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陽光溫暖,微風和煦的初秋,記者見到了年逾古稀的國醫大師旺堆。他清瘦的外表難掩儒雅氣質,一雙眼睛炯炯有神。
一生獲得無數榮譽的旺堆是第四屆國醫大師、首屆全國名中醫,是藏醫藥界傑出貢獻者,也是西藏藏醫藥大學教授、博導。采訪過程中,記者強烈感受到旺堆對藏醫藥事業(ye) 的真摯情感。除了臥病在床,旺堆沒有一天在“躺平”中度過,每天不是在寫(xie) 東(dong) 西,就在為(wei) 科研事業(ye) 忙碌。旺堆坦言,希望自己能為(wei) 傳(chuan) 承發展藏醫藥文化而努力到最後那一刻。
編著辭典 服務臨(lin) 床
1950年,旺堆出生在昌都市貢覺縣阿洛村,那裏自然氣候宜牧業(ye) 、可耕種。他出生時,家境中等富裕,有近五百隻羊、上百頭牛,還有土地。
在母親(qin) 的堅持下,旺堆8歲開始學習(xi) 藏語文等基礎文化課。
由於(yu) 當時的阿洛村沒有醫生,誰家有人病了,家人隻能帶著病人的晨尿(藏醫診病的一種方法),騎馬或徒步前往別的村落求醫,來回要花一天或更多時間。
也許緣於(yu) 此,自小被寄予厚望的旺堆,在13歲那年被父母送到貢覺名藏醫其美多吉麵前,期望他長大後成為(wei) 一名藏醫,普惠當地群眾(zhong) 。
從(cong) 此,旺堆那顆潛心求索的心,開始向“藏醫藥學”的門靠近。旺堆每日既要鑽研學習(xi) 藏醫藥知識,也要協助老師采藥、製藥及診療。歲月流轉,老師的優(you) 秀涵養(yang) 和品德,也在潛移默化中深入到旺堆的骨髓。
時間從(cong) 來不會(hui) 辜負一個(ge) 用心之人。十餘(yu) 年後,年輕的旺堆已經成長為(wei) 一名藏醫,並獲得了前往拉薩市藏醫院進修的機會(hui) 。這期間,他師從(cong) 甲日·土旦次仁、康珠·央嘎、貢嘎平措等名藏醫。在拉薩市藏醫院,旺堆一步一個(ge) 腳印地深耕臨(lin) 床藏醫。
光陰荏苒。1975年,旺堆正式進入拉薩市藏醫院工作。從(cong) 此,在更為(wei) 廣闊視野裏,旺堆精研醫理、求索問道。
熟悉旺堆的人都知道,他嗜“書(shu) ”如命。業(ye) 餘(yu) 時間,基本書(shu) 不離手。鑽研苦讀數年後,他逐步繼承各派醫理醫家特長,並融會(hui) 貫通。
在漫長的從(cong) 醫生涯中,旺堆每天出診、教學、閱讀、研究,工作量巨大,卻樂(le) 在其中。他對臨(lin) 床各類急、慢性疾病一絲(si) 不苟,診斷科學合理、配製藥物遵循藥理,且療效顯著,深受廣大患者信任。
即便是退休後,旺堆仍每周定期在家坐診為(wei) 慕名前來看病的患者診療,從(cong) 不收診費。
旺堆的鑽研精神始終貫穿他傳(chuan) 承藏醫藥文化的人生。他筆耕不輟,將自己寶貴的學術思想和臨(lin) 床經驗整理成書(shu) ,供更多藏醫藥專(zhuan) 業(ye) 人才學習(xi) 借鑒。
針對當時藏醫藥文獻資料匱乏的情況,旺堆很早就開始收集、整理資料,做編寫(xie) 辭典的研究工作,曆時8年,他編著完成藏醫藥史上第一部現代綜合性辭典——《玉妥心要》。
時至今日,《玉妥心要》仍然是藏醫藥工作者的必備工具書(shu) 。旺堆還編製《新藏醫詞典》《臨(lin) 床經驗紀要匯編》《藏藥方劑》等,服務當下的藏醫藥臨(lin) 床實踐。
“如今,國家對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扶持政策很好。藏醫藥事業(ye) 要進一步推廣,不僅(jin) 要汲取前輩經典作品中的精華,而且每一位教師有責任把學生教好。隻有這樣,藏醫藥事業(ye) 才可能有更好的未來。”旺堆說。
