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有半個(ge) 手掌厚的冊(ce) 子,紙張泛黃、頁腳起卷。冊(ce) 子名為(wei) 《有機茶管理手冊(ce) 》,直到現在,這本冊(ce) 子仍是易貢茶場生產(chan) 運營的“金規鐵律”。而這本手冊(ce) 的作者李國林是四川人。
9月初,四川日報全媒體(ti) “向雲(yun) 端——尋路川藏線上的中國”采訪組來到西藏林芝波密縣易貢茶場,總經理鄧學均也是四川人。
易貢茶場,西藏第一塊規模種植的茶田,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有機茶葉生產(chan) 基地。
61年前,雅安蒙頂山的茶苗來到這裏,開啟了西藏種茶的曆史。
從(cong) 蒙頂山到青藏高原
跨越60餘(yu) 年的茶葉“情愫”
車輛行駛在易貢茶場的山路上,茶田裏,綠油油的茶葉茂盛生長。易貢茶場生產(chan) 部部長桑頓羅布介紹,茶園麵積5350畝(mu) ,目前能采摘的麵積為(wei) 3200畝(mu) ,“都是從(cong) 雅安蒙頂山引進的中小葉群體(ti) 種。”
1961年,易貢農(nong) 場設立,開始試種茶葉;1964年,四川雅安蒙頂山的茶籽被帶到這裏,采用茶籽育苗,成活率高達85%,開啟易貢茶時代;1993年,易貢農(nong) 場更名為(wei) 易貢茶場。去年,易貢茶場總營業(ye) 收入創新高。
“我很欣慰。”李國林已年近八旬,作為(wei) 《有機茶管理手冊(ce) 》的作者,他與(yu) 這裏有深厚的情緣。
1994年,援藏工作的一個(ge) 重點,就是易貢茶場的改擴建。為(wei) 把茶做精,時任易貢茶場場長的帕甲親(qin) 自來到雅安,把李國林“借”到易貢茶場做援藏幹部。此後的數十年,李國林成了易貢茶場的技術負責人,為(wei) 這裏帶來最新的技術。
當時易貢茶場不管是種植還是製茶,工藝都較為(wei) 粗放。“用先進的技藝進行精細化生產(chan) ,才能打開市場。”在李國林的建議下,茶場安裝了先進的製茶設備,並對茶葉進一步發酵,製作成更易保存且符合市場需求的黑茶紀念茶餅。
記者翻開《有機茶管理手冊(ce) 》,土肥管理、病蟲害防治、汙染控製,甚至生物多樣性保護都記錄其中。“雪域上要生長出好茶,整個(ge) 環境生態是大基礎,每一個(ge) 環節我們(men) 都要注意。”李國林說。
一個(ge) 細節可以看出他對生態的重視——高原種茶,最讓人頭疼的是除雜草。“這裏雜草長得很快,雜草會(hui) 把本該屬於(yu) 茶樹的營養(yang) 吸收走。”盡管麻煩,但在李國林的建議下,這裏還是以人工除草為(wei) 主。“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保證茶園的‘生態’。”桑頓羅布說。
老傳(chuan) 統結合新工藝
老茶樹在這裏抽枝發新芽
茶田管理是重點,製茶的工藝更是重中之重。
來到易貢茶場的製茶車間,茶葉被平整地鋪在地上渥堆發酵。“我們(men) 還要再一次翻堆篩查,挑選出最優(you) 茶葉。”桑頓羅布說。
車間牆上,貼著四類製茶流程。綠茶、紅茶、白茶、藏茶的製作流程各不相同。“每種製茶方式,僅(jin) 是粗流程,就在10步以上。”他帶著記者來到藏茶的製作車間。
這裏依舊保持柴火烘烤的老傳(chuan) 統。“我們(men) 跟李國林老師試驗了很多次,還是傳(chuan) 統方法最合適。”製作流程上,仍采用了許多蒙頂山製茶的新工藝。“兩(liang) 地方案結合,就是現在我們(men) 的最佳方案。”桑頓羅布說。
目前,易貢茶場創建了“雪域茶穀”和“易貢茶場”兩(liang) 個(ge) 茶葉品牌,並開拓了“甄選”“特選”“精選”和“易貢磚茶”“紀念茶餅”等係列產(chan) 品,其中不乏獲得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hui) 金獎的品牌。
采訪最後,桑頓羅布帶著記者來到茶場裏最早的老茶園,一片老茶樹長得高大茂密,“這一片,是張國華將軍(jun) 親(qin) 自帶人種植的茶樹。最早的易貢農(nong) 場,就是在他的帶領下建成的。這片區域,我們(men) 正在進行文旅融合打造,讓紅色文化融入茶園中。”桑頓羅布說。
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沿著雅魯藏布江大峽穀深入高原,為(wei) 這裏帶來了溫暖濕潤的氣候和充足的雨水。以茶為(wei) 路,連接起60多年的川藏情愫,正在這裏抽枝發新芽。(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唐澤文 王眉靈 文露敏 蘭(lan) 珍 華小峰 肖雨楊 李強 黃瀟 蔣健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