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昌都市。
昌都市藏醫院門診大廳一角。
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幹部、昌都市藏醫院外科行政副主任陳陽(左一)正在查房。
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幹部、昌都市藏醫院口腔科副主任醫師杜斌正在對患者開展口腔治療。
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幹部、昌都市藏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步紹翀開展眼科檢查。
昌都天津廣場。
滾滾瀾滄江,悠悠海河情。自1994年黨(dang) 中央確定天津對口支援西藏昌都以來,天津市始終把援藏工作作為(wei) 政治之責、分內(nei) 之事,立足當地之需,竭盡天津所能,聚焦智力支援、產(chan) 業(ye) 支援、保障改善民生、促進交往交流交融等工作,累計投入30多億(yi) 元,實施1000餘(yu) 個(ge) 援建項目,書(shu) 寫(xie) 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大文章”、辦好改善民生“暖心事”、架起互促共融“連心橋”、凝聚團結奮鬥“向心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對口援藏新格局。
利民之事,絲(si) 發必興(xing) 。在昌都,不出遠門看名醫是當地人長久以來的心願,也是天津援藏工作永不停歇的奮鬥之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市秉承“真情援藏、精準援藏、科學援藏”理念,不斷豐(feng) 富援藏內(nei) 涵,通過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引進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經驗,在昌都各族人民的張張笑臉中,書(shu) 寫(xie) 著新時代趕考路的“津”彩答卷。
改善基層醫療條件 群眾(zhong) 健康更有“醫靠”
八千裏路雲(yun) 和月,三十載援藏情更濃。回顧過去30年,天津援藏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專(zhuan) 注於(yu) 昌都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間,累計投入近3億(yi) 元資金,實施了115項市、縣、鄉(xiang) 醫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項目,覆蓋了昌都市藏醫院、縣(區)人民醫院以及鄉(xiang) 鎮衛生院等多個(ge) 層麵,使得昌都的醫療基礎設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特別是“十四五”時期,天津更是精準定位高質量發展目標,投入援藏專(zhuan) 項資金3000萬(wan) 元,對昌都市藏醫院進行“三甲提質改造”項目,改造總麵積達2746.33平方米。此外,還投資近1900萬(wan) 元實施“互聯網+醫療健康”幫扶項目,成功構建了以昌都市藏醫院為(wei) 中心,輻射卡若區、丁青縣、江達縣、貢覺縣等多個(ge) 地區的智慧醫療服務網絡,並與(yu) 天津多家三甲醫院建立了遠程互聯互通平台,將先進的診療技術和公共衛生服務帶到了昌都市的偏遠角落。
在醫療專(zhuan) 項救治方麵,天津援藏醫療隊同樣不遺餘(yu) 力,積極爭(zheng) 取資金,開展了一係列重點疾病救治項目,並取得了顯著成效。記者了解到,天津醫大眼科醫院每年在昌都開展“眼科光明行”活動,已累計為(wei) 2500餘(yu) 人進行篩查,並為(wei) 713名患者實施了免費手術;天津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的專(zhuan) 家定期為(wei) 昌都疑似先心病患兒(er) 進行免費篩查和救治,“十四五”以來已累計篩查疑似患兒(er) 2000餘(yu) 名,手術救治了120餘(yu) 名確診患者。
此外,“大骨節病”專(zhuan) 項救治開展以來,通過送到天津和在昌都本地開展手術相結合的方式,先後共免費救治150餘(yu) 名大骨節病患者。2024年,醫療幫扶組協助昌都市藏醫院再次申請了100多萬(wan) 元西藏發展基金,用於(yu) 大骨節病和白內(nei) 障病人救治工作。
展望未來,天津市將持續深化醫療援藏,積極爭(zheng) 取各方麵資金,持續開展眼科“光明行”、先心病、大骨節病救治,加大篩查力度,努力提高救治效果。同時,通過“請進來、送出去”,強化對昌都市各級醫療衛生和公共衛生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為(wei) 提升昌都市整體(ti) 醫療衛生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多渠道“造血” 填補當地技術空白