教書(shu) 育人 潛心科研
改革開放以來,西藏藏醫教育逐步走上正軌,以正規學曆教育和在職進修培訓為(wei) 主、以民間師帶徒帶教為(wei) 輔的格局形成。
從(cong) 1985年西藏大學成立並開設藏醫係招收藏醫專(zhuan) 業(ye) 首批本科生,至1989年,在原西藏大學藏醫係和自治區藏醫學校的基礎上,西藏藏醫學院正式掛牌成立。
數十年來,旺堆屢次被委以重任。
在旺堆的教學生涯裏,曆經第一批藏醫本科生加入藏醫隊伍;完成第一批藏醫碩士、博士的培養(yang) 。至今,他教授的學生已達上萬(wan) 名,他們(men) 像種子般紮根高原大地,守護百姓健康。
數十載任教,旺堆以嚴(yan) 厲著稱,學生怕他敬他又愛他。當年,學校管理學生的係統製度未成章前,身為(wei) 早期師徒相授的傳(chuan) 承人,旺堆自成一套管理學生的辦法。
每天天不亮,他第一個(ge) 出現在校園,不厭其煩地敲各個(ge) 宿舍門,督促學生背書(shu) ,讓他們(men) 養(yang) 成良好的學習(xi) 習(xi) 慣。要求每個(ge) 學生通背《四部醫典》等經典藏醫理論著作。在品德上嚴(yan) 格要求學生遵紀守法、尊師重道。
雖以嚴(yan) 肅認真出名,但他仍然能和學生打成一片,是學生和老師心目中一盞明燈。他以身作則,言傳(chuan) 身教,和學生一同參加勞作,也常將自己當年的學習(xi) 經驗傳(chuan) 授給學生。
那些年,旺堆也是最晚離開校園的教師之一。以至於(yu) 有一次他從(cong) 學校趕夜路回家,不小心掉入沒有井蓋的下水道,全身沾滿汙泥,臭氣熏天……回憶這些往事,年近耄耋的旺堆忍不住哈哈大笑。
博學多才的旺堆,授課時也總是引經據典、貫通古今。所以,在藏醫藥學術界旺堆有“活典籍”“活辭典”的美稱。而聽過他課的學生也無不感慨:“聽旺堆老師的課不僅(jin) 能學到知識,還能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旺堆退休前,先後教授藏醫倫(lun) 理學、人體(ti) 學等20餘(yu) 門專(zhuan) 業(ye) 基礎和主幹課程。他主講的藏醫三大基因學、內(nei) 科學被評為(wei) 校級、自治區級精品課,藏醫保健學被評為(wei) 國家重點學科。
旺堆行醫從(cong) 教60餘(yu) 載,作為(wei) 一名醫生,他兢兢業(ye) 業(ye) ,每天堅持臨(lin) 床工作10小時以上。作為(wei) 教師,他起早貪黑,幾乎參與(yu) 學生學習(xi) 生活的各個(ge) 環節。
作為(wei) 科研者,幾十年裏,旺堆帶領團隊幾乎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探訪相關(guan) 遺址、走訪當地居民,經過10多年的研究於(yu) 2002年在意大利國際藏學會(hui) 議上首次論證提出“藏醫文化源於(yu) 古象雄醫學文明”的觀點,確定了目前學術界公認的3870多年的起源學說,將藏醫發展史提前1000多年,掀起藏醫藥文化保護和建設熱潮,也在國際上奠定了話語權。
收集文物 傳(chuan) 承經典
今年8月19日是第七個(ge) 中國醫師節,西藏藏醫藥大學和附屬醫院領導為(wei) 旺堆敬獻了哈達和鮮花,表達了對國醫大師的深切敬意和祝福。當天,旺堆也為(wei) 西藏藏醫藥大學藏醫藥天文曆算博物館帶去了他新得的“寶貝”——兩(liang) 套《古代伏藏寶典》各71冊(ce) 。
