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特色產業顯成效 致富路上步伐穩

——西藏構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係

發布時間: 2024-12-08 12:11:00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農(nong) 牧業(ye) 加速邁向現代化,民族手工業(ye) 煥發生機,文旅產(chan) 業(ye) 欣欣向榮……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堅持以第一產(chan) 業(ye) 為(wei) 基礎,積極推動產(chan) 業(ye) 鏈向第二產(chan) 業(ye) 和第三產(chan) 業(ye) 延伸,致力於(yu) 實現三次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發展,通過不斷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進一步優(you) 化第一產(chan) 業(ye) 、壯大第二產(chan) 業(ye) 、提升第三產(chan) 業(ye) ,構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努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西藏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前三季度,全區實現生產(chan) 總值1785.74億(yi) 元,按可比價(jia) 格計算,同比增長6.2%,全體(ti)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77元,同比增長8.1%。分產(chan) 業(ye) 看,第一產(chan) 業(ye) 增加值139.13億(yi) 元,增長14.9%;第二產(chan) 業(ye) 增加值739.79億(yi) 元,增長10.9%;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906.82億(yi) 元,增長2.5%。

  加快推進農(nong) 牧業(ye) 現代化

  “青稞能變成麵包?能做成八寶粥?”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江熱鄉(xiang) 江熱村村民格桑半輩子都與(yu) 青稞打交道,但從(cong) 來沒想到青稞能成為(wei) 自家的增收“密碼”。“過去種青稞,大部分是為(wei) 了自給自足,現在種出來的青稞,能夠製成青稞餅幹、青稞酸奶、青稞麵包等產(chan) 品,產(chan) 品豐(feng) 富了,銷售渠道拓寬了,收入也越來越高了。”

  青稞是青藏高原居民的主要食物,是極具特色的高原農(nong) 作物。傳(chuan) 統的青稞製品以糌粑為(wei) 主,口感粗糙。日喀則市是西藏乃至全國重要的青稞生產(chan) 基地,素有“西藏糧倉(cang) ”“世界青稞之鄉(xiang) ”之稱,如何改變青稞產(chan) 業(ye) 狀況,走精深加工之路?

  在上海援藏團隊牽頭下,西藏稞研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多家企業(ye) 、高校、科研院所展開攻關(guan) ,最終成功研發出青稞麵粉改性技術,解決(jue) 了青稞難發酵、質構差、易老化的問題。

  今年8月,一條青稞穀物專(zhuan) 用生產(chan) 線由稞研公司在江孜縣落地,填補了青稞預拌粉專(zhuan) 用生產(chan) 線的空白。新生產(chan) 線投產(chan) 後,可年產(chan) 超過1.3萬(wan) 噸精製青稞麵粉和2.6萬(wan) 噸青稞烘焙預拌粉,全部投產(chan) 將創造超過3億(yi) 元的產(chan) 值。

  如今,江孜的青稞食品已有40多個(ge) 品類。江孜縣建成小戶種植、集中收購、標準生產(chan) 、統一銷售的產(chan) 業(ye) 鏈條,形成“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的青稞產(chan) 業(ye) 發展模式。

  平均海拔4700米的那曲市聶榮縣是一個(ge) 牧業(ye) 縣。在聶榮縣域內(nei) ,從(cong) 遠處看,牧民房子零零散散分布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每家每戶門前整齊堆砌如牆高的牛糞,造就了獨特的牧區景觀。色慶鄉(xiang) 作為(wei) 聶榮縣第一人口大鄉(xiang) ,過去是遠近聞名的貧困鄉(xiang) 。

  “傳(chuan) 統畜牧業(ye) 曾是我們(men) 唯一的收入來源。”色慶鄉(xiang) 鄉(xiang) 長阿旦說,傳(chuan) 統畜牧業(ye) 產(chan) 量低,加之人口居住分散、銷售渠道窄,牧民增收困難。2017年,色慶鄉(xiang) 舉(ju) 全鄉(xiang) 之力建成聶榮縣色慶鄉(xiang) 雜瑪多種經營合作社,探索致富新路子。

