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們(men) 擴大了靈芝的收購範圍,到目前為(wei) 止共收購周邊7個(ge) 村村民們(men) 種的9萬(wan) 多斤鮮靈芝。”近日,在雅魯藏布江畔,西藏自治區米林市米林鎮紅太陽科技示範家庭農(nong) 場負責人尼瑪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介紹,在當地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的惠農(nong) 貸款等政策幫助下,農(nong) 場已發展成為(wei) 當地農(nong) 牧民增收的重要方式。
圖為(wei) 12月10日,尼瑪在農(nong) 場大棚內(nei) 檢查靈芝風幹情況。記者 江飛波 攝
米林藏語意為(wei) “藥洲”,是川藏公路沿線生態資源豐(feng) 富、民俗獨特地區。米林也是藏醫藥學鼻祖宇妥·寧瑪雲(yun) 丹貢布講學授徒之地,被譽為(wei) 藏醫藥文化的發源地。
在幾個(ge) 大棚的貨架上,正在進行自然風幹的靈芝擺得密密麻麻。“這些靈芝是從(cong) 哪個(ge) 村收來的,哪些是林下仿野生種植,哪些是大棚種植都會(hui) 進行標示、分類。”尼瑪介紹,米林氣候適宜、物產(chan) 豐(feng) 富,2009年時,自己是先實驗種植天麻,後來覺得靈芝具有藥食同源的特點,於(yu) 是開始嚐試靈芝種植。
尼瑪農(nong) 場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2014年、2015年的時候,我們(men) 種的靈芝很多光長一個(ge) 骨朵,開不了傘(san) ,那時經營壓力非常大,兩(liang) 年虧(kui) 損了兩(liang) 百多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他說,當時自己和技術人員都找不到原因,農(nong) 場何去何從(cong) 也使自己陷入困境。
“當時我們(men) 技術人員的妻子因為(wei) 耳濡目染,對靈芝培育也非常熟悉,她說可能是一級菌種出了問題。”尼瑪回憶,農(nong) 場根據這個(ge) 意見改進調整,當年靈芝生長恢複正常,均可以正常開傘(san) ,技術問題得以解決(jue) 。
他說,當時農(nong) 場經營壓力也非常大,中國農(nong) 業(ye) 銀行米林市支行及時提供貸款,使得農(nong) 場資金得以周轉,渡過難關(guan) 。
此後,尼瑪農(nong) 場發展進入“快車道”,他也積極在周邊推廣靈芝種植經驗,輻射帶動附近農(nong) 牧民增加現金收入。2021年2月,尼瑪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ge) 人。時至今日,紅太陽科技示範家庭農(nong) 場擁有大棚270畝(mu) (480棟),林間仿野生種植麵積560多畝(mu) 。農(nong) 場聘請有32位長期職工、30多位臨(lin) 時職工。
資料圖為(wei) 尼瑪家庭農(nong) 場帶動周邊農(nong) 牧民在林間仿野生種植的靈芝進入采摘期。受訪者 供圖
農(nong) 場職工中,42歲的邊索來自日喀則市白朗縣。他介紹,自己是農(nong) 場的老員工,主要負責菌種生產(chan) 。“我的工作分淡旺季,一年中有4個(ge) 月是忙碌的旺季,8個(ge) 月是淡季。”邊索說,旺季自己每個(ge) 月的工資是1.5萬(wan) 元,淡季是7000多元,去年他將兒(er) 子也帶到農(nong) 場,一邊打工一邊學靈芝種植技術。
邊索介紹,自己在白朗縣老家有5畝(mu) 青稞地,農(nong) 忙時節還要回去收割青稞等。對於(yu) 現在這份工作,他直言“呀咕嘟”(藏語好的意思)。
尼瑪介紹,米林的靈芝很受市場歡迎,他們(men) 也計劃和西藏一些知名的藏藥廠、藏醫院洽談合作,進一步擴大種植麵積和規模。
“10年前在我們(men) 農(nong) 場最困難的時候,上級政府部門和農(nong) 行米林市支行都及時給予政策指導、資金扶持,幫助我們(men) 挺過來了。”尼瑪說,農(nong) 場如果要進一步發展,離不開上級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以及銀行的資金支持。
圖為(wei) 12月11日,中國農(nong) 業(ye) 銀行米林市支行營業(ye) 室主任尼瑪丁增(右)在大棚內(nei) 了解農(nong) 場生產(chan) 經營等情況。記者 江飛波 攝
中國農(nong) 業(ye) 銀行米林市支行營業(ye) 室主任尼瑪丁增介紹,2009年,尼瑪創業(ye) 初期沒有資金,當時的農(nong) 行營業(ye) 所獲悉後,第一時間向他發放了15萬(wan) 元信用貸款。
他說,一直以來,中國農(nong) 業(ye) 銀行米林市支行非常關(guan) 心、重視農(nong) 場的發展,分行、支行領導多次到農(nong) 場實地調研,了解發展情況、資金需求等,2009年以來累計發放貸款1500餘(yu) 萬(wan) 元,支持農(nong) 場發展經營。尼瑪丁增說,下一步,他們(men) 將繼續跟進了解農(nong) 場生產(chan) 、經營情況,貸款資金使用情況等,做好助力農(nong) 場發展工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