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行走川藏線丨那條路,那紅旗——西藏“東大門”的養路故事

發布時間: 2024-12-11 09:06:00 來源: 新華網

  冬日陽光下,公路從(cong) 藏東(dong) 昌都的群山間蜿蜒而出,繼續向天邊延伸。這裏是317國道、70年前建成通車的川藏公路北線。

  1954年建成的川藏、青藏公路,“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結束了西藏沒有現代公路的曆史。其中,川藏公路北線跨過奔湧的金沙江,通向西藏“東(dong) 大門”昌都市江達縣崗托鎮崗托村——西藏的第一麵五星紅旗1950年在這裏升起。


10月21日拍攝的“西藏解放第一村”昌都市江達縣崗托村藏式樓房(無人機照片)。旦增努布 攝

  這條“天路”上,仍然靜靜佇(zhu) 立著舊時的道班房,國旗在屋頂飄揚。

  37歲的斯朗曲培是昌都公路事業(ye) 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江達養(yang) 護段一工區負責人,也是崗托鎮第三代養(yang) 路人。從(cong) 前,他的父親(qin) 和工友從(cong) 這所道班房出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日複一日維護著這段路,清理塌方、修複路麵,確保行車安全。

  斯朗曲培兒(er) 時最愛看國道上過往的汽車。“那時候車少,每見到一輛車,我都很興(xing) 奮。”斯朗曲培回憶,國道過去是土路,夏季降雨頻繁,路麵塌陷坑窪,車輛通行艱難,一旦發生滑坡、泥石流衝(chong) 毀國道,則徹底無法通行。

  “我們(men) 24小時待命。有時淩晨遇到突發情況,要連夜搶修,確保天亮前恢複通車。”斯朗曲培說,父輩除了鋤頭、十字鎬等簡單工具,隻有赤手空拳;土路上冬天結冰,沒有融雪劑,隻好層層掩土,防止車輛打滑。

  2009年,長約21公裏的江達養(yang) 護段一工區整合了包含317國道西藏境內(nei) 首個(ge) 道班在內(nei) 的兩(liang) 個(ge) 道班;同年,國道由土路變成了堅實平坦的瀝青路。

  “路對我們(men) 太重要了。路好了,靠跑運輸,一年有五六萬(wan) 元收入。”崗托村村民達曲說。崗托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阿旺江村介紹,全村92戶人家,擁有170多輛大卡車。這座昔日西藏解放第一村,家家戶戶遍插國旗。


斯朗曲培正在駕駛裝載機(12月7日攝)。蔣夢辰 攝

  隨路而至的車輛川流不息。“這幾年來往遊客多了,綠牌新能源車也多了,很漂亮。”工區工人曲美玉珍說,“我們(men) 保障的是崗托鎮居民和遊客的幸福路,感覺很自豪。”

  如今,數百平方米的現代化工區取代了逼仄矮小的瓦房。工區院裏停放著裝載機、挖掘機,生活樓、活動室舒適寬敞。

  斯朗曲培10歲的女兒(er) 次仁旺姆在崗托鎮第一小學讀書(shu) ,放學後常到工區找父親(qin) 玩耍。“老師講過,這條路穿過了西藏很多很多的山……爸爸說,他的工作就是讓路保持‘健康’,讓大家可以安全通過。”

  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數據顯示,1953年至2023年,國家累計投資3250.96億(yi) 元用於(yu) 西藏公路交通建設;截至2024年7月底,西藏公路通車總裏程達12.33萬(wan) 公裏,666個(ge) 鄉(xiang) 鎮、4596個(ge) 行政村通了硬化路。


10月20日,在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境內(nei) 拍攝的山路(無人機照片)。旦增努布 攝

  機械操作取代手工修路,工區取代道班,但樓頂的五星紅旗依然鮮豔。它見證的故事,和國道一樣悠長。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