今年4月,昌都市藏醫院外科門診迎來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一位民族舞教師因摔傷(shang) 而輾轉多家醫院未能確診。麵對這一複雜病例,在天津援藏醫療隊的帶領下,昌都市藏醫院成功確診並完成了昌都市首例髕骨脫位複位+股骨外髁骨折切開複位內(nei) 固定術,填補了醫院的技術空白。
今年8月12日,天津援建的三座新型手術室在昌都市藏醫院正式啟用。這一裏程碑式的成就,標誌著天津援藏醫療團隊可以直接在院內(nei) 進行複雜的大骨節病關(guan) 節手術,極大地改善了當地患者的就醫條件。
在昌都市藏醫院的蛻變之路上,援藏醫療隊不僅(jin) 聚焦於(yu) 日常的醫療服務優(you) 化,更將戰略目光投向了兩(liang) 地醫療資源共享和醫療人才隊伍的培育建設上來。
昌都市藏醫院黨(dang) 組書(shu) 記、副院長仁青江村介紹,為(wei) 加快當地醫生的成長步伐,醫院與(yu) 天津優(you) 勢醫療和人才資源緊密對接,創新性地建立了“一對一”結對人才培養(yang) 機製。截至目前,已有549名醫務工作者支援昌都,共結成154對“師帶徒”關(guan) 係,實現了麵對麵、手把手的教學傳(chuan) 承。通過專(zhuan) 題授課、實戰演練和醫學實訓中心的建立,累計培訓本地醫務人員超過7100人次,為(wei) 昌都醫療事業(ye) 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此外,援藏醫療隊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如講座、查房教學、示範培訓以及“一對一”和“一對多”的帶教方式,結合“請進來、走出去”的策略,全麵提升了昌都市藏醫院在外科、急診、婦產(chan) 科、檢驗檢查等領域的專(zhuan) 業(ye) 能力。據統計,已有150名醫護人員在援藏專(zhuan) 家的精心指導下成為(wei) 各科室的骨幹力量,極大地推動了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的提升。
“這種‘輸血’與(yu) ‘造血’相結合的幫扶模式,正逐步改變著昌都的醫療麵貌,讓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過去,由於(yu) 技術和設備的限製,許多患者不得不遠赴外地求醫。但現在,我們(men) 幾乎能夠收治所有類型的病例,醫療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仁青江村說。
回應“民之關(guan) 切” 提升患者滿意度
大骨節病是一種以關(guan) 節軟骨壞死為(wei) 主要病變特征的地方性、變形性骨關(guan) 節疾病,這種疾病會(hui) 使患者從(cong) 關(guan) 節疼痛逐步發展到肌肉萎縮,最終導致失去勞動能力。昌都市是大骨節病多發區,大骨節病如同無形的枷鎖,束縛著無數患者的生活。讓更多患有大骨節病的藏族同胞脫離病痛折磨,也成為(wei) 天津醫療援藏的重點工作之一。
2022年8月至今,作為(wei) 昌都市藏醫院的對口支援醫院,天津市人民醫院選派“精兵強將”從(cong) 海河之畔奔赴雪域高原,診療200餘(yu) 名患有高致殘率地方病大骨節病患者,成功施行110餘(yu) 例膝、髖關(guan) 節置換手術,得到當地百姓的高度讚譽與(yu) 肯定。
62歲的次仁來自昌都市丁青縣,被大骨節病折磨長達10年。經過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幹部、昌都市藏醫院外科行政副主任陳陽手術治療後,如今次仁已經能夠擺脫拐杖,獨立行走。“我們(men) 真的非常感謝陳陽主任,是他們(men) 讓我的媽媽擺脫了拐杖!”說起此次就醫經曆,次仁的女兒(er) 滿懷感激之情,對天津醫生們(men) 的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讚不絕口。
今年3月,陳陽作為(wei) 天津市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隊的一員,跨越2800餘(yu) 公裏,來到了昌都。從(cong) 海河之濱到雪域高原,陳陽和其他援藏專(zhuan) 家迅速適應高原環境,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僅(jin) 親(qin) 自操刀手術,更致力於(yu) “傳(chuan) 幫帶”,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無私地傳(chuan) 授給當地醫生,為(wei) 昌都市藏醫院注入了新的活力,為(wei) 大骨節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診療中,醫患雙方雖然語言不通,但每一位患者臉上都洋溢著笑容,‘紮西德勒’這句簡單的藏語,一時成為(wei) 雙方最有效、最頻繁的交流方式。藏族同胞眼神裏充滿了尊敬和信任。這種尊敬和信任激發了我們(men) 職業(ye) 的神聖感和使命感。”陳陽說雖然援藏時間不長,但已深深地愛上了昌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