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中國記者節:行走在高原 筆墨寫擔當

發布時間: 2024-11-08 09:22: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特別策劃

  今天,我們(men) 迎來了中國記者節。這是屬於(yu) 新聞工作者的節日,這是對初心的銘記,也是對使命的昭示。

  何為(wei) 記者?“時代的記錄者,也是社會(hui) 進步的推動者”。

  何以記者?“不在新聞現場,就在趕往新聞現場的路上”。

  在雪域高原,在我們(men) 的身邊,也有這樣一群新聞工作者,或者整日奔波在基層一線采訪,或者孜孜不倦在燈下推敲文字,或者全能轉型拍攝製作新媒體(ti) 產(chan) 品……他們(men) 用筆墨和鏡頭,記錄著西藏的發展,講述著西藏的故事。

  在這個(ge) 特別的節日,我們(men) 傾(qing) 聽幾位記者的故事,感受新聞背後的責任與(yu) 擔當。

  光明日報社援藏人才章正:

  文字走心 傳(chuan) 遞深情

  記者 張宇

  “正在編輯一篇關(guan) 於(yu) 西藏的稿子,我們(men) 駐站的同事剛從(cong) 安多采訪回來,正想請西藏日報社的老師幫忙指導……”還沒等記者說話,在北京的章正就探討起了關(guan) 於(yu) 西藏的新聞業(ye) 務。

  他是光明日報社的一名記者。當聽說宣傳(chuan) 係統“組團式”援藏報名時,章正就毫不猶豫向單位申請。進藏後,從(cong) 2020年到2021年在西藏日報社工作。

  近年來,光明日報社在改進文風上持續發力。“我們(men) 經常向西藏日報社和光明日報社駐西藏記者站的老師們(men) 約稿呢,聯係可緊密得很!”他說。

  采訪,對於(yu) 記者來說是一門基本功,誰不會(hui) 采訪?與(yu) 區外采訪不同,在西藏采訪要克服語言不通、要克服高原反應……

  有一次,西藏日報社采訪組一行前往阿裏采訪。他發現,每次在村民家中采訪時,大家都會(hui) 喝著酥油茶、聊著天,熟絡之後,記者很自然地來到群眾(zhong) 家的廚房,左看看、右看看。

  這是為(wei) 什麽(me) ?請教之後,他才恍然大悟:這是了解群眾(zhong) 生活變化最直觀的采訪方式。

  他深有感觸地說,向老師們(men) 學了很接地氣的一招——譬如,群眾(zhong) 是“多季一衣”,現在是“一季多衣”;時不時與(yu) 采訪對象開個(ge) 玩笑,雙方會(hui) 迅速熱絡起來……

  “在西藏日報社老師的幫助下,我才能有機會(hui) 了解真實的西藏、能寫(xie) 出群眾(zhong) 物質和精神的巨變!”他說,大家戰鬥在一起——遇到車拋錨了,大家一起推車;在無人區看到群眾(zhong) 遭遇車禍,主動參與(yu) 救援,大夥(huo) 兒(er) 紛紛拿出自己的睡袋蓋在傷(shang) 員身上;遇到高反,同事們(men) 跑前跑後地送藥關(guan) 心……

  作為(wei) 黨(dang) 報記者,既“站在天安門上看全國”,又“站在田埂上找感覺”。

  他給我們(men) 講了幾個(ge) 故事——

  有一回,驅車來到阿裏地區普蘭(lan) 縣岡(gang) 仁波齊山下巴嘎鄉(xiang) 崗莎村,一走進村委會(hui) ,就聽到村民學習(xi) 英語“Hello”“Are you OK?”。大家“紮”在村裏采訪了一整天,寫(xie) 出稿件《旅遊“明星村”的升級之路》,反映小村的觀念之變;

  在西藏,茶是家家戶戶每天離不開的飲品,但有的是高氟茶。恰好,自治區也在著手解決(jue) 這一問題。他利用外出機會(hui) ,到昌都市邊壩縣小賣部采訪。還到林芝市波密縣、拉薩市娘熱街道群眾(zhong) 家中了解飲茶習(xi) 慣。還得到西藏日報社駐那曲、阿裏、日喀則等記者站的幫助,寫(xie) 了《健康茶進藏記》。他說,寫(xie) 茶的故事,背後反映的是沒人比共產(chan) 黨(dang) 更關(guan) 心西藏老百姓的健康!

  在光明日報社,大家常說一句話:用小切口講大道理,用妙故事化硬題目,用好文筆活泛題材。是啊,隻有走心的文字才能寫(xie) 好新聞報道!

