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在基地就業(ye) 的當地員工仁青卓瑪在用傳(chuan) 統工藝製作酥油。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每隔一天,西藏自治區那曲市色尼區羅瑪鎮二組村民次仁頓珠就會(hui) 用小貨車將自家新鮮的犛牛奶送到10多公裏外的嘎爾德生態畜牧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的收奶站。這些犛牛奶經過消毒和加工,很快變身為(wei) 盒裝鮮奶、酥油、拉拉、酸奶、奶渣等不同形態,出現在那曲市區、拉薩乃至成都的市場上。西藏嘎爾德生態畜牧產(chan)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yu) 2017年,該企業(ye) 以犛牛奶製品深加工為(wei) 突破口,實行“龍頭企業(ye) +基地+合作組織+牧戶”的經營模式,帶動當地牧民實現增收和就業(ye) 。目前在那曲,有5000餘(yu) 戶牧民在嘎爾德的產(chan) 業(ye) 鏈條上受益。
11月28日,駕駛員用罐車將巴氏殺菌後的新鮮犛牛奶運往拉薩市場。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11月28日,基地工作人員在操作機器對鮮奶進行巴氏殺菌。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11月28日,在基地就業(ye) 的當地員工索朗卓瑪在用傳(chuan) 統工藝製作奶渣。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11月28日,在基地就業(ye) 的牧民白瑪卓嘎展示剛剛做好的奶製品。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11月28日,牧民次仁頓珠在收奶站搬運奶桶。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11月28日,質量檢測人員桑吉在實驗室檢測產(chan) 品質量。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