拉薩北京實驗中學。這一年,北京市開創了“組團式”教育援藏模式。
作為(wei) 援藏教育人才,梁新2018年來到拉薩北京實驗中學擔任德育副校長。
剛到學校,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學生的勤奮好學,“有很多孩子都在校園裏捧著書(shu) 讀,這樣的場景不多見了。”但他同時發現,從(cong) 硬件到管理,仍有不少工作要做。
彼時,偌大的學校一直沒有學生會(hui) ,因為(wei) 很多老師認定學生無法自我管理。一位教師認為(wei) ,必須時刻緊盯學生,隻要稍微鬆懈,他們(men) 就會(hui) 成為(wei) “一盤散沙”。然而,梁新認為(wei) ,“學生的能力是需要培養(yang) 的”。
圖為(wei) 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學生自己設計的校園吉祥物“牛小特”和“小京羚”。 新華社記者舒靜 攝
在他的堅持下,學校有了學生會(hui) 。學生自主設計和錄製校園電視台的節目;每年校園藝術節從(cong) 節目編排到舞台呈現,大部分工作都由學生“操刀”。梁新記得,一名平時很靦腆的學生,站上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的舞台,一張嘴,台下掌聲雷動。
梁新想做的,就是為(wei) 學生提供更多這樣的舞台,讓他們(men) 找到發光的機會(hui) 。
從(cong) 灌輸式教學到“智達教育”
10年來,共有299名教育人才分批次從(cong) 北京奔赴雪域高原;“組團式”援藏工作也讓西藏中小學課堂教學、教育理念發生深刻變化。
梁新認為(wei) ,灌輸式教學理念束縛了學校的發展。為(wei) 此,教育援藏工作團隊提出“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內(nei) 涵式發展,建設全區一流學校”的辦學目標。近年來,學校大力推行“智達教育”模式,專(zhuan) 注學生學習(xi) 能力的培養(yang) 。
初三年級物理教師王冬梅去年8月來到學校,為(wei) 激發學生的學習(xi) 興(xing) 趣,專(zhuan) 門開設了“趣味物理”課,帶著學生們(men) 進行“科技小製作”、做物理實驗。在興(xing) 趣帶動下,3個(ge) 班學生的物理成績都在年級名列前茅。
巴桑德吉注意到,近年來,教育對接機會(hui) 日益增多。“每年老師們(men) 都能‘走出去’,觀摩內(nei) 地的教學過程;同時也能‘請進來’,邀請內(nei) 地專(zhuan) 家來聽本地教師的課,開展前沿教育講座。”
梁新介紹說,學校通過援藏教師“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 形式幫帶本地教師231名、團隊46個(ge) ,提升本地教師教學能力。
在互相聽課、評課中,王冬梅和徒弟共同成長。去年9月,王冬梅的徒弟要參加拉薩市組織的賽課,師徒倆(lia) 一起備課。“他磨課,我聽課、評課,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yu) 在賽課中獲得一等獎。”王冬梅說。
深耕細作下,學校教學成績實現新攀升,2023屆高考上線率100%,重本率79%;中考成績平均分超過2022屆43分。
從(cong) 知識傳(chuan) 遞到文化交融
10年間,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結出累累碩果。
數據顯示,西藏每10萬(wan) 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5507人上升到2020年的11019人,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3.1年。
與(yu) 此同時,文化交融的成果也俯拾皆是,拉薩北京實驗中學便是縮影之一。
不少學生通過京藏師生“雲(yun) 端共學”“見字如麵”書(shu) 信往來,以及不定期的訪學研學,不斷拓展視野、點亮夢想。
高二學生秋宗用詩意的語言記錄了自己的研學曆程:“清晨,國旗護衛隊邁著矯健的步伐跨過長安街。攀登八達嶺長城,城牆的雄姿,激蕩我內(nei) 心的豪情。仰望太和殿時,我看懂了它百年的滄桑。”
6月18日,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學生在國家大劇院表演民族舞蹈。(受訪者供圖)
6月,在國家大劇院舞台上,高二學生嘎鬆旦巴參與(yu) 表演了民族舞《雅礱夯歌》。在他眼中,民族大團結的深摯情感在這一刻得到具象化。
在心與(yu) 心的交融中,夢想的種子也悄然發芽。
在北京與(yu) “筆友”見麵後,初二學生仁增卓瑪說,中華五千年,縱有千古,橫有八荒;擁有開拓潛力的少年更應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
正如巴桑德吉所言:“拉薩北京實驗中學,拉近的是拉薩和北京兩(liang) 地的時空距離,交融的是文化和情懷,彰顯的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成就的是無數學子的夢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