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109國道。記者 才貢加 攝
修建青藏公路。(資料圖)
修建青藏公路。(資料圖)
深秋,青藏高原如一幅色彩斑斕、壯麗(li) 無比的畫卷,展現出大自然最為(wei) 迷人的一麵。蜿蜒於(yu) 山川河流之間的青藏公路,不僅(jin) 是連接青海和西藏的紐帶,更是承載著無數夢想與(yu) 希望的通道。
青藏公路起於(yu) 青海省西寧市,經日月山、青海湖,進入柴達木盆地,向南山口、昆侖(lun) 山蜿蜒南去;再經楚瑪爾河、沱沱河、通天河,直向唐古拉山、黑河、羊八井峽穀,到達西藏首府拉薩市,全線1956公裏。
1954年5月,青藏公路自格爾木開始修築,同年12月15日直通拉薩市,僅(jin) 用7個(ge) 月零4天,填補了西北和西南邊疆的交通空白,為(wei) 建設西藏和鞏固西南邊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wei) 開發柴達木盆地提供了有利條件。
勘察路線,叩響天路之門
1951年8月22日,西北進藏部隊十八軍(jun) 獨立支隊在司令員兼政委範明和副政委慕生忠的率領下,從(cong) 香日德出發,於(yu) 當年12月1日進駐拉薩,曆時102天,行程1000餘(yu) 公裏,順利完成進軍(jun) 西藏的任務。這次艱難的行程中,十八軍(jun) 獨立支隊犧牲了26名同誌,死亡騾馬2000多匹、駱駝500多峰、犛牛200多頭。
1953年,在西藏運輸總隊政委慕生忠的帶領下,運糧駝隊勝利完成運糧任務,緩解了駐藏部隊的糧食危機,但一路艱辛,駝隊付出慘痛的生命代價(jia) 。由於(yu) 極端的寒冷和嚴(yan) 重缺氧,在香日德聚集的28000峰駱駝,完成任務後回來的不足5000峰,死亡率達70%以上,30多名駝工犧牲在運糧路上。
無垠的沼澤、浩瀚的戈壁、湍急的江河、高聳的雪峰……兩(liang) 次進藏,慕生忠目睹了人畜遭受的巨大犧牲和死亡,千裏運糧帶來的巨大壓力和損失深深地震撼了他。每次想到在黃河源的沼澤地和高寒缺氧的唐古拉失去的年輕生命、一峰峰駱駝倒地時的拚死掙紮,因無法運走而丟(diu) 棄的糧食,他心痛不已。
“要修路!修一條能通汽車的路!”
為(wei) 確保修路可行,慕生忠提出一個(ge) 前期勘察探路的辦法,即用一輛同運輸車一樣寬窄的馬車沿著青藏線走一次,隻要馬車能通過,修建一條能通汽車的公路就不成問題。
這次重要的探路任務,落在西藏運輸總隊副政委任啟明的身上。1953年11月,他挑選十幾名戰士和駝工及2名測繪技術員、1名翻譯,共20多人,牽著駝馬,架著兩(liang) 輛木輪大車,從(cong) 香日德出發,沿著柴達木盆地南麓前進。
當一行人到達離格爾木70公裏的昆侖(lun) 山腳下時,一道長約1公裏、寬10米、深30多米的大峽穀擋住去路。峽穀岸邊的峭壁上僅(jin) 有一條盤旋小路,人畜可勉強通行。
探路隊被困,任啟明非常擔心,一旦峭壁上有岩石滾落下來,麻煩就大了。
“把輪子拆下來,看能不能把車調過去?”有人提議。“對,試一試!”任啟明和隊員把大車輪子拆下來,然後用長繩子綁著大車的輞板和輪軸,爬上石崖的人在頂端用力扯著繩子,將大車吊在空中,一步一步移過去。終於(yu) ,在天黑前離開了峽穀……
一路艱辛,探路隊於(yu) 1954年1月23日到達黑河。這次探路,任啟明帶領大家克服重重困難,憑著雙腳丈量,探明沿著昆侖(lun) 山穿越可可西裏進入西藏的大輪車行走通道,並繪製了詳細路線圖。
很快,任啟明給慕生忠發出電報:“遠看是山,近走是川,山高坡度緩,河多水不深,道路雖艱險,馬車可過關(guan) 。”振奮人心的消息,讓慕生忠及西藏運輸總隊幹部職工欣喜萬(wan) 分。
1954年4月,慕生忠宣布,築路工程隊正式成立。工程隊下設2個(ge) 測量隊、6個(ge) 施工隊和1個(ge) 後勤保障單位。隨後,築路大軍(jun) 帶著帳篷,牽著駱駝,用大錘鐵鍬叩響了天路之門。
突破險阻,問道昆侖(lun)
築路工程隊要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修出一條“告急公路”。根據緊迫的形勢和施工條件,製定出“先通車、後改善、再提高”的施工計劃。
在位於(yu) 格爾木32公裏外、昆侖(lun) 山下的艾吉溝(現在叫南山口),築路大軍(jun) 遇到第一個(ge) 困難。艾吉溝海拔3150米,沿溝向前,巍巍昆侖(lun) ,山巒縱橫,格爾木河貫穿其間,河水的衝(chong) 擊力將兩(liang) 岸的山石削成陡壁,溝深幾十米。
公路要穿過艾吉溝,必須先從(cong) 溝口的山崖上下到河灘,繞一個(ge) 近70度的彎,再向上攀爬到達對麵山崖。要完成這個(ge) 路線,築路隊員必須在岸邊的崖壁上挖出一條長200米、寬8米的斜坡公路。
