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跟隨中央媒體(ti) “鑄牢共同體(ti) 中華一家親(qin) ”主題宣傳(chuan) 暨“雪域高原煥新貌”調研采訪團走進西藏。這是我第五次進藏采訪,半個(ge) 月時間,深入到農(nong) 場、企業(ye) 、學校,以及諸多非遺傳(chuan) 承工坊和藏族群眾(zhong) 家中。
最直觀的感受,是西藏的道路好走多了,許多地方還通了高速公路,半個(ge) 月的采訪沒有遇到一次塌方路阻。我第一次進藏采訪是2006年,遇到塌方堵了近30個(ge) 小時,不得不在車上過夜。
在林芝,我們(men) 采訪了一個(ge) 養(yang) 老院,老人們(men) 的晚年生活豐(feng) 富多彩,醫療條件相當不錯,熱情的老人還邀請記者一起體(ti) 驗射箭——那是他們(men) 每天下午的遊戲。
這次來發現高原物產(chan) 如此豐(feng) 富,除了各種水果,還有川貝母、黃精、靈芝等藥材,最詫異的是,雪域高原也建起了大棚養(yang) 殖水產(chan) ,甚至還在人工飼養(yang) 東(dong) 北梅花鹿!
更可喜的是,在各地看到了許多年輕人,他們(men) 有的在內(nei) 地或者西藏上了大學,畢業(ye) 後回到家鄉(xiang) 工作或者自己創業(ye) ;還有一些年輕人在學習(xi) 藏式虱雕、木碗、唐卡、佛像鍛造等傳(chuan) 統非遺技藝,為(wei) 民族文化傳(chuan) 承注入青春活力。
我在讓人驚歎的濕地裏、在仿野生種植藏藥材的樹林裏,在染了“高原紅”碩果累累的蘋果園裏,看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西藏的生動圖景。在養(yang) 殖水產(chan) 的大棚裏、在現代化的葡萄酒生產(chan) 基地裏,看到了科技賦能雪域高原的產(chan) 業(ye) 興(xing) 盛。
可以說,這次看到了最美的西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