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關(guan) 係人民福祉,關(guan) 乎民族未來。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以下簡稱《決(jue) 定》)。《決(jue) 定》對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作出重大部署,為(wei) 實現這一目標,《決(jue) 定》提出了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ti) 製、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製等三個(ge) 方麵的具體(ti) 舉(ju) 措。充分體(ti) 現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戰略謀劃,彰顯了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和國家治理體(ti) 係中的重要地位。
一、西藏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ti) 製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就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黨(dang) 中央、國務院製定了一係列的方針和政策,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加大了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提升了西藏自治區生態保護科學化法治化水平,推動西藏自治區生態保護邁向良法善治,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西藏生態環境持續保持良好,生態文明高地加快建設。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樹立長遠觀、整體(ti) 觀,立足世界大生態、全國大環境,堅持保護與(yu) 發展協同推進,努力把西藏建成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戰略地、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示範地、綠色發展試驗地、自然保護樣板地、生態富民先行地。西藏頒布實施《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對重要雪山冰川實施封禁保護,積極推動羌塘、珠穆朗瑪峰、岡(gang) 仁波齊等典型區域納入《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自治區人大常委會(hui) 近年來先後修訂《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製定《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hui) 關(guan) 於(yu) 大氣汙染物和水汙染物適用稅額的決(jue) 定》《西藏自治區大氣汙染防治條例》以及《西藏自治區冰川保護條例》等一係列法律法規,為(wei) 堅持用法治力量守護青藏高原生態提供了堅強保障。目前,西藏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全麵推進河湖林草保護責任到人。
經過不懈努力,西藏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曆史性成就,促進了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功能的穩定與(yu) 區域可持續發展,提升了人民福祉。現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ge) ,總麵積41.22萬(wan) 平方公裏。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林地、草地、濕地、水域等生態功能較強的地類增加到108.11萬(wan) 平方公裏。高原生物多樣性逐漸提升。根據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藏羚羊種群數量由1990年代的7萬(wan) 餘(yu) 隻增長到30餘(yu) 萬(wan) 隻,野犛牛種群數量由20世紀不足1萬(wan) 頭增長到2萬(wan) 餘(yu) 頭,黑頸鶴數量由20世紀不足3000隻增長到1萬(wan) 餘(yu) 隻。人居環境狀況持續改善。2022年,拉薩南北山綠化首年完成營造林14萬(wan) 畝(mu) ,在全國168個(ge) 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位列第一,林芝市、昌都市環境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達到100%。全區主要江河湖泊水質均達到或者優(you) 於(yu) Ⅲ類標準。全麵實施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西藏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處於(yu) 安全水平。此外,美麗(li) 西藏建設釋放生態紅利,西藏的生態保護機製持續發力。建立覆蓋森林、濕地、草原、水生態等領域的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西藏的生態安全屏障作用日益堅實,2021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2.31%,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47.14%,地級城市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率達到98%以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60.75萬(wan) 平方千米、嚴(yan) 守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的成果表明,青藏高原整體(ti) 上已經實現了碳中和,並每年提供超過6500萬(wan) 噸CO2的碳匯盈餘(yu) ,可為(wei) 我國整體(ti) 實現碳中和作出有力貢獻。
二、西藏不斷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
西藏地區生態係統十分脆弱,抗幹擾能力低,自我更新能力差,一旦遭到破壞,在很長時間內(nei) 難以恢複。多年來,西藏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緊密結合、協調發展,在推動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的同時,使生態環境也得到保護。據最新監測結果,西藏目前的水環境、大氣環境基本沒有受到汙染,城市大氣中總懸浮微粒年均值濃度介於(yu) 每立方米193-268之間。全區沒有發生過大的環境汙染事故,主要江河湖泊大多仍處於(yu) 原生狀態。
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與(yu) 生態建設同步進行。西藏農(nong) 業(ye) 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糧食產(chan) 出水平低,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為(wei) 此,加強農(nong) 業(ye) 基礎建設,改造中低產(chan) 田,把改善農(nong) 業(ye) 的生態水平作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開發積極追求的目標,西藏注重通過改善農(nong) 業(ye) 發展的生態環境來努力提高糧食產(chan) 量。政府幫助農(nong) 民改變千百年來傳(chuan) 統的撂荒式休耕等不利於(yu) 保持水土的耕種習(xi) 慣,實行糧草輪作等手段,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涵養(yang) 能力。國家投入巨資在西藏先後建設了一批農(nong) 業(ye) 綜合開發項目,始終注重土地開發與(yu) 改善生態相結合,做到土地麵積的擴大與(yu) 生態環境的改善同步進行。由中央政府直接投資12億(yi) 元建設的“一江兩(liang) 河”中部流域農(nong) 業(ye) 綜合開發工程等重大建設項目,都把環境保護與(yu) 生態建設作為(wei) 項目建設的重點。有關(guan) 部門對“一江兩(liang) 河”地區農(nong) 業(ye) 綜合開發10年來的生態環境跟蹤監測結果顯示,由於(yu)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有機結合,使開發區內(nei) 的土地利用類型、利用率和人工植被麵積顯著提高,土地沙化、土壤侵蝕得到有效控製,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普遍提高1-3個(ge) 等級。農(nong) 業(ye) 綜合開發,不僅(jin) 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取得了十分顯著的社會(hui) 效益和生態效益。
