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一方小小的對話框,李吉乾看到了一個(ge) 大不一樣的白朗縣。那裏有熱鬧的大街、穿梭的車流,還有熙攘的人群
在近30年時間裏,濟南援藏幹部持續強化教育引導、提供資金支持、幫建農(nong) 業(ye) 設施、提供技術指導、健全產(chan) 業(ye) 鏈,想盡辦法、窮盡措施,最終促成蔬果產(chan) 業(ye) 在白朗縣落地生根、發芽壯大
“在援藏工作中,我們(men) 父子倆(lia) 隻是一滴水。”
27年前到西藏的一次探親(qin) ,在當時17歲的李東(dong) 心裏種下了一顆名叫“西藏情”的種子。
1995年,李東(dong) 的父親(qin) 、40歲的李吉乾作為(wei) 山東(dong) 省濟南市第一批援藏幹部,奔赴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白朗縣對口支援。2022年,李東(dong) 成為(wei) 濟南第十批援藏幹部,踏上父親(qin) 當年走過的援藏路。
接過父親(qin) 及曆批援藏幹部的“接力棒”,李東(dong) 進藏後擔任白朗縣委常委、政府黨(dang) 組副書(shu) 記、副縣長,主抓高原蔬菜產(chan) 業(ye) 全鏈條打造。
2024年是對口支援西藏工作30周年。30年來,在濟南市曆批援藏幹部的接續奮鬥下,白朗縣的大棚蔬菜產(chan) 業(ye) 從(cong) 無到有、由弱變強,已成為(wei) 西藏麵積最大、品種最多、質量最好的高原蔬菜基地。“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佳話,在雪域高原流傳(chuan) 。
同一片藍天
白朗縣城,見證了李東(dong) 父子的援藏“接力”。
李東(dong) 進藏前,已經退休的李吉乾交給他一個(ge) 厚厚的文件袋,裏麵裝著當年濟南對口支援白朗縣十年規劃、白朗縣情況簡介、個(ge) 人述職報告等十多份材料。
“這是我當年援藏時保留下的資料,你可以時常看看,或許對工作有幫助。”李吉乾囑咐。
“每次翻閱這些資料,就仿佛走進了父親(qin) 當年援藏的那段歲月。”李東(dong) 說。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召開,作出全國對口支援西藏的決(jue) 策部署。山東(dong) 為(wei) 選派第一批對口援藏幹部進行了廣泛動員,李吉乾第一時間報名。1995年5月18日,李吉乾與(yu) 其他48名援藏幹部一起抵達雪域高原,擔任白朗縣委常務副書(shu) 記。
“我與(yu) 白朗縣由此結下不解之緣。”1997年暑假,盼望已久的李東(dong) 來到白朗縣探望父親(qin) 。
在白朗縣住了40天,李東(dong) 瘦了十多斤。一名住在隔壁的當地幹部看著心疼,專(zhuan) 門蒸了大包子送來。“我到現在都記得那個(ge) 味道,蘿卜餡加了辣椒麵的西北風味,吃起來特別香。”他說。
探親(qin) 期間,李東(dong) 參觀了日喀則當地的宗山古堡、帕拉莊園等地,對西藏曆史、文化有了初步的直觀認識。
三年援藏工作結束後,李吉乾帶回很多有關(guan) 西藏風土人情、曆史文化的書(shu) 籍。在隨後的十幾年中,這些書(shu) 籍以及父親(qin) 的口述,成了李東(dong) 進一步了解西藏的“窗口”。
2016年,第八批援藏幹部報名啟動,李東(dong) 第一時間申請,卻遺憾落選。2019年,第九批援藏幹部報名,他再次落選。
“援藏工作體(ti) 現了我國政治製度的優(you) 越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和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一種製度安排。”李東(dong) 說,隻有最優(you) 秀的幹部人才才有此殊榮。“我深知當時的自己還不夠成熟,沒有達到新時代援藏幹部的高標準,必須繼續努力。”
2022年,李東(dong) 終於(yu) 圓夢,作為(wei) 援藏幹部來到父親(qin) 曾經揮灑汗水、奮鬥付出的地方。
在李吉乾記憶裏,白朗縣城“隻有一條街道,到處都是土房子;當時還是搖把子電話,通話時經常斷線。”他告訴記者,為(wei) 了方便當地幹部群眾(zhong) 和外界聯係,濟南在1996年支援了白朗縣50部程控電話。