崖壁經過河水多年衝(chong) 刷,形成異常堅硬的砂磧石,其硬度之大連炸藥都發揮不了威力。築路隊員隻能用十字鎬刨,一鎬下去,迸出火星,也隻能留下如核桃般大的坑。連續幹了3天,隊員們(men) 虎口震裂、流出鮮血,嶄新的十字鎬磨禿了,把柄折斷了,但工程進展十分緩慢。
為(wei) 了保證工程進度,築路工程隊重新調整施工隊伍,集中力量展開一場攻堅大會(hui) 戰。5月的艾吉溝,天氣轉暖,太陽升起後,光照強烈。施工路段全線暴露在陽光下,築路隊員頭頂烈日,袒胸露背,掄圓臂膀,將一腔熱血傾(qing) 瀉在岩石上。“嘿!嘿!”的呼號,匯成一曲高亢的進軍(jun) 凱歌。
出了艾吉溝,進入一道曲折深邃的峽穀。峽穀流淌著一條湍急的河,是格爾木河的支流,河寬近百米。河水從(cong) 崎嶇峽穀流出,即便是最熱的七八月,河水也是冰涼透骨,公路設計沿河穿出峽穀,築路隊員又開始了鑿壁開路的戰鬥。有時隊員需要站在冰冷的河水裏,刺骨的涼讓人渾身發顫,隊員分成幾組,輪流下河,咬牙堅持,最終比預計時間提前7天完成施工任務。
修通艾吉溝、拿下雪水河隻是築路大軍(jun) 麵對惡劣自然環境、給養(yang) 保障困難和施工機械設備簡陋等重重困難迎難而上的一個(ge) 縮影。
從(cong) 納赤台到昆侖(lun) 山口一段,路基全部沿格爾木河道內(nei) 彎曲修築,夏季冰雪融化,隨時有被衝(chong) 毀的危險,並經常發生阻車事故,工程既複雜又艱巨。這段80多公裏的工程,直到拉薩通車時,才完成任務;
在距格爾木234公裏的楚瑪爾河,河寬80米,水深約6米。工程隊在這裏就地取石鋪成160米的水底路基。完工後,為(wei) 保證順利通行,當時的第一工程隊在此繼續加固,第二工程隊由楚瑪爾河南岸向可可西裏整修;
……
1954年8月1日,全體(ti) 施工隊員在可可西裏舉(ju) 行慶祝大會(hui) ,標誌著試修任務勝利完工。慕生忠鼓勵施工隊員再接再厲,乘勝前進,爭(zheng) 取年終前通車拉薩,順利完成黨(dang) 交給築路工程隊的光榮任務。
決(jue) 戰山巔,天塹變通途
唐古拉,藏語意為(wei) “高原上的山”,唐古拉山即是高原的山嶺,山勢呈西北東(dong) 南走向,終年積雪不化,是青海和西藏的分界線,大部分山脈海拔在6000米以上。唐古拉山是青藏公路必經關(guan) 口,也是青藏公路的最高點。根據勘察,築路指揮部選定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作為(wei) 公路翻山點。
決(jue) 戰時刻到了!工程隊必須趕在10月底之前打通唐古拉,盡管此時的施工隊員已經疲憊不堪,但他們(men) 清楚,再晚了大雪封山,後果不堪設想,隻有咬著牙往前修,才有生還的希望。
空氣稀薄,頭痛眩暈的高山反應使隊員們(men) 進食少、夜難寐。隊員索性跑到工地幹活,多修一米就離拉薩近一米。在這種信念下,每天晚上都有人出夜工,帳篷裏,隻要有一個(ge) 拿起工具出去,接著就有3個(ge) 、5個(ge) 、10個(ge) 跟上。
10月20日,經過數十天鏖戰,唐古拉山終於(yu) 打通,精疲力竭的施工隊員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們(men) 硬是用“月牙鏟”“拳頭鎬”在世界屋脊奏響了一曲響徹雲(yun) 霄的凱歌。
唐古拉山南側(ce) 是起伏的羌塘草原,位於(yu) 昆侖(lun) 山脈、岡(gang) 底斯山脈和唐古拉山脈之間。至此,青藏公路已經完成青海境內(nei) 工程修築,進入西藏境內(nei) 施工階段。施工隊一路沿緩坡直下施工,僅(jin) 用10天,就修到安多北部的桃兒(er) 久山下。在這裏,築路工程隊與(yu) 西北軍(jun) 區派來的1000名增援工兵相會(hui) ,兩(liang) 路大軍(jun) 匯合提速工程進度。
1954年12月25日,是一個(ge) 載入史冊(ce) 的曆史時刻,川藏、青藏公路通車典禮在拉薩、雅安、西寧三地舉(ju) 行。拉薩軍(jun) 民傾(qing) 城出動,歡迎創造奇跡的英雄,慶祝這一曆史性的偉(wei) 大成就。
10時40分,在拉薩河大橋,川藏公路通車剪彩;11時15分,在布達拉宮西側(ce) ,青藏公路通車剪彩;12時整,自兩(liang) 條公路開來的350輛滿載築路隊員的汽車,在布達拉宮前會(hui) 師。
平凡的人鑄就不平凡的事業(ye) 。7個(ge) 月零4天,在世界屋脊打通一條1200多公裏的公路,實現西藏公路從(cong) 無到有的曆史性轉變,結束了進出藏物資人背畜馱的曆史。築路大軍(jun) 為(wei) 青藏公路的建設奉獻了青春,甚至生命。沒有人知道他們(men) 叫什麽(me) ,但是,他們(men) 有一個(ge) 共同的名字——慕生忠築路團隊,他們(men) 在青藏線上譜寫(xie) 了一曲開拓者的生命之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