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一片冰心在冰原——第二次青藏科考普若崗日冰原再次鑽取深冰芯

發布時間: 2024-09-16 09:14:00 來源: 新華網

  “我期待這次鑽探能夠獲取到中低緯度地區長度最長和記錄時間最長的冰芯。”世界著名冰川學家朗尼·湯普森說。

  第二次青藏科考“守護水塔——‘一原兩(liang) 湖三江’重大標誌性科考活動”自今年8月啟動後,普若崗日冰原(一原)的冰芯鑽取,成為(wei) 此次科考的重要內(nei) 容。


鳥瞰普若崗日冰原10號冰川。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9月12日,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湯普森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一起,搭乘直升飛機抵達海拔6100米的普若崗日冰原10號冰川冰穹C作業(ye) 點。在這裏,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徐柏青率領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隊普若崗日冰原冰芯鑽取與(yu) 冰麵過程科考小組正在進行深冰芯的鑽取。

  冰芯是開啟氣候環境變化科學研究大門的鑰匙。32年前的1992年夏,姚檀棟和湯普森等中美科學家登上西昆侖(lun) 山古裏雅冰帽,鑽取了目前中低緯度地區長度最長和記錄時間最長的冰芯——長308.6米、年代跨距超過70萬(wan) 年。通過研究此冰芯,已詳細恢複自末次間冰期以來各種時間尺度上的氣候環境變化記錄。

  “普若崗日冰原非常獨特,其大小僅(jin) 次於(yu) 南北極冰蓋。2000年,我們(men) 來此鑽取了冰芯,以恢複這個(ge) 地區的氣候環境變化曆史。這次是在第二次青藏科考支持下,獲取更古老的冰芯以揭示過去環境變化。”姚檀棟說。

  姚檀棟(左一)、湯普森(左二)在普若崗日冰原10號冰川冰穹C作業(ye) 點工作帳篷內(nei) 與(yu) 冰芯鑽取工作負責人徐柏青研究員合影。新華社記者薑帆 攝

  徐柏青對來到冰穹C作業(ye) 點的姚檀棟和湯普森說,探地雷達顯示冰穹C的冰層厚度超過350米,附近還有作業(ye) 點冰層厚度超過400米,很可能存在古老的冰。

  普若崗日冰原位於(yu) 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在我國海拔最高的縣級行政區——西藏雙湖縣東(dong) 北約90公裏處。它是世界上高原冰川的典型代表,由多個(ge) 相互連接的冰帽構成,從(cong) 冰原中心向四周山穀放射溢出50多條冰舌,是中低緯度地區最大的冰原。

  2000年9月,由姚檀棟、湯普森等科學家組成的科考隊挺進普若崗日冰原。湯普森在雙湖科考保障基地向記者回憶當時的經曆時說:“我們(men) 來到這裏走了很長時間,道路泥濘,甚至得帶上鋪在卡車前麵的路墊,花了很多時間推車和拉車。這次則完全不同,一路上都有很好的公路,變化非常大。”

  2000年10月11日,科考隊首先鑽取到118.55米的冰芯。隨後,科考隊又成功鑽取了213米和154米的深冰芯。


姚檀棟(左)、湯普森在普若崗日冰原10號冰川冰穹C作業(ye) 點工作帳篷內(nei) 查看作業(ye) 情況時合影。新華社記者薑帆 攝

  “當前全球的冰川都在退縮。冰川一旦融化,其封存的地球曆史記錄也將消失。因此,保存這些冰芯顯得尤為(wei) 重要,有冰芯就有了檔案,當新技術出現時,我們(men) 仍然可以從(cong) 這些冰芯中提取曆史信息。”湯普森說。

  由於(yu) 全球變暖,普若崗日冰原目前處於(yu) 退縮狀態。研究顯示,2000年普若崗日冰原麵積為(wei) 420餘(yu) 平方公裏,2021年麵積已縮減為(wei) 約389平方公裏。

  今年8月,我國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守護水塔——‘一原兩(liang) 湖三江’重大標誌性科考活動”,聚焦普若崗日冰原(一原)、色林錯—納木錯(兩(liang) 湖)和長江源—怒江源—雅江源(三江)等關(guan) 鍵區域,開展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其中,普若崗日冰原的冰芯鑽取,受到此次科考重視。


姚檀棟(站立左二)、湯普森(站立左三)在海拔6100米的普若崗日冰原冰穹C作業(ye) 點查看冰芯。新華社記者薑帆 攝

  姚檀棟說:“通過‘一原兩(liang) 湖三江’重大標誌性科考活動,我們(men) 可以更好地審視這個(ge) 中低緯度地區最大冰原正在發生的變化和所記錄的環境變化,從(cong) 而更全麵地了解全球氣候變暖對冰川的影響,從(cong) 鏈式響應過程的地球係統視角闡明冰川變化對湖泊的影響、對河流的影響、對周邊地區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

  湯普森時刻關(guan) 注著本次冰芯鑽取進展。9月7日,湯普森和姚檀棟一道抵達普若崗日冰原6號冰川上的冰穹A作業(ye) 點。這裏,正是他們(men) 24年前鑽取普若崗日冰原第一個(ge) 冰芯的地方。


湯普森(右)、姚檀棟(左)在察看普若崗日冰原6號冰川冰穹A作業(ye) 點返回營地後討論冰芯鑽取情況。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對我來說,回到職業(ye) 生涯早期鑽探過冰芯的地方,真的是一種震撼的體(ti) 驗。我想繼續記錄我們(men) 在這些冰川上所看到的變化。”湯普森說。

  事實上,從(cong) 1984年開始,湯普森便和姚檀棟等中國學者開展了科研合作。40年來,兩(liang) 人一道在我國多個(ge) 冰川鑽取冰芯,一道在權威雜誌《科學》上發表有關(guan) 中國冰芯研究的成果,一道擔任“第三極環境計劃”的主席,共同推動“第三極環境計劃”。

  “我們(men) 進行了40年的合作,建立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彼此視對方為(wei) 兄弟,這是我們(men) 最珍貴的科學研究和科學合作關(guan) 係。”湯普森說。


姚檀棟、湯普森在海拔5400米的普若崗日冰原科考主營地與(yu) 部分科考隊員合影。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攝

  姚檀棟說:“回顧過去,我們(men) 之間聯係的紐帶是科學、是合作。通過40年的合作研究,我們(men) 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建立了堅實的信任。展望未來,我們(men) 要通過合作為(wei) 科學的未來和下一代的成長創造更好的明天。”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