工業(ye) 項目與(yu) 汙染治理同步進行。西藏的工業(ye) 是和平解放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為(wei) 了盡量減少工業(ye) 發展對生態環境產(chan) 生的不利影響,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對工業(ye) 發展始終堅持發展與(yu) 保護並重的原則,在發展工業(ye) 的同時,努力做到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絕不為(wei) 了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和填補空白而盲目上馬工業(ye) 項目。為(wei) 了有效防治汙染,政府積極采取了一係列汙染防治措施,確保不因現代化工業(ye) 的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一是通過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產(chan) 品結構及技術改造進行工業(ye) 汙染治理。二是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對超標排放汙染物的企業(ye) 進行嚴(yan) 格整頓。
人居環境與(yu) 綜合治理同步進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對一切新建、改建、擴建項目,一律實行環境影響評價(jia) 後才能立項的政策,嚴(yan) 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jia) 和“三同時”製度(指項目的汙染防治設施與(yu) 主體(ti) 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chan) 使用),大中型建設項目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jia) 執行率達80%以上。西藏的羅布莎、香卡山鉻鐵礦產(chan) 資源開發項目,都把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作為(wei) 資源開采的重點工作加以落實。舉(ju) 世矚目的西藏羊卓雍湖水電站,從(cong) 項目的確定、設計到施工建設,均充分考慮了生態環境保護。該電站自運行以來,沒有因發電而造成湖水水位的下降,影響羊卓雍湖的自然生態環境。城鎮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曆來是西藏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之一。為(wei) 保證大氣環境質量,西藏在城鎮中積極推廣使用無汙染能源,逐步淘汰柴草、牛糞、燃煤、燃油等居民生活燃料,大力提高民用燃料氣化率。
特色產(chan) 業(ye) 與(yu) 生態保護同步推進。發展對生態環境影響相對較小的特色產(chan) 業(ye) ,一直是西藏加快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政策。西藏具有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發展旅遊等第三產(chan) 業(ye) ,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you) 勢。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於(yu) 1996年作出《關(guan) 於(yu) 加快發展旅遊業(ye) 的決(jue) 定》,把作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之一的旅遊業(ye) 擺在突出位置,大力發展。2001年,全區接待國內(nei) 外旅遊者68.61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5億(yi) 元人民幣,創匯4638萬(wan) 美元;旅遊業(ye) 直接從(cong) 業(ye) 人員6506人,間接從(cong) 業(ye) 人員超過3萬(wan) 人。旅遊業(ye) 在西藏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趨提高。與(yu) 此同時,對旅遊業(ye) 這類汙染小的行業(ye) ,西藏也十分重視其發展中帶來的破壞生態和環境汙染問題。對旅遊景區(點)產(chan) 生的垃圾,旅遊和環保部門采取積極措施,通過收集、分類、處理,防止汙染生態環境。就連條件極其惡劣的珠穆朗瑪峰登山大本營,都專(zhuan) 門修建了垃圾箱,收集登山者和旅遊者帶來的生活垃圾,定期由專(zhuan) 人清運和處理。
三、西藏不斷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製
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是鞏固國家安全屏障和生態屏障的內(nei) 在要求,是確保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ju) 措。具體(ti) 來說包括以下四個(ge) 方麵。一是加快推動西藏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促進西藏高質量發展。二是重視生態安全保護,提升西藏生態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防範外來物種入侵,強化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三是積極穩妥推進西藏碳達峰碳中和,提升西藏生態係統碳匯能力,以“雙碳”為(wei) 目標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四是加強西藏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國際經驗交流,讓世界看見西藏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成果。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是推進西藏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關(guan) 鍵環節,是推進西藏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部分,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有力措施,明確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理論認識和實踐選擇為(wei) 建設美麗(li) 西藏明確了工作路徑,使西藏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更加全麵,更加充分,更加平衡。
綜上所述,西藏要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特別是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全麵深化改革的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堅定不移深化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敢於(yu) 啃硬骨頭,敢於(yu) 涉險灘、闖難關(guan) ,將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的部署轉化為(wei) 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強大力量,推動西藏生態文明和生態環境保護事業(ye) 不斷前進。
本文係西藏文化傳(chuan) 承協同創新中心課題(項目號:XT-WT20241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