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西南,象泉河畔,北緯31度的陽光照在校門口“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的石碑上,幾個(ge) 大字熠熠閃光。
走進西藏阿裏地區劄達縣九年一貫製學校,初三(2)班的孩子正在上民族團結主題思政課。“誰能講一個(ge) 關(guan) 於(yu) 愛國的故事?”老師次仁曲加問。孩子們(men) 思索片刻,爭(zheng) 搶著舉(ju) 手,紮西格堆第一個(ge) 站起來回答:“江孜保衛戰!麵對侵略者數次進攻,雖然彈盡糧絕,各族同胞仍堅持戰鬥、寧死不屈,展現出團結一心、眾(zhong) 誌成城的精神……”
在西藏阿裏地區劄達縣九年一貫製學校,初三(2)班學生起立回答老師次仁曲加的問題(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這個(ge) 皮膚黝黑、笑容靦腆的男孩,平日裏最喜歡看曆史書(shu) 。“紅軍(jun) 二萬(wan) 五千裏長征、西藏和平解放,這些課上老師都講過,各民族都作出了貢獻。”紮西格堆說。
9月10日,紮西格堆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新華社記者孫瑞博 攝
穿越曆史,直抵當下,孩子們(men) 更能感受到雪域高原的巨變,更能理解蘊含其中的樸素道理。
看完一段展示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日新月異的視頻,孩子們(men) 眼睛裏亮亮的,爭(zheng) 相舉(ju) 手發言:“現在交通越來越便捷,村裏的遊客多了,我們(men) 去周邊市縣也更方便。”“各民族同胞團結一心!西藏的明天會(hui) 更好!”……
在西藏阿裏地區劄達縣九年一貫製學校,初三(2)班學生寫(xie) 下老師關(guan) 於(yu) 民族團結主題提問的答案(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臨(lin) 近下課,一曲《唱支山歌給黨(dang) 聽》音樂(le) 響起,“上了這節課,大家有什麽(me) 感悟呢?”孩子們(men) 的回答整齊又響亮:“56個(ge) 民族要團結友愛,因為(wei) 我們(men) 有一個(ge) 共同的家,中國!”
課間時分,孩子們(men) 跳起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宣舞”特色的課間操,各民族學生手拉著手,笑容如同高原陽光般燦爛。
在西藏阿裏地區劄達縣九年一貫製學校,老師次仁曲加給初三(2)班的學生上課(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六年級(1)班的紮西旺姆跳得活力十足,她不僅(jin) 是學校的升旗手,還是民族團結小講解員。“從(cong) 去年8月起,每周一都是我升旗,每當看到國旗冉冉升起,心裏都很激動。”紮西旺姆說,“一些低年級的同學,雖然個(ge) 子還沒有升旗台高,但都爭(zheng) 著當旗手。親(qin) 手將五星紅旗升起,是件無比自豪的事。”
在廣場旁,指著展板上“三千孤兒(er) 入內(nei) 蒙”“紮根雪域高原的玉麥姐妹”等故事,紮西旺姆介紹說:“這些故事我都能用自己的話講出來,每次講,大家都湊過來聽。56個(ge) 民族本來就是一家人,就要相親(qin) 相愛、互幫互助!”
9月10日,學生們(men) 在操場上跳特色課間操。新華社記者孫瑞博 攝
記者跟隨紮西旺姆邊走邊看,校園裏國旗隨風飄揚;走廊上,孩子們(men) 聚在“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展板前觀看;操場上,各民族學生正在一起踢球運動……
在西藏阿裏地區劄達縣九年一貫製學校,孩子們(men) 跳起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宣舞”特色的課間操(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高原孩子的全麵發展、健康成長,離不開跨越千山萬(wan) 水而來的一批又一批援藏教師。學校援藏幹部李亮來自燕趙大地。2022年7月,他跟隨河北援藏隊,義(yi) 無反顧走上高原。
看著操場上撒歡兒(er) 奔跑的孩子們(men) ,李亮說:“我們(men) 還將思政課搬出了教室,舉(ju) 辦民族團結主題足球籃球賽、紅色歌詠比賽等多姿多彩的活動,不斷提升各族師生的文化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記者從(cong) 阿裏地區教育局了解到,近年來,阿裏地區舉(ju) 辦學校民族團結運動會(hui) 80餘(yu) 次。今年以來,麵向青少年開展民族團結展覽86場次。
9月10日,初三(2)班的孩子在教室裏合影。新華社記者孫瑞博 攝
一粒粒民族團結的種子,紮根幼小心靈,讓宏大主題變為(wei) 一個(ge) 個(ge) 更具象的夢想——
常坐在座位上唱歌的拉桑卓瑪,想成為(wei) 一名歌手將民族音樂(le) 傳(chuan) 唱到世界各地;嘎瑪旺久喜歡詩句“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他想到長江邊看看黃鶴樓是否真如詩中一般美麗(li) ;每逢周末都出門拍照的冀雪蓮想當一名攝影師,未來要用影像記錄下祖國的大好河山……
同根同源,同心築夢。正如這所學校的校歌所唱:“雪域的雄鷹展翅翱翔,刻苦堅毅汲成棟梁,報效祖國,建設家鄉(xiang) ,同五十六朵花兒(er) 競相綻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