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是西藏那曲市嘉黎縣尼屋鄉(xiang) 播種冬小麥的時節。忠玉村村民索朗益西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開著拖拉機翻土備耕。
“今年,我們(men) 鄉(xiang) 青稞畝(mu) 產(chan) 首次超過500斤。這都靠了水泥渠!”索朗益西說。
10月21日,西藏那曲市嘉黎縣忠玉村村民翻土備耕冬小麥。新華社記者魏冠宇 攝
耕地細碎、坡度落差大,西藏的地勢條件製約了作物產(chan) 量提高。近年來,西藏自治區積極實施耕地改造,截至2023年底,全區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430萬(wan) 畝(mu) 。
尼屋鄉(xiang) 就是藏北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的一處案例。作為(wei) 那曲市為(wei) 數不多的純農(nong) 業(ye) 區之一,尼屋鄉(xiang) 民世代以耕種為(wei) 生。地處雪山峽穀之中,村落和田地都掛在山腰上:海拔較高的6個(ge) 村種植青稞;海拔較低的8個(ge) 村除青稞外,還種植冬小麥、蔬菜和青飼料。
這是西藏嘉黎縣尼屋鄉(xiang) 忠玉村的水泥渠。新華社記者魏冠宇 攝
當地灌溉水源是雪山融水。尼屋鄉(xiang) 農(nong) 牧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紮西次旺介紹,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前,鄉(xiang) 民一直沿用先民修的老水渠。
在上遊,村民砍樹挖槽接成木筧,作為(wei) 引水渠。木頭容易腐壞,每兩(liang) 三年就要換一次。東(dong) 亞(ya) 村村委會(hui) 副主任紮西次仁回憶說,一條木筧需要搭接幾十根木頭,每根2米多長、重量超過100斤。鄉(xiang) 裏的漢子們(men) 扛著木頭上山,爬坡過坎,肩上會(hui) 磨出厚厚的老繭。
10月21日,忠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才旺多吉查看土石夯成的老水渠。新華社記者魏冠宇 攝
而在下遊,土石夯成的灌溉渠一路上不斷滲漏,等流到山腳下的田間,所剩水量已經不多;遇上枯水期,末端地塊根本澆不上水。
老水渠每年還要修補。“每年灌期,各家要輪流住到山裏看守水源,檢查引水渠在哪裏斷掉、灌溉渠在哪裏衝(chong) 垮,總要折騰一個(ge) 月左右。”紮西次旺說,低效的農(nong) 業(ye) 讓個(ge) 別群眾(zhong) 一度想要棄耕。
2017年,尼屋鄉(xiang) 開展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此後數年間,當地平整田地、新修水渠,鄉(xiang) 民投工投勞熱情高漲。水泥渠在綠樹掩映間綿延數十裏,全鄉(xiang) 可種植麵積也逐步增長到約5000畝(mu) 。
這是通向西藏嘉黎縣尼屋鄉(xiang) 忠玉村田地的渠閘。新華社記者魏冠宇 攝
如今每年灌期,水閘分級開啟。村民抽簽決(jue) 定灌溉次序,依次扳開渠閘。水頭順著水渠從(cong) 山坡流下,到各家地頭時依然豐(feng) 沛。
“現在我們(men) 不用砍樹修渠了,保護了環境!”索朗益西笑著說,“節約下來的時間可以搞林下經濟、外出務工。”
10月21日,西藏嘉黎縣尼屋鄉(xiang) 播種的冬小麥部分已經發芽。新華社記者魏冠宇 攝
新水渠不僅(jin) 改善了農(nong) 田灌溉條件,使得耕地質量等級逐步提升、糧食產(chan) 量提高;還解放了勞動力,讓群眾(zhong) 有精力從(cong) 事新的增收項目。2023年,尼屋鄉(xiang) 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559元。
“我們(men) 的水泥渠是一條‘幸福渠’。”忠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才旺多吉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