  “回來之後,也時常參與(yu) 編輯西藏的稿件。”他介紹,講述中國傳(chuan) 統手藝之美,在頭版“中國好手藝”欄目介紹唐卡和藏紙手藝《離鼻尖最近的藝術》《金東(dong) 藏紙》;在頭版“精心嗬護城鎮‘微細胞’”欄目推出《藏村小店》,講述李建國與(yu) “親(qin) 戚”間的溫暖故事;頭版“暖心故事”欄目刊發《守護者》,講述海拔5118米日土縣泉水湖一級公安檢查站民警接力救援的故事;在“說說我家的小康故事”欄目,講述楊桂房給鄉(xiang) 親(qin) 們(men) 修橋的故事……

  “新聞報道,是一項立心鑄魂的經國大業(ye) 。印象很深刻的是‘草原牧區行·西藏篇’的那次采訪。”他說,調研組采訪了十多天時間,回來後多次集體(ti) “小屋磨稿”,推出了《西藏:雪域響徹盛世牧歌》萬(wan) 字長文。“我們(men) 的采訪得到了西藏日報社領導和老師們(men) 的鼎力支持!”章正話語中滿是感觸。

  有一次下鄉(xiang) ,他與(yu) 光明日報社駐西藏記者站的同事發現一則新聞:快遞直達山尖尖,鄉(xiang) 村網購不稀罕。這是西藏消費方式的重要變革——西藏快遞實現鄉(xiang) 鎮全覆蓋!

  “西藏快遞發生了變化,足以說明我國快遞的變化!稿件《西藏:“拽”著消費“加速跑”》得到了光明日報社領導的高度重視,第二天就在頭版頭條刊發了稿件。之後,稿件也在西藏日報頭版全文轉載。”章正介紹道。

  “我做得還遠遠不夠,長期紮根於(yu) 雪域高原的那些高原報人,他們(men) 是我的榜樣!他們(men) 激勵著我用走心的文字講好西藏故事!”章正說。

  吉隆縣融媒體(ti) 中心記者索朗紮西:

  紮根一線 千錘百煉

  記者 旦增嘎瓦

  吉隆縣,地處日喀則市西南部,與(yu) 尼泊爾接壤,自古以來便是西藏對外友好交往和貿易通商的重要通道之一。隨著邊境貿易和旅遊業(ye) 的蓬勃發展,對外宣介我國發展變化顯得尤為(wei) 關(guan) 鍵。

  在這裏,有這樣一位記者,他用十年的青春歲月,見證並記錄吉隆縣的發展。他用腳步丈量大地,用鏡頭定格真實,用文字傳(chuan) 遞溫暖,他就是日喀則市吉隆縣融媒體(ti) 中心記者索朗紮西。

  2014年,索朗紮西懷揣著對新聞事業(ye) 的無限熱愛與(yu) 執著,來到了距離家鄉(xiang) 拉薩約800公裏的吉隆縣融媒體(ti) 中心工作。

  在索朗紮西的鏡頭下,吉隆縣的發展變化如同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徐徐展開。從(cong) 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到百姓生活的日益富足,從(cong) 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到文化活動的豐(feng) 富多彩,這些瞬間都被他精準地捕捉。他深知,這些畫麵不僅(jin) 是吉隆縣發展變化的見證,更是祖國邊疆繁榮穩定的生動縮影。

  “我記憶最深刻的一次采訪是在達曼村。”索朗紮西回憶道。從(cong)  2003年達曼人正式加入中國國籍,到如今與(yu) 全國人民一道唱響新時代幸福之歌,達曼人的故事總能讓他動情不已。在達曼村,他看到了幸福的笑臉,聽到了村民自豪地介紹家鄉(xiang) 的發展變化。那一刻,“感恩”兩(liang) 個(ge) 字在他的腦海中不斷回蕩。他深刻地感受到,作為(wei) 一名記者,肩負著記錄時代變遷、傳(chuan) 遞人民心聲的重任。

  2014年雪災、“4·25”地震……在重大事件和突發事件麵前,索朗紮西更是展現出了一名記者的擔當。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不顧個(ge) 人安危,及時、準確地報道事件的進展情況。遭遇雪災,他頂風冒雪,深入受災地區,采訪受災群眾(zhong) ,了解他們(men) 的困難和需求。他的報道不僅(jin) 讓外界更好地了解了災情,也為(wei) 當地政府決(jue) 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地震發生後,他迅速行動,奔赴災區,記錄了抗震救災的感人瞬間。他用鏡頭和文字,傳(chuan) 遞希望和力量,鼓舞災區人民戰勝困難,重建家園。

  “隻有不斷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為(wei) 新聞事業(ye) 貢獻力量。”索朗紮西深知,作為(wei) 一名記者,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正是因為(wei) 他的不懈努力,他曾多次在新聞及攝影大賽中獲獎。他曾榮獲“日喀則市優(you) 秀新聞工作者”稱號。2024年,他還在全國第十一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中獲得優(you) 秀獎。這些榮譽不僅(jin) 是對他個(ge) 人的肯定,更是對他多年來堅守基層、默默奉獻的最好回報。

