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艾平:在學生心中播下信仰的種子

發布時間: 2024-09-12 09:06: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在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有這樣一位思政課老師,他以獨特的方式將思政教育從(cong) 書(shu) 桌延伸至日常;他用通俗的語言將馬克思主義(yi) 理論與(yu) 愛國主義(yi) 教育有機結合並融入思政課的講授中,讓思政課走進學生生活中,讓學生真正愛上思政課,這位老師就是張艾平副教授。

  2005年,張艾平畢業(ye) 於(yu)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畢業(ye) 後的第一時間,他積極響應國家支援邊疆建設的號召,來到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全身心投入思政教育工作。“如何讓思政課打動人心?如何通過思政課造福社會(hui) ?如何實現一名思政課教師的使命?”一直以來,這三個(ge) 問題縈繞在張艾平心頭,也成為(wei) 他創新開展思政課的不竭動力。

  張艾平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喚起更多人對老西藏精神的共鳴,讓他們(men) 意識到自己就是老西藏精神的傳(chuan) 承人。於(yu) 是,張艾平利用各種課程、會(hui) 議和交流的機會(hui) 呼籲:“老西藏精神是寶貴的紅色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老西藏精神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使命和擔當。”2021年,張艾平還參與(yu) 了報告《老西藏精神的形成與(yu) 發展》的撰寫(xie) 。

  以前,學生參與(yu) 思政課的積極性不高,普遍覺得這個(ge) 課程枯燥乏味。於(yu) 是,張艾平走出教室講思政,帶領學生走進譚冠三紀念園。譚冠三是西藏軍(jun) 區的第一任政治委員,為(wei) 西藏的解放事業(ye) 作出過重大貢獻。譚冠三紀念園就在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內(nei) 。2016年,張艾平把學生帶到紀念園去上思政課,他發現學生對這個(ge) 新建的展館並不了解。於(yu) 是,決(jue) 定讓這座坐落於(yu) 學校內(nei) 的紀念園成為(wei) 思政課實踐基地,並組織成立義(yi) 務講解組,為(wei) 全校學生講解譚冠三將軍(jun) 的生平事跡,宣傳(chuan) 老西藏精神。“了解了老西藏精神和‘老西藏’們(men) 的故事後,我才真正理解了什麽(me) 是責任與(yu) 擔當,老西藏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前行。”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學生紮西平措說。

  在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的支持下,張艾平組織成立的講解組擴大為(wei) 老西藏精神學習(xi) 與(yu) 傳(chuan) 承社團,負責譚冠三紀念園的日常運行。同時,為(wei) 加強對老西藏精神的研究,他們(men) 還成立了老西藏精神研究會(hui) 。據統計,張艾平先後培養(yang) 了200多名老西藏精神講解員。為(wei) 提升講解員的講解水平,張艾平長期對講解員以座談會(hui) 的形式進行培訓。隨著培訓內(nei) 容的增加,座談會(hui) 就變成了讀書(shu) 會(hui) 。讀書(shu) 會(hui) 上,同學們(men) 在張艾平的指導下,以聊天討論的形式學習(xi) 新知識,大家互幫互助,讀書(shu) 會(hui) 也成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生動實踐。為(wei) 影響更多同學,張艾平將讀書(shu) 會(hui) 的骨幹成員分成多個(ge) 小組,讓更多的同學加入進來,骨幹成員組織小組同學一起學習(xi) ,營造了濃厚的讀書(shu) 學習(xi) 氛圍。自社團成立以來,張艾平已經組織舉(ju) 辦2000場讀書(shu) 會(hui) 。

  為(wei) 了尋找更多的思政課實踐教育資源,張艾平多次利用假期帶領譚冠三紀念園的講解員尋找紅色文化遺跡。截至2023年底,張艾平帶領團隊已經完成了161處紅色文化遺跡調研,新發現存在紅色文化價(jia) 值曆史遺跡16處,形成18萬(wan) 字的調研報告,設計22條紅色研學線路。張艾平把這些紅色文化遺跡串聯成線,設計成“行走的思政課”,並將邊疆一線的紅色文化遺跡作為(wei) 現場教學點,開拓了玉麥鄉(xiang) 、勒布溝等10條重要思政課研學實踐線路。

  三尺講台育桃李,粉筆無言寫(xie) 春秋。數十年如一日教書(shu) 育人的歲月中,張艾平獲得了全國優(you) 秀教師、全國高校優(you) 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西藏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全國教書(shu) 育人楷模等榮譽稱號。

  “老西藏精神不是虛的,是實實在在的,是一個(ge) 個(ge) 人、一件件事,是那些奉獻在西藏的青春和生命。”張艾平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讓更多人了解老西藏精神,讓老西藏精神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