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行”中,看見“進”的中國。今年5月,人民網啟動“行進中國”大型融媒體(ti) 係列調研行,340名年輕記者,耗時2個(ge) 月,走訪31個(ge) 省區市的111座城市,前往500餘(yu) 個(ge) 基層一線點位深入采訪,“即采即發”“邊采邊發”,推出融媒體(ti) 作品600餘(yu) 件,各平台總閱讀量超11億(yi) 。
8月13日起,人民網分“創新中國”“品牌中國”“投資中國”“活力中國”4個(ge) 主題,陸續推出“行進中國”調研行係列深度報道,聚焦各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案例,展現各地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
八廓古街遊人如織,藏式民宿屋簷上的香布悠然卷起;色尼曠野風機毗鄰,逐風而動的扇葉播撒動人新綠;實驗學校窗明幾淨,京藏兩(liang) 地學生同上一堂課……
120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壯美西藏,雪山巍峨,大江奔湧,行進在這片蘊藏著鮮活生命力的大地上,處處都能感知它的強勁脈動,生生不息。
生態優(you) 先煥發新生機
山變綠了!
站在雄偉(wei) 的布達拉宮前,綠意蔥蘢的南山與(yu) 其隔河相望,山頂上,“祖國萬(wan) 歲”四個(ge) 大字熠熠生輝。
雄偉(wei) 的布達拉宮與(yu) 綠意蔥蘢的南山隔河相望。人民網記者 劉凡攝
這幾年,生態環境改善給拉薩老百姓帶來滿滿的幸福感,而10多年前,這裏還是一片碎石荒山。平均坡度達60度的南山,土層瘠薄,石礫含量高達60%至70%。惡劣的自然條件,成為(wei) 山體(ti) 造林綠化的“攔路虎”。
“我剛到南山時,整座山都是光禿禿的,沒什麽(me) 顏色。”南山公園護林員紮西曲培回憶,生態轉變源於(yu) 一項改天換地的偉(wei) 大工程。
2012年,拉薩市啟動南山造林綠化工程,通過“人工背土、人工背苗、人工栽植、人工灌溉”等艱苦努力,讓昔日荒山逐漸變青山。2021年,西藏進一步實施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計劃用10年完成營造林206.72萬(wan) 畝(mu) ,將拉薩打造成生態宜居高原城市。
南山公園護林員紮西曲培。人民網記者 宋子節攝
“曾經它還沒有我的胳膊粗,你再看現在,兩(liang) 隻手都抓不住。”紮西曲培滿眼歡喜地看著如今的南山,百鳥啼鳴、綠樹成蔭,遊人三五成群,不時還能在叢(cong) 林中看到覓食的藏野雞,一片生機盎然。
生態是西藏的“國之大者”。如何保護先天敏感而脆弱的自然環境?
近年來,西藏深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頒布施行《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等政策法規,建立覆蓋森林、濕地、草原等領域的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次仁加措介紹,西藏將把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作為(wei) 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引領,努力創造更多西藏經驗、西藏特色、西藏樣板,做到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雅尼國家濕地公園風景如畫。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據《2023年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數據顯示,西藏自治區現有森林麵積1480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達12.31%;濕地麵積652.9萬(wan) 公頃,全域河湖評價(jia) 健康率100%;黑頸鶴數量由20世紀不足3000隻增長到目前的1萬(wan) 餘(yu) 隻,種群數量持續增長。西藏仍是世界上生態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文旅融合開辟新生計
“咦呀呀呀——”
鏗鏘有力的藏戲聲回蕩在山南市乃東(dong) 區紮西曲登社區上空。遊客們(men) 聚精會(hui) 神地欣賞藏戲演員轉圈、舞蹈,戲文一吼而出,仿佛回到600年前的雪域高原。
紮西曲登社區藏戲表演。人民網記者 次仁羅布攝
“雅礱紮西雪巴藏戲是藏戲中最古老的一支,是西藏重大活動中出現最多的開場節目。”尼瑪次仁是紮西曲登社區居委會(hui) 主任,也是雅礱紮西雪巴藏戲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
紮西曲登社區積極探索“黨(dang) 建+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文旅融合”鄉(xiang) 村發展模式,深入挖掘藏戲資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從(cong) 2020年6月至今,社區共接待遊客7萬(wan) 餘(yu) 人次,旅遊創收560萬(wan) 餘(yu) 元。民俗旅遊增加了群眾(zhong) 的收入,也提升了社區的知名度。
文化之光,如何照亮雪域共富之路?
