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架起“彩虹”“金橋”,雪域高原,譜寫(xie) 發展新篇。1954年12月25日,總長達4360公裏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時通車拉薩,實現了西藏公路從(cong) 無到有的曆史轉變。在川藏、青藏公路建設和養(yang) 護曆程中締造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更成為(wei) 凝聚各族人民群眾(zhong) 團結奮鬥,推動西藏經濟社會(hui) 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新形勢下,要繼續弘揚‘兩(liang) 路’精神,養(yang) 好兩(liang) 路,保障暢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終成為(wei) 民族團結之路、西藏文明進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新時代以來,“兩(liang) 路”經曆多次提質改造,通行效率和安全保障得到極大提升;西藏加速構建現代綜合立體(ti) 交通運輸網,各項事業(ye) 取得全方位進步、曆史性成就,“兩(liang) 路”沿線地區發展迸發新活力。
在“兩(liang) 路”建成通車70周年之際,本版推出特別策劃,講述一代代奮鬥者接續前進的生動故事,展現繼續傳(chuan) 承弘揚“兩(liang) 路”精神、推動西藏高質量發展的壯麗(li) 詩篇。
——編 者
川藏運輸線老兵楊林——
“到父親(qin) 戰鬥過的地方去”
記者 宋豪新
四川成都邛崍,一戶人家珍藏著一張照片翻製的瓷板畫。畫中的人一身戎裝、風華正茂,右上角有行字:“於(yu) 1967年8月29日西藏通麥光榮犧牲”。這行字,講述著半個(ge) 世紀前發生在川藏公路上的英雄故事。
畫麵主人公楊星春,是上世紀60年代奔忙在川藏運輸線上的一名汽車兵。在高聳入雲(yun) 的陡崖邊穿行、在冰天雪地的山脊上顛簸,對他和戰友們(men) 來說是家常便飯。
1967年8月,身為(wei) 連長的楊星春帶領車隊執行任務。到達西藏通麥時,公路因塌方完全阻塞。楊星春和戰友迎著滾滾飛石,分別從(cong) 東(dong) 西兩(liang) 端向險區中心前進時,突然發生特大山體(ti) 塌方,楊星春等10名官兵不幸犧牲。中央軍(jun) 委授予他們(men) “川藏運輸線上十英雄”稱號。
“父親(qin) 犧牲時,我差4天滿4歲,妹妹隻有1歲多。”珍藏瓷板畫的人,正是楊星春的兒(er) 子楊林。他說,父親(qin) 犧牲時自己年齡太小,隻能靠為(wei) 數不多的照片想象父親(qin) 的模樣。父親(qin) 的英勇事跡在楊林兄妹心中播下了忠誠擔當的種子。1982年,楊林和妹妹參軍(jun) 入伍。楊林來到父親(qin) 生前所在部隊,也成為(wei) 川藏運輸線上的一名汽車兵。“到父親(qin) 戰鬥過的地方去”,是他的樸素想法。
1984年3月,父親(qin) 犧牲17年後,楊林首次執行川藏線運輸任務。走過海通溝、覺巴山、怒江72拐,泥巴路隻比車身寬一點,一邊是高聳的峭壁,一邊是深深的懸崖。當車隊行至通麥大橋橋頭,楊林看到,“川藏運輸線上十英雄”紀念碑巍然屹立。輕輕誦讀碑上鐫刻的英雄事跡,他淚如雨下。
退伍後,楊林精心搜集保存與(yu) 父親(qin) 有關(guan) 的遺存,把川藏公路上的故事講給子侄們(men) 聽。
2019年,楊林再次踏上了看望父親(qin) 的路,與(yu) 他同行的還有其他幾位烈士的親(qin) 人。“現在路況好太多了,雙車道、柏油路,‘天險’變通途了!”時隔30多年,望著平整的路麵、飛馳的車流,楊林感慨萬(wan) 千,“很想把川藏線這些年的變化講給父親(qin) 聽。”
距紀念碑不遠處,宏偉(wei) 的通麥特大橋橫跨在易貢藏布江上。川藏公路通麥段整治改建工程2016年完工後,“五隧兩(liang) 橋”穿山跨河,“天險”成為(wei) 曆史。
凍土公路工程專(zhuan) 家汪雙傑——
“為(wei) 高原路通車暢攻難關(guan) ”
記者 韓 鑫
一見麵便知道,眼前是一個(ge) 生命裏鐫刻風霜的硬角色,黝黑的麵孔皺紋深刻,粗壯的手臂堅實有力。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技術總監、首席專(zhuan) 家汪雙傑,近40年職業(ye) 生涯投身凍土科研,帶領團隊突破了凍土地區不能修築瀝青路麵的難題,將青藏公路變成世界首條多年凍土區全天候通車二級公路。
“由於(yu) 長期缺乏凍土保護技術措施,青藏公路40多年裏病害頻發。當時多次整治改建,凍土路基融沉問題仍無法根治。”汪雙傑說,截至上世紀90年代,凍土公路病害率已達30%,若不有效處理,公路使用性能會(hui) 逐步下降。
從(cong) 保“通”到助“暢”,一場三代科研人的凍土攻堅戰打響。
1973年,青藏公路科研組成立,以武憼民為(wei) 代表的第一代凍土科研團隊在“鬼門關(guan) ”五道梁開啟冰上築路的征程。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嚴(yan) 重缺氧,技術員經常背著幾十斤重的儀(yi) 器跋山涉水。