  在合作社上班的牧民江村伍司家裏隻有10頭牛。“過去,一家人生計全靠這幾頭牛。”江村伍司說,合作社成立後,他毫不猶豫地將家裏的犛牛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集約化養(yang) 殖,犛牛帶來的收入比以前高了不少。

  農(nong) 牧業(ye) 是西藏的小康之基、發展之本。近年來,西藏堅持農(nong) 牧業(ye) 優(you) 先發展、高位推進,堅持“穩糧、興(xing) 牧、強特色”,加快推進農(nong) 牧業(ye) 現代化,鏈條式鍛造農(nong) 牧業(ye) 發展優(you) 勢,提高農(nong) 牧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助力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西藏全區實現農(nong) 林牧漁業(ye) 總產(chan) 值184.42億(yi) 元,按可比價(jia) 格計算,同比增長14.8%。前三季度,豬牛羊出欄147.85萬(wan) 頭(隻),增長48.6%。肉蛋奶產(chan) 量48.78萬(wan) 噸,增長23.4%。其中豬牛羊肉產(chan) 量8.04萬(wan) 噸,增長41.8%。

  傳(chuan) 統民族手工業(ye) 煥發生機活力

  今年1月,“上海工匠”、Sandriver沙涓品牌創始人郭秀玲攜氆氌工匠和江孜羊絨產(chan) 品亮相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獲外國客商點讚。“氆氌這種傳(chuan) 統文化讓全球看到了西藏文化的魅力。”郭秀玲說。

  走進位於(yu) 江孜縣、上海援建的阿佳格桑工坊,記者見到郭秀玲和江孜工匠格桑卓瑪正忙著對工人進行技術指導。在她們(men) 旁邊,47歲的本地村民央金正坐在新型織布機前,腳下踩動踏板,手上的梭子從(cong) 經線中穿過,再用梳理板將線壓緊……央金嘴裏哼著小曲,嫻熟地操作著:“以前做過苦力活,現在在這裏織氆氌,別提多輕鬆了。”央金還去過上海學習(xi) 技藝,現在她22歲的女兒(er) 也在這裏工作。

  “江孜氆氌”是一項擁有2000年曆史的非遺技藝,一般自天然雪域取材,以綿羊脖頸下14.3—14.9微米的珍稀細軟毛為(wei) 原料,要經曆反複清洗、梳理、染色、紡線、織造等多個(ge) 步驟,才能形成一塊塊色彩斑斕、圖案豐(feng) 富的氆氌製品。去年,上海援藏工作隊引入郭秀玲領銜的沙涓品牌,通過“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發展模式,打造氆氌製作的“前店後坊”模式,已實現近30名當地藏族婦女在家門口就業(ye) 。

  郭秀玲團隊通過研發新材料、設計新樣式、改造織布機等,使升級後的氆氌織品不僅(jin) 保留了藏族傳(chuan) 統編織的原汁原味,而且使產(chan) 品質量大大提升,並開發出披肩、圍巾、靠墊等多樣化產(chan) 品,受到更多消費者喜歡。

  “作為(wei) 專(zhuan) 注技術30多年的‘上海工匠’,我看到很多手工藝在傳(chuan) 承中遇到困難。我希望能推動氆氌手工藝受市場青睞、被世界看見。”郭秀玲說,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進行技術創新,加入現代設計,推出高質量的產(chan) 品。

  如今,上海浦東(dong) 援藏江孜小組正全力打造氆氌全產(chan) 業(ye) 鏈塑造,涵蓋原材料、生產(chan) 、銷售等各個(ge) 環節。當地正在建設纖維檢測中心,未來,羊毛原料不必再寄往其他地區進行檢測。

