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水,讓人心馳神往;雪域大地,令人如癡如醉。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日喀則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阿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亮點紛呈。
珠峰地區生態好
日喀則,珠穆朗瑪峰雄峙高原瞰天下。在過去,珠峰這種“非常之觀”,是“險以遠,則至者少”。然而今時,珠峰遊越來越火,八方客越來越多。
“2024年初至8月底,珠峰景區共接待遊客40萬(wan) 人,同比增長20%,收入8213萬(wan) 元。”定日縣文旅局局長肖文海告訴記者。
遊客越來越多,當地文旅收入持續攀升;與(yu) 此同時,珠峰地區生態治理能力也穩步提升,諸多生態保護的好舉(ju) 措相繼落地實施。
尾氣治理有真招。珠峰核心區使用純電動環保車運送遊客。記者看到,84輛綠色環保車,往來於(yu) 定日縣紮西宗鄉(xiang) 與(yu) 珠峰大本營。此舉(ju) 大大減少了機動車尾氣排放量,還有效帶動了當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肖文海說:“自2019年純電動環保車運營以來,到2024年上半年,珠峰景區環保車共計運送遊客98.36萬(wan) 餘(yu) 人,約減少進入核心區車輛24.59萬(wan) 餘(yu) 輛,有力地減少了核心區二氧化碳排放量。”
垃圾處理有實招。珠峰大本營沿線配置了垃圾轉運處置車、安排了專(zhuan) 職環衛人員,大本營還設置了生態環保廁所、建設了珠峰小鎮汙水處理廠……
日喀則市生態環境局定日縣分局局長普布紮西介紹,珠峰地區的垃圾,按照《珠穆朗瑪峰登山垃圾管理暫行辦法》,由相關(guan) 部門按照各自職責,收集、轉運至定日縣白壩生活垃圾填埋場,進行集中處置。
環境監測有好招。2018年以來,定日縣每年對珠峰大本營進行環境質量監督性監測。“空氣質量監測結果顯示,6項監測指標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一級標準。”普布紮西表示,“紮嘎河上遊、珠峰大本營附近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結果除溶解氧、總氮達Ⅱ類標準以外,其他指標均達《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Ⅰ類標準。”
昔日荒灘成綠洲
地處雅魯藏布江北岸的日喀則市南木林生態示範區,各類苗木生長茂盛,渠中清水緩緩流淌。
身穿紅色馬甲、手持修剪工具的護林員尼瑪歐珠正穿梭在林木之中,時而觀察樹木長勢,時而修剪多餘(yu) 枝條。“我在家門口當護林員,既能拿到工資,又能兼顧家中農(nong) 活。”生態管護員尼瑪歐珠說。
當地,像尼瑪歐珠這樣的生態管護員共有60名。他們(men) 有著共同的想法——把荒灘變成綠洲,讓家鄉(xiang) 變得更好。
過去這裏是另一番麵貌:各類樹木幾乎不見、戈壁沙灘麵積廣大、自然生態環境惡劣,可謂是“舉(ju) 目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
如何讓生態環境好起來?當地幹部群眾(zhong) 和援藏幹部一直在苦苦探索。
“漸漸地,‘三大一深’(即大苗、大坑、大水、深埋)的栽植方式在當地逐步推行開來,且樹木成活率頗佳。”南木林縣自然資源和林業(ye) 草原局技術員旦增表示。
2014年3月,西藏“兩(liang) 江四河”(雅魯藏布江、怒江與(yu) 拉薩河、年楚河、雅礱河、獅泉河)造林綠化工程在南木林縣艾瑪鄉(xiang) (原艾瑪崗鄉(xiang) )鏟下了“第一鍬”,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態示範區建設起步。
“截至2024年,示範區已植樹造林3.6萬(wan) 餘(yu) 畝(mu) ,栽植新疆楊、榆樹、沙棘等各類苗木288萬(wan) 餘(yu) 株,保存率達到92%,基本形成了林成片、田成方、路成網、渠成係的生態建設大格局。”南木林縣自然資源和林業(ye) 草原局黨(dang) 組書(shu) 記蘇建說。
生態產(chan) 業(ye) 發展興(xing)
行走在阿裏地區,記者看到,成群藏野驢在遠處靜靜地吃著草兒(er) ,雄鷹振翅翱翔在孔雀河穀之中,藏羚羊時而出現在道路兩(liang) 旁……
“我們(men) 開展了31萬(wan) 畝(mu) 退化草原生態修複治理項目,加大野生動植物保護、自然保護地巡護、原生植被保護及濕地保護力度,救護藏羚羊等各類珍稀野生動物,加大了對遊客隨意碾壓草原違法行為(wei) 的執法力度。”阿裏地區林業(ye) 和草原局副局長達瓦桑姆說。
一係列舉(ju) 措落地實施,當地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野生動物越來越多。“阿裏地區藏羚羊由2008年的3.7萬(wan) 餘(yu) 隻增加到目前的13.98萬(wan) 餘(yu) 隻,野犛牛由6700餘(yu) 頭增加到2.5萬(wan) 餘(yu) 頭,藏野驢由3.6萬(wan) 餘(yu) 頭增加到6.49萬(wan) 餘(yu) 頭。”達瓦桑姆說。
在阿裏地區劄達縣那嘎農(nong) 場種植區,成片的沙棘地,分外壯觀。
“那嘎農(nong) 場種植區種植沙棘80520株,成活率達90%左右。”劄達縣政府副縣長洛桑群培告訴記者,除人工培育種植外,劄達縣還有野生沙棘林80000餘(yu) 畝(mu) 。
“沙棘種植與(yu) 野生沙棘產(chan) 業(ye) 的發展,帶動了我縣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保護和改善了本地的生態環境,提高了植被覆蓋率,沙化土地也得到了有效恢複。”洛桑群培說。
阿裏的草場麵積廣大,生態價(jia) 值轉化前景廣闊。“2023年,阿裏地區草原碳匯首單交易簽約,交易碳匯量5萬(wan) 噸,每噸價(jia) 格26元,交易金額為(wei) 130萬(wan) 元。”阿裏地區林業(ye) 和草原局副局長呂繼照介紹。
“我們(men) 將持續推進阿裏地區草原碳匯項目落地實施,拓展碳匯項目開發渠道,規範開發流程,真正將‘綠水青山’轉為(wei) ‘金山銀山’,助力‘雙碳’目標早日實現。”呂繼照說。
項目統籌:光明日報記者 方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