  在這個(ge) 信息爆炸的時代,索朗紮西始終堅守新聞的真實性原則,不會(hui) 為(wei) 了博眼球而降低職業(ye) 操守,他始終以一顆真誠的心去挖掘有價(jia) 值的新聞故事。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線,隻有真實、客觀地反映社會(hui) 現實,才能更好地發揮新聞的作用,才能贏得讀者的信任。

  “我想,以後我會(hui) 繼續走進基層、深入群眾(zhong) ,努力錘煉‘四力’,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yang) ,采寫(xie) 出‘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作品,也隻有通過基層一線的千錘百煉,才能積累經驗、增強本領,在實踐中成長為(wei) 合格的新聞工作者。”索朗紮西堅定地說。

  拉薩市融媒體(ti) 中心記者次仁玉珍:

  因為(wei) 熱愛 所以堅守

  記者 耿銳仙

  次仁玉珍

  走進拉薩市融媒體(ti) 中心采訪部,次仁玉珍正在忙碌,聽錄音、查閱資料、翻看筆記……撰寫(xie) 一篇時政類新聞稿件。

  是一個(ge) 拉薩姑娘,從(cong) 2001年到拉薩市融媒體(ti) 中心工作以來,她始終奮戰在第一線,去聆聽、去見證、去記錄這片她從(cong) 小生活的土地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談及當初選擇記者這個(ge) 職業(ye) 時,她說,家人有收聽收看新聞節目的習(xi) 慣,那時候感覺記者這個(ge) 職業(ye) 特別神聖,就夢想著自己有一天也能舉(ju) 起話筒,到不同的地方進行采訪。於(yu) 是,上學時就選擇了廣播電視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如願當了一名記者。

  身為(wei) 一名新聞工作者、作為(wei) 一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員,次仁玉珍始終把黨(dang) 性原則放在第一位。從(cong) 新聞策劃、采點、對接到實地采訪、撰寫(xie) 稿件等,從(cong) 國家政策的出台到地方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從(cong) 認真聆聽到講好西藏故事,她努力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用心用情用力傳(chuan) 遞好黨(dang) 的聲音,反映民生民心民意。

  工作期間,次仁玉珍認真踐行“四力”,深入拉薩市各地調查研究,了解實際情況。23年來,次仁玉珍去了很多地方,采訪了許多人,親(qin) 身經曆了許許多多的大事小情,記錄了群眾(zhong) 的“柴米油鹽”,聆聽了很多普通人的不平凡故事,每一次鏡頭和筆觸的積澱,無不是對大時代的禮讚。於(yu) 她而言,這一切也是最初的夢想。

  “2005年的‘新春走基層’采訪,我們(men) 去到尼木縣唯一一個(ge) 不通公路的村裏采訪,那時到村裏隻有很窄的盤山路。回程途中,我們(men) 打算騎馬趕回去,因為(wei) 不熟練,用腳蹬了馬肚子,馬受驚把我拖了十幾米遠,同行的人把我攙扶到縣醫院檢查,發現幸好隻是一些皮外傷(shang) 。”采訪中,次仁玉珍分享了一件她采訪路上記憶深刻的事。

  她說,我們(men) 無法選擇工作環境,但可以選擇工作態度,有了新聞就得去。

  “當記者已經這麽(me) 久了,常常有人問我,是什麽(me) 樣的動力讓你堅持到現在,我的回答隻有一個(ge) ,因為(wei) 熱愛,所以堅守。”次仁玉珍說:“我眼中的好記者是永遠以初學者的姿態來麵對這個(ge) 行業(ye) ,腳下沾泥土、心中有陽光。如果以此標準評價(jia) 自己23年的新聞工作,我不敢說做到了,但我一直在朝這個(ge) 方向努力。”

  2023年,次仁玉珍參加了第十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期間,她分享了拉薩市墨竹工卡縣日多鄉(xiang) 怎村從(cong) 昔日名不見經傳(chuan) 的小村落蛻變為(wei) 遠近聞名的“美麗(li) 鄉(xiang) 村·幸福家園”示範村的喜人變化,以及村民赤列群培一家三代黨(dang) 員將紅色基因代代相傳(chuan) 的故事。

  次仁玉珍說:“像赤列群培一樣的故事,在我們(men) 的鏡頭和筆墨中也曾記錄下許許多多。每個(ge) 鮮活的故事、典型的人物以及每個(ge) 難忘的場景,都讓我記憶深刻。”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次仁玉珍表示,未來,要努力做黨(dang) 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用腳步丈量大地,用心講好拉薩故事,為(wei) 拉薩的發展鼓與(yu) 呼!