  近年來,西藏立足資源優(you) 勢,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內(nei) 涵,以適應市場多元化需求為(wei) 導向,重點發展藏毯及藏式紡織品、藏香、唐卡、藏式家具、民族特色旅遊商品等產(chan) 業(ye) ,加快促進民族手工藝品向旅遊商品的轉化,擴大產(chan) 業(ye) 規模,並逐步加大現代技術裝備的引進和推廣應用,強化產(chan) 品創新、工藝創新和營銷模式創新等關(guan) 鍵環節,讓傳(chuan) 統民族手工業(ye) 在創新中煥發生機與(yu) 活力。

  據統計,西藏現階段民族工藝產(chan) 品花色、品種達到2000多種。截至目前,西藏民族手工業(ye) 注冊(ce) 並存續經營的經營主體(ti) 達2500餘(yu) 家,其中規上企業(ye) 6家,從(cong) 業(ye) 者3.4萬(wan) 餘(yu) 人。

  文旅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

  冬天的西藏米林市派鎮索鬆村呈現出靜謐而壯美的景象,遠處的南迦巴瓦峰巨大的三角形峰體(ti) 終年積雪,時常被雲(yun) 霧籠罩,難得一睹真容,眾(zhong) 多遊客慕名而來。索鬆村周邊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冬季的森林雖然少了夏日的綠意,但樹木挺拔壯觀。村莊腳下的雅魯藏布江清澈奔湧,與(yu) 雪山、森林共同構成了一幅壯麗(li) 的畫卷。

  白天的索鬆村很是靜謐,一到了晚上,整個(ge) 村子就變得熱鬧起來。道路兩(liang) 旁的燒烤攤、小酒館開始營業(ye) ,“青春沒有售價(jia) ,相約南迦巴瓦”等醒目標語在燈光下閃閃發光,輕鬆、優(you) 美的音樂(le) 穿透村莊,三三兩(liang) 兩(liang) 的遊客在這裏吃著燒烤,唱著歌,用他們(men) 的話說:“我們(men) 在這裏找到了詩和遠方。”

  28歲的拉姆在路邊吆喝:“正宗犛牛肉串,一串8塊錢!”吆喝聲引來遊客駐足。“現在村裏旅遊很火爆,隻要肯幹,肯定能掙錢。”拉姆說,這裏的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活兒(er) 幹,有些村民在村裏的酒店打工,有些當了賓館老板,幾乎每個(ge) 村民都因為(wei) 旅遊忙碌起來了。

  43歲的久美多吉在村裏開了一家賓館:“以前都是土路,沒有橋,車子根本進不來,進村隻能過河,很危險。用水和用電也不方便,就算滿村桃花開了,但能進得來的遊客卻很少,種植養(yang) 殖業(ye) 是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日子過得很緊巴。”久美多吉說,2014年修建了雅魯藏布江大橋以後,遊客到索鬆村就變得很方便,他家的旅館從(cong) 幾個(ge) 床位擴大到現在的33間客房,水、電、網樣樣俱全,生意紅火,今年賓館收入就有80多萬(wan) 元。

  久美多吉的賓館是2017年開業(ye) 的,“這個(ge) 賓館當時投入了300多萬(wan) 元,一半錢是銀行貸款,目前貸款基本還完了。”他說,隨著旅遊業(ye) 的發展,自己的信心越來越足了。

  索鬆村位於(yu) 雅魯藏布江畔的一處半山腰,麵對南迦巴瓦峰,有成片的桃林,它是欣賞南迦巴瓦峰最佳位置之一,因此旅遊業(ye) 是索鬆村農(nong) 牧民重要的經濟來源,全村共有30家家庭旅館,人均收入達3.4萬(wan) 元。

  “十四五”以來,西藏累計落實資金201.6億(yi) 元用於(yu) 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國家公園保護設施、曆史城鎮保護提升、交通服務等領域項目建設,有力推進了西藏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更好更快發展。數據顯示,今年1—9月,西藏接待國內(nei) 外遊客5700多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15%,西藏文化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約89億(yi) 元,實現旅遊總花費670.55億(yi) 元,同比增長13%。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