漫步在拉薩八廓街上,青磚斑駁、店鋪林立,地上的石板路早已被時光磨得光滑透亮。
走進一家藏文化體(ti) 驗館,畫唐卡、品酥油、穿藏裝……天南海北的遊客慕名前來“打卡”。
“現在,體(ti) 驗藏香的年輕人特別多,很‘圈粉’!”體(ti) 驗館店員桑傑曲珍說,“遊客在親(qin) 手製作的過程中可以直觀感受藏文化的魅力。”
伴隨著縷縷夕陽落下,拉薩寶瓶山下篝火燃起,星空為(wei) 幕,山川為(wei) 景,“文成公主”和“鬆讚幹布”穿越千年而來,奏響民族團結的動人樂(le) 章。
“演自己民族曆史的劇目,很自豪!”在演出後台,慈覺林村村民德吉有條不紊地換上下一幕演出的戲服,“以前家裏種地,一年下來也就千把塊。現在不少村民忙完農(nong) 活都來這兼職,每個(ge) 月就能拿到5000元左右的工資。”
《文成公主》大型史詩劇演出現場。人民網記者 劉凡攝
“從(cong) 最初‘送票都沒人要’到現在‘一票難求’,《文成公主》大型史詩劇已成為(wei) 一張獨特的西藏旅遊名片。”域上和美集團總裁李元媛介紹,《文成公主》已累計演出超2000場,直接吸納及間接帶動就業(ye) 上萬(wan) 人次。慈覺林村整個(ge) 片區形成了以“文化旅遊演藝”為(wei) 核心,以“創新、創意”為(wei) 驅動的文化旅遊全產(chan) 業(ye) 鏈,已成為(wei) 赴藏旅遊的必去地之一。
2024年上半年,西藏累計接待國內(nei) 外遊客2801.54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15.57%,實現旅遊總收入286.37億(yi) 元,同比增長9.98%。
拉薩雪頓節、日喀則珠峰文化旅遊節、山南雅礱文化旅遊節、林芝桃花節......西藏持續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把西藏建設成為(wei) 重要的世界旅遊目的地。
心手相牽托起新生代
位於(yu) 林芝市的嘎拉村,是遠近聞名的“桃花村”。每年三四月桃花季,絡繹不絕的遊客到此,隻為(wei) 一睹漫山遍野的桃花盛景。
沿著石板小路進村,道路整潔曲幽,一座座藏式庭院錯落有致。走進村民達瓦堅參家裏,牆壁上掛滿了獎狀。
嘎拉村村民達瓦堅參聊起孩子們(men) 滿臉自豪。人民網記者 趙晨攝
“大女兒(er) 普巴拉姆英文很好,小兒(er) 子普布次仁擅長體(ti) 育,都很優(you) 秀,我很為(wei) 他們(men) 感到高興(xing) 。”說起兩(liang) 個(ge) 孩子,達瓦堅參的臉上滿是自豪。
過去,桃花村基礎設施落後,村民收入來源主要是種植養(yang) 殖和林下資源采集,一年下來掙不了多少錢。隨著廣東(dong) 省援藏工作隊的到來,修整道路、規整牆體(ti) 、興(xing) 建遊客接待中心,村容村貌持續改善,嘎拉村打響旅遊品牌,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收入不發愁,孩子們(men) 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學習(xi) 當中,為(wei) 未來不斷努力。”達瓦堅參認為(wei) ,嘎拉村的未來要看這些年輕人。
新生代蘊藏新希望。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優(you) 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製”。
拉薩北京實驗中學。人民網記者 趙晨攝
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的教室裏,藏族學生正通過互聯網與(yu) 千裏之外的北京同學同上一堂“同種一類種”實踐課。兩(liang) 地學生共同播種,對比氣壓、氣溫等差異,記錄下種子生長過程中所表現的不同形態。
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前身是拉薩市第二高級中學。2014年,北京市投資2.5億(yi) 元,在拉薩教育城創建新校園,更名為(wei) “拉薩北京實驗中學”,並率先以成建製方式選派援藏教師,開啟了“組團式”教育援藏的實踐。
“援藏教師的到來,為(wei) 孩子們(men) 打開了看世界的新窗口。”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副校長解飛介紹,援藏教師與(yu) 當地教師一起,借助北京教育資源,開展遠程教育課、遊學實踐課、青春導師課,滿足學生全麵發展需求。
拉薩北京實驗中學雛鷹班學生。人民網記者 趙晨攝
今年恰逢全國對口援藏30周年。30年來,對口支援西藏機製不斷完善、力度不斷加大、頂層設計不斷豐(feng) 富,10批、近1.2萬(wan) 名幹部人才先後從(cong) 全國各地奔赴雪域高原。他們(men) 以最高漲的熱情投入到各個(ge) 領域,為(wei) 西藏各項事業(ye) 發展注入新活力。
雪域高原萬(wan) 物生,幸福的格桑花開遍原野,正如歌兒(er) 唱的那樣:“坐上了火車去拉薩,去看那神奇的布達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開在雪山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