如今,情況已大大改善。工作之餘(yu) ,李東(dong) 經常與(yu) 父親(qin) 視頻聊天。透過一方小小的對話框,李吉乾看到了一個(ge) 大不一樣的白朗縣。那裏有熱鬧的大街、穿梭的車流,還有熙攘的人群。
“援藏是持續性工程,每一批隻有三年,希望你把這份事業(ye) 接續做好,不留遺憾。”父親(qin) 的話,李東(dong) 一直記在心中。
在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李東(dong) (右一)在與(yu) 當地種植戶交流(2024年6月21日攝) 丁汀攝
同一份事業(ye)
對口援藏,成就了這對父子的事業(ye) 傳(chuan) 承。
盛夏時節,白朗縣各地大棚瓜果開始集中上市。西瓜、草莓、櫻桃、香瓜、小番茄等源源不斷銷往周邊縣區和拉薩等地。
兼任白朗縣蔬菜專(zhuan) 班辦公室主任的李東(dong) ,每天的工作忙碌而充實。他行走在各個(ge) 鄉(xiang) 村,查看大棚果蔬的生長狀況,了解物流、銷售等情況。
白朗、江孜和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的部分鄉(xiang) 鎮,依南北流向的年楚河而居,擁有廣袤的田地,千年來以種青稞為(wei) 主,被譽為(wei) “西藏糧倉(cang) ”。在濟南曆批援藏幹部和曆屆白朗縣委、縣政府的接茬努力下,蔬果產(chan) 業(ye) 已成當地主要產(chan) 業(ye) 和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增收致富重要渠道。全縣現有大棚2200餘(yu) 座,種植麵積1.74萬(wan) 畝(mu) ,果蔬品類達30多種,年產(chan) 瓜果蔬菜6萬(wan) 餘(yu) 噸,產(chan) 值近3億(yi) 元。
而在近30年前李吉乾入藏時,種菜,對於(yu) 高原農(nong) 民來說還是一件新鮮事。
試點初期,隻有一小部分人願意做“第一個(ge) 吃螃蟹的人”,很多當地群眾(zhong) 持觀望態度。等到種的菜賣了錢,老百姓餐桌上的菜品也多了,越來越多人願意嚐試種菜了,不會(hui) 種、種不好的問題又接連而至。
在近30年的時間裏,濟南援藏幹部持續強化教育引導、提供資金支持、幫建農(nong) 業(ye) 設施、提供技術指導、健全產(chan) 業(ye) 鏈,想盡辦法、促成蔬果產(chan) 業(ye) 在白朗縣落地生根、成長壯大。
格桑旺姆是本地人。2018年大學畢業(ye) 後,她回到家鄉(xiang) ——白朗縣巴紮鄉(xiang) 彭倉(cang) 村,與(yu) 姐姐德吉卓瑪一起從(cong) 事大棚蔬菜種植。彭倉(cang) 村是當地最早從(cong) 事大棚蔬菜種植的村莊之一,如今已成為(wei) 當地的蔬菜大棚技術推廣示範村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
2021年,格桑旺姆在援藏幹部幫助下到濟南學習(xi) 溫室種植技術,學成歸來創辦了白朗縣金豐(feng) 園蔬菜種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如今年收入已達40餘(yu) 萬(wan) 元。“現在,村裏種大棚的積極性很高,效益也好,這是我決(jue) 定回鄉(xiang) 搞大棚種植的重要原因。”她說。
在濟南第十批援藏幹部的引導下,格桑旺姆和村民開始種植有機蔬菜,當地不少蔬菜大棚已安裝傳(chuan) 感器、攝像頭、自動溫控係統等。種植戶可以通過手機遠程操控,澆水、施肥、調溫等流程更加智能化。
“白朗縣大棚果蔬產(chan) 業(ye) 的發展,離不開曆批援藏幹部打下的基礎,而我們(men) 這一批援藏幹部的任務就是推動果蔬產(chan) 業(ye) 升級。”李東(dong) 說。
濟南第十批援藏幹部深入調研發現,做優(you) 做強“高原蔬菜之鄉(xiang) ”品牌,必須抓好生產(chan) 端和銷售端,打通蔬菜產(chan) 業(ye) 鏈。
