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天下第一道班”,駐守“雲端”七十載

發布時間: 2024-12-24 09:16:0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從(cong) 西藏那曲市安多縣城出發,沿著109國道北上80多公裏,就來到青藏公路最高點——唐古拉山口。這裏海拔5231米,年平均氣溫零下10攝氏度左右,一年中8級大風天氣達120多天。“天下第一道班”國道109養(yang) 護工人常年在此堅守。

  109養(yang) 護保通點成立70年來,負責管養(yang) 青藏公路海拔最高、自然條件最艱苦的59公裏路段,一代代道班職工接力駐守“雲(yun) 端”,頂風冒雪、忍受高原反應,保障著公路的四季暢通。

  “甘當路石”,接續奮戰在唐古拉

  1954年12月,青藏公路通車,109道班隨即成立,他們(men)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養(yang) 護道班。

  1990年12月,國家有關(guan) 部門將其命名為(wei) “天下第一道班”。幾十年來因機構調整等原因,名稱多次變更。2023年更名為(wei) 青藏公路事業(ye) 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安多養(yang) 護段109養(yang) 護保通點。

  由於(yu) 這一路段穿越多年凍土地帶,每年都會(hui) 發生泥石流、雪毀,路麵沉陷、網裂、縱裂等自然災害和公路病害,特別是唐古拉山路段每年春、冬季突發狀況多,存在交通堵塞的風險。風雪就是集結令,道班職工們(men) 經常頂著七八級的大風,起早貪黑地上路清除冰雪、疏通涵洞……

  養(yang) 護工次仁多吉記得,2018年的一場大雪導致山口出現堵車,養(yang) 路工人們(men) 鏟了7天7夜的雪才疏通道路,手腳凍得沒有一點知覺。

  今年70歲的本瓊是安多縣帕那鎮腰恰村人,16歲時到109養(yang) 護保通點,成為(wei) 正式的養(yang) 路工人。如今滿頭白發,是她堅守在“天下第一道班”的印證。

  “我是第一批正式招聘的養(yang) 護工人,剛到養(yang) 護段時隻能走路養(yang) 護,勞動量挺大。”本瓊說,那時候不覺得苦,大家都是年輕人很有幹勁。

  本瓊和同為(wei) 護路職工的丈夫有4個(ge) 孩子,都在109養(yang) 護保通點出生成長。她的二女兒(er) 次仁德吉在養(yang) 路段做廚師,2012年成為(wei) 護路職工。本瓊的外甥女尼吉高中畢業(ye) ,通過招聘考試也成為(wei) 了養(yang) 路段職工。

  地嘎和妻子也都是養(yang) 護工,5歲的兒(er) 子就跟在他們(men) 身邊。他家所住的職工宿舍,有兩(liang) 間房,外加一層陽光棚。屋裏有鐵灶、床等生活用品,陽光棚的角落裏散落著兒(er) 子的玩具。

  “在這兒(er) 工作累嗎?”記者問。他笑著說:“累,但能幫助過往的人,心裏非常快樂(le) 。”

  播種愛心,苦寒之中傳(chuan) 遞溫暖

  保通點的救助站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進入房間,內(nei) 有床鋪、氧氣瓶、抗高反藥等物品,四麵牆上掛滿錦旗。一封毛筆書(shu) 寫(xie) 的感謝信格外顯眼,信中表達了對地嘎、東(dong) 力、次仁多吉三名養(yang) 護工人的感謝。信中寫(xie) 著:“在那漫長的10個(ge) 小時裏,你們(men) 不顧危險和疲憊,想盡辦法讓我脫險。”

  “事情發生在今年7月。當時,我們(men) 正在路上巡檢,一名來自鄭州的摩托車騎手翻車倒在路邊的溝裏,我們(men) 費了很大勁才救上來。”不善言辭的地嘎說起救援過程隻是寥寥數語。

  由於(yu) 過往車輛和司乘人員突發困難和險情的風險較高,109養(yang) 護保通點的道班工人在1990年就自行組建了“茶水店”服務過往司乘人員,1996年建成救助站。2017年還建設了唐古拉公路服務區,供應開水、氧氣、方便麵和抗高原反應的葡萄糖、藥品等。

  109養(yang) 護保通點職工們(men) 像愛護親(qin) 人一樣幫助遇險受困的過往司乘人員。在“天下第一道班”救助站裏,珍藏著3000多封感謝信,牆壁上掛滿了200多麵錦旗,這裏成為(wei) 唐古拉山上一道永不熄滅的希望之光。他們(men) 被交通運輸部評為(wei) “2021—2022年度全國交通運輸行業(ye) 文明示範窗口”,2024年被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評為(wei) “第九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

  硬件改善,養(yang) 護公路更有幹勁

  “天下第一道班”護路工人的生活與(yu) 工作之苦非常人能克服。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黨(dang) 和政府帶領社會(hui) 各界正持續為(wei) 他們(men) 改善工作生活條件。

  陽光開朗的尼吉言談舉(ju) 止間透露著工作和生活的激情,“接過父輩的接力棒,現在我從(cong) 事了這份工作,覺得很自豪。”她告訴記者,如今青藏公路各養(yang) 護段基礎設施越來越好,還添置了多個(ge) 大型機械設備。

  2017年,保通點通了光伏電,可滿足基本生活之需。同年7月,保通點實現移動網絡信號全覆蓋,但仍受缺電困擾。

  2021年11月20日,35千伏安崗線合閘供電,“天下第一道班”正式接入可靠穩定的國家大電網。

  安多養(yang) 護段副段長尼瑪次仁說,政府在保障養(yang) 路職工生活基本需求的同時,還盡最大努力提升生活質量。2021年1月,每家每戶安裝了電視機。2022年11月,給職工安裝暖氣片,確保職工溫暖過冬。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慰問職工並發放了27台製氧機。近年來,還有多家企事業(ye) 單位和社會(hui) 組織通過公益慰問,為(wei) 職工贈送廚具、棉被等物品。

  “當年建設青藏公路時,在漢族師傅們(men) 的熱心幫助下,我從(cong) 牧區放羊娃成為(wei) 青藏公路建設者,後來得益於(yu) 黨(dang) 和政府的好政策,我有幸成為(wei) 公路養(yang) 護者,既光榮又自豪。”109養(yang) 護保通點老工區長、原安多公路段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全國勞動模範巴恰,滿懷深情地說。

  70年來,在雄鷹難以飛過的唐古拉山口,109養(yang) 護保通點的職工用實際行動踐行和傳(chuan) 承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用生命守護著青藏公路的暢通。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