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記者從(cong)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取得新進展,方小敏院士帶領新生代環境團隊在青藏高原腹地倫(lun) 坡拉盆地開展超千米鑽探計劃。
目前,鑽探深度達750米,刷新了我國青藏高原環境科學鑽探新紀錄。
倫(lun) 坡拉盆地位於(yu) 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這裏沉積了距今5500萬(wan) 年以來青藏高原最連續的新生代地層,是我國青藏高原本部第一個(ge) 產(chan) 油盆地,並發現了大量熱帶棕櫚樹、樟樹、欒樹、裂腹魚、攀鱸魚、水蜘蛛等動植物化石和多層古土壤、火山灰,詳細記錄了青藏高原中部隆起和氣候與(yu) 生態環境變化曆史,是研究青藏高原構造、氣候、生物和生態以及它們(men) 協同演化最為(wei) 關(guan) 鍵的地區之一。
此前,學者們(men) 利用動植物化石、古土壤碳酸鹽氧同位素等多種手段重建了倫(lun) 坡拉盆地古高度演化曆史,但對於(yu) 盆地到達現今高度的時間爭(zheng) 議較大,構造、氣候、生物和生態協同演化的過程還沒有建立起來。
近20年來,方小敏院士帶領團隊利用火山凝灰岩絕對年齡的限製,建立了該盆地新生代地層天然剖麵高精度古地磁年代序列,發現倫(lun) 坡拉盆地具有明顯的兩(liang) 期形成演化和變形曆史,即早期至少約4200萬(wan) 年到2600萬(wan) 年緩慢變形沉陷,晚期約2600萬(wan) —2000萬(wan) 年快速變形隆升。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藏高原地球係統基礎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陳發虎院士介紹,倫(lun) 坡拉盆地超千米鑽探計劃對於(yu) 研究青藏高原如何隆起,高原隆起過程中環境、生態和生物的適應,以及高原隆起後氣候變化和環境變化影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yi) 。
據介紹,目前科考團隊正在繼續向下鑽探,力爭(zheng) 實現超千米深度。未來,研究團隊將融合古氣候、古生物和古生態環境以及構造、沉積、地球化學等多學科分析和對比驗證,揭示約4000萬(wan) 年以來亞(ya) 洲季風進入青藏高原的曆史,青藏高原腹地氣候、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協同演化以及油氣烴源岩、幹旱鹽湖礦床形成過程,為(wei) 全球氣候變暖對青藏高原影響的模擬預測和生態環境保護、油氣烴源岩形成、鹽湖資源勘探開發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