“我們(men) 瞄準內(nei) 地市場需求,堅持標準化高質量種植,適當調整種植結構,與(yu) 內(nei) 地蔬菜打時間差,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李東(dong) 介紹,為(wei) 開拓國內(nei) 城市高端市場,還針對內(nei) 地高端客戶群體(ti) 推出了“城市合夥(huo) 人”舉(ju) 措,拓寬高原高端有機蔬菜銷路。
“在援藏工作中,我們(men) 父子倆(lia) 隻是一滴水。”李吉乾說,白朗縣的發展離不開黨(dang) 的好政策,也與(yu) 本地幹部和曆批援藏幹部的辛勤付出緊密相連。
數據顯示,1995年,白朗縣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隻有1026元,財政收入75萬(wan) 元,農(nong) 村經濟總收入5235.3萬(wan) 元。2023年,全縣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520元,縣級生產(chan) 總值達到18.14億(yi) 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3672萬(wan) 元。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濟南曆批援藏幹部“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幹下去”的接續與(yu) 傳(chuan) 承之下,年楚河畔果蔬飄香,高原人民的飲食結構更加健康,生活愈發富足。
同一種情懷
雪域高原,銘記著援藏幹部們(men) 的他鄉(xiang) 情緣。
27年前初次進藏的李東(dong) ,認識了鄰居家7歲的兒(er) 子多吉占堆。當時,相差10歲的兩(liang) 人留下了一張合影。畫麵裏的多吉占堆身著藏裝,與(yu) 李東(dong) 並排站立。“後來雙方父母工作調動,我們(men) 慢慢就失去了聯係,但我一直記得他。”李東(dong) 說。
到白朗縣不久,李東(dong) 就拿著照片四處打聽這位兒(er) 時的夥(huo) 伴。最後,通過縣政府一位藏族老司機,打聽到了多吉占堆的下落——當年照片中羞澀的小男孩,如今已成為(wei) 拉薩市公安局城管分局奪底派出所的一名民警。
有一次,李東(dong) 去拉薩出差時,探望了多吉占堆。“我倆(lia) 相見,激動相擁,仿佛一對失散多年的兄弟。”李東(dong) 說。一樣的老照片,多吉占堆家也保存著。“有時父母會(hui) 翻出來,給我講當年的故事。”多吉占堆說。
1995年11月,白朗縣多個(ge) 牧業(ye) 鄉(xiang) 遭受雪災。進藏僅(jin) 半年的李吉乾,踩著80多厘米深的積雪,來到海拔5000多米的東(dong) 喜、者下兩(liang) 個(ge) 牧業(ye) 鄉(xiang) 現場指揮抗災救災工作。在走訪入戶過程中,他將隨身攜帶的錢財全部留給了有困難的家庭,回到縣城又帶頭捐款支援受災群眾(zhong) 重建家園,當年捐款900元。
“西藏與(yu) 內(nei) 地省市發展有差距,援藏幹部到這裏就是要努力改善當地群眾(zhong) 生活,讓他們(men) 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李吉乾說。下鄉(xiang) 調研時,他時常會(hui) 帶些生活用品分發給當地的老百姓。
“要以真心對待身邊的人。父親(qin) 這樣說,也這樣做。”在援藏工作中,李東(dong) 遵照父親(qin) 當年的做法,積極幫助當地群眾(zhong) ,與(yu) 他們(men) 交朋友、結親(qin) 戚。
2022年7月26日,李東(dong) 下班回家途中偶遇看門店的大學生紮西桑珠。此後兩(liang) 人成為(wei) 朋友,李東(dong) 還去到紮西桑珠的老家——拉薩市尼木縣“走親(qin) 戚”,並讓兒(er) 子與(yu) 其建立了聯係。2024年6月,他在巴紮鄉(xiang) 遇到了殘疾戶丹增加央,此後多次前往其家中探望,並建立了幫扶關(guan) 係。
“再有一年,我的援藏工作結束了。我會(hui) 像父親(qin) 一樣,不管到哪裏,都始終關(guan) 注白朗縣的發展,因為(wei) 這裏是我們(men) 的第二故鄉(xiang) 。”李東(dong) 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