  西藏日報社那曲記者站站長趙書(shu) 彬:

  孜孜以求 筆耕不輟

  記者 劉倩茹

  在西藏新聞界,有這樣一位專(zhuan) 家型記者,他不僅(jin) 以其深厚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和敏銳的新聞嗅覺贏得了同行的尊敬,更以其對藏北曆史文化的深厚造詣,成為(wei) 廣大讀者心中的良師益友。他,就是趙書(shu) 彬。

  自2008年來到西藏日報社工作以來,他始終堅守在新聞采訪的第一線,無論是時政要聞的報道,還是社會(hui) 熱點的追蹤,他都能以獨到的視角和深刻的見解,為(wei) 讀者帶來鮮活、深度的觀察。

  趙書(shu) 彬深知,作為(wei) 一名黨(dang) 報新聞工作者,講政治是工作的第一要務。從(cong) 時政記者、評論員到編輯、那曲記者站記者,從(cong) 重要政策的出台到地方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他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及時傳(chuan) 遞黨(dang) 的聲音,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豐(feng) 富的精神食糧。

  同時,為(wei) 推動自治區黨(dang) 委重大決(jue) 策部署深入人心,順應媒體(ti) 發展趨勢,創新新聞報道方式,擴大時政新聞影響力傳(chuan) 播力,趙書(shu) 彬牽頭在新媒體(ti) 平台策劃推出了“雪域君視點”欄目,廣受好評。

  在那曲記者站工作期間,趙書(shu) 彬認真踐行“四力”,走遍了那曲11個(ge) 縣區110個(ge) 鄉(xiang) 鎮,了解縣鄉(xiang) 情況,進行深入采訪。

  今年5月,趙書(shu) 彬踏上了一次難忘的采訪之旅,目的地是海拔高達5300多米的怒江源。當車輛駛入一片被大雪覆蓋的道路時,意外發生了。車輪深深陷入了雪中,車子無法動彈。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困境,趙書(shu) 彬與(yu) 隨行人員一起迅速展開自救,利用隨車攜帶的工具,經過3個(ge) 多小時的努力,終於(yu) 脫離了困境。

  到了8月,他又一次踏上了新的征程,這次的目標是徒步攀上5400米高的冷拉山,追尋當年張國華將軍(jun) 率領解放軍(jun) 進藏的足跡。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雪山之巔,趙書(shu) 彬便踏上了徒步的征程。山路崎嶇,氣候多變,每一步都充滿了未知與(yu) 挑戰。沿途,他遇到了不少困難,但每當回想起張國華將軍(jun) 和他的隊伍當年所經曆的艱難險阻,心中便充滿了力量。經過5個(ge) 小時的艱難跋涉,終於(yu) 站在了冷拉山的山頂。眼前的景象讓他震撼不已,連綿的雪山、廣袤的草原,仿佛都在訴說著那段不朽的曆史,仿佛能感受到當年解放軍(jun) 戰士們(men) 堅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正是這份對新聞事業(ye) 的敬畏和熱愛,讓他在麵對每一項工作任務時,都能以飽滿的熱情和嚴(yan) 謹的態度,為(wei) 讀者呈現出一篇篇生動的稿件。

  在做好新聞報道的同時,趙書(shu) 彬還堅持進行調查研究和學術研究。在藏北牧區與(yu) 群眾(zhong) 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調查藏北牧民生活的巨大發展變化;利用業(ye) 餘(yu) 時間研讀西藏曆史經典著作,了解西藏地方和祖國關(guan) 係史,這為(wei) 他的新聞報道提供了更多的靈感和素材。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深入那曲市廣袤土地,深耕卷帙浩繁的各類古籍文獻,深入挖掘、整理、宣傳(chuan) 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事實,公開出版了《藏北遊曆文獻輯注》《嘉黎驛道文獻輯注》《藏北古道》《藏北牧業(ye) 社會(hui) 變遷》《新www.easyfundingllc.com政策解析》等著作。2020年他入選中宣部宣傳(chuan) 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新聞事業(ye) 是一個(ge) 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隻有不斷學習(xi) 和進步,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和讀者的需求。趙書(shu) 彬說,將繼續以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投入到新聞事業(ye) 中去,深入基層、深入群眾(zhong) ,了解他們(men) 的生活和需求,為(wei) 讀者呈現更多生動、鮮活的新聞報道;將繼續專(zhuan) 研藏北曆史文化,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貢獻自己的力量。

  “雪域高原是新聞的沃土”。趙書(shu) 彬認為(wei) ,隻要心中有夢、腳下有路,就一定能在新聞事業(ye) 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