將整箱叢(cong) 書(shu) 歸置放好後,旺堆領我們(men) 走進藏醫藥天文曆算博物館一間側(ce) 屋,映入眼簾的是沿四麵牆擺滿的古籍文獻。它們(men) 全用紅、黃兩(liang) 色綢緞包裹著,醒目而特別。此間安放的還有數十尊仿真人半身曆代名醫鎏金銅像。旺堆如數家珍般地介紹起這些人物,姓甚名誰、出生何地、主要功績等等。仿佛,他腦海中正翻閱一本本人物傳(chuan) 記。
2002年,為(wei) 繼承和搶救藏醫藥深層文化資源,作為(wei) 當時的西藏藏醫學院教務處處長的旺堆,向時任西藏藏醫學院院長措如·才朗教授(已故)提議籌建博物館事宜。2004年,“藏醫藥天文曆算博物館”的籌建工作正式開始。
在此後的20餘(yu) 年裏,旺堆開啟了收集相關(guan) 文物的艱難旅程。因為(wei) 學校沒有專(zhuan) 門的經費籌建博物館,收集文物所用資金就成了最大的難題。
為(wei) 收集珍稀的藏醫藥文物藏品,旺堆每年利用寒暑假,帶學生或老師,奔波於(yu) 西藏各地收集文物。不辭辛勞應邀到青海、甘肅、四川等地講學,也到過意大利、俄羅斯、尼泊爾等國講學,所得講課費用全部投入到文物和典籍的收集中。
旺堆的行為(wei) 令人欽佩,一些私人收藏者和寺廟醫院主動獻出所藏“寶貝”;一些從(cong) 事藏醫藥的民企或私企無償(chang) 捐款;也有很多畢業(ye) 後拿到工資的學生慷慨相助……所有熟悉旺堆的人及其學生積極行動,幫忙收集散布各地的藏品,或將自己了解到的文物信息及時傳(chuan) 達給他。
對如今收藏於(yu) 這家博物館的所有物件的來曆,旺堆都曆曆在目。關(guan) 於(yu) 物件的點滴信息,他還細心地讓學生製作了記錄卡片。
限於(yu) 資金不足,多數時候,旺堆都是一趟趟艱難“求物”。十年前的某天,旺堆收到一位學生的消息,山南一位藏醫收藏有一部手抄艾版本《四部醫典》(艾指拉加裏的艾地方,今山南曲鬆縣貢康沙鄉(xiang) 一帶)。得知消息的旺堆,立即揣上現金,趕往山南。
當山南的藏醫格桑次仁見到旺堆,聽他講述來龍去脈後,雖有不舍,卻感動於(yu) 旺堆老師的情懷,將傳(chuan) 自家族的典籍捐獻了出來。
如今,這部出自公元17世紀的艾版本《四部醫典》收藏於(yu) 藏醫藥天文曆算博物館內(nei) ,與(yu) 它一同收藏於(yu) 此的還有被稱為(wei) 北京版(也稱承德或熱河版)等共18個(ge) 不同年代和版本的《四部醫典》。
在旺堆的主導下,如今,西藏藏醫藥大學藏醫藥天文曆算博物館已頗具規模,收藏有藏醫藥、天文曆算為(wei) 主要內(nei) 涵的古籍文獻1.8萬(wan) 餘(yu) 冊(ce) (部),其中含100多部手抄孤本典籍;各時期曆史文物800餘(yu) 件,最早年限可追溯至1200年前;木刻版典籍2萬(wan) 多部;各類具有曆史信息和研究價(jia) 值的館藏物品5000餘(yu) 件。
此外,還有以藏醫始祖——宇妥·寧瑪雲(yun) 丹貢布藏醫藥傳(chuan) 係大唐卡、藏傳(chuan) 普派天文曆算創始人——普巴·倫(lun) 珠嘉措天文曆算傳(chuan) 係大唐卡為(wei) 主的藏醫藥發展曆史傳(chuan) 係唐卡等60多部。
現在,藏醫藥天文曆算博物館承擔著藏醫藥文化傳(chuan) 承和人才教育的雙重功能,由此也帶動區內(nei) 外各級藏醫醫療科研機構掀起一股藏醫藥文化保護和建設熱潮。旺堆說,國家和自治區投入1億(yi) 多元建成的新館目前已在拉薩教育城的新校區完成主體(ti) 建設。
旺堆說:“藏醫藥文化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希望年輕一輩守護和傳(chuan) 承好這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