從(cong) 前輩手中接過“接力棒”,汪雙傑帶領團隊向著難題繼續衝(chong) 鋒。“高原上‘一天有四季,十裏不同天’,強烈的紫外線曬脫皮是小事,遇上雨雪冰雹,根本無處藏身。”汪雙傑說,多年來進出高原上百次,跑遍了條條國道,最終摸索出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yang) 護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得益於(yu) 青藏公路的經驗積澱,在凍土區修建高速公路的目標按下“快進鍵”。
2017年8月,經過多年建設,世界首條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共玉高速建成通車,西寧至玉樹的通行時間縮短至8小時。
共玉高速項目建成通車那一刻,汪雙傑心中有了新計劃——京藏高速還未建成的最後一段青藏高速,成了他心心念念的頭等大事。這段待建的高速北起格爾木,要跨越昆侖(lun) 山、唐古拉山,穿越700多公裏的連續多年凍土區,到達拉薩。
“現在我們(men) 的裝備、材料、理念都有了很大提升,新一代科研人正在成長,我要同他們(men) 一起努力,繼續為(wei) 高原路通車暢攻難關(guan) 。”汪雙傑說。
青藏公路養(yang) 路工人地嘎——
“守護天路,是我們(men) 的使命”
記者 徐馭堯 瓊達卓嘎
唐古拉山寒風呼嘯,蜿蜒的公路回環曲折,一輛輛大貨車轟隆隆駛過,翻越這片平均海拔超5000米的山巒。這裏高寒缺氧、氣候惡劣,年平均氣溫零下8攝氏度,空氣含氧量僅(jin) 為(wei) 海平麵的40%,一年有120天以上刮著8級大風。
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59公裏長的路段,就是青藏公路事業(ye) 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安多養(yang) 護段109養(yang) 護保通點工區長地嘎工作的地方。作為(wei)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養(yang) 護道班,109養(yang) 護保通點在青藏公路通車時建立,當時叫“109道班”。也因其艱險,被譽為(wei) “天下第一道班”。
“每年我們(men) 救助超過300人次,保障6萬(wan) 餘(yu) 輛車安全通行。守護天路,是我們(men) 的使命,更是我們(men) 的榮耀。”地嘎說。
地嘎的父親(qin) 也是一名養(yang) 路工。當從(cong) 父親(qin) 手中接過養(yang) 路用的十字鎬時,地嘎知道,這不僅(jin) 是一份工作,更是守護“兩(liang) 路”的責任,是“兩(liang) 路”精神的傳(chuan) 承。
唐古拉山路段道路曲折,車輛行駛本就不易。如遇降雪和降溫,地麵濕滑加上高海拔帶來的動力不足,車輛易打滑,導致道路擁堵。及時除雪保通,是109養(yang) 護保通點的重要工作。
去年5月,唐古拉山迎來連續降雪。地嘎帶領工人們(men) 分頭行動,前往最容易積雪、結冰的區域開展作業(ye) 。除雪除冰、疏通涵洞……大家在山路上奮力工作,餓了就吃點糌粑,困了就在車上打個(ge) 盹,一刻不敢懈怠。大雪持續了七天六夜。當天空終於(yu) 放晴,車輛恢複通行,大家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唐古拉山路段的道路養(yang) 護季節性強,每年5至10月是養(yang) 護的黃金時間。每到這個(ge) 時候,地嘎和工友們(men) 淩晨四五點就出發,一絲(si) 不苟地進行日常巡查,及時修補破損的路麵。
春天,地下凍土消融,需要處理路麵裂縫;夏天,降水增多,塌方和泥石流多發,需要及時清理;冬天,積雪結冰影響行車安全,需要隨時準備出發,除雪保通。
70年來,109養(yang) 護保通點一代代職工接力駐守,為(wei) 青藏公路保通保暢作出貢獻。
長途貨運司機薛科——
“路況好,快遞更多更快”
記者 韓鑫
晚上10點半,京東(dong) 拉薩公共物流配送中心燈火通明,上百台智能搬運機器人與(yu) 自動分揀設備協同配合,超7萬(wan) 種貨物被精準分揀至指定區域。
不遠處,一輛輛快遞貨車整齊排列。貨運司機薛科迅速裝貨,3000多件包裹將大貨車塞得滿滿當當。
一切就緒,薛科跟搭檔發車啟程,星夜趕往400多公裏外的西藏林芝市。
淩晨4點半,抵達林芝中轉中心時,天還未亮。倉(cang) 庫工作人員卸貨、分揀,快遞員取貨、配送……物流接力,晝夜不休。
休息幾個(ge) 小時後,薛科又驅車趕往位於(yu) 林芝經開區的農(nong) 產(chan) 品前置智能倉(cang) 。在這裏,鬆茸、靈芝、核桃……當地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已打包完畢,將隨著薛科的車運往拉薩配送中心。
“10年前,貨物經川藏公路從(cong) 拉薩運往成都需要將近一周,如今隻需3天。”跑長途貨運多年,薛科明顯感覺到,進出西藏物流時效不斷提升,快遞單量也越來越大,“現在幾乎每個(ge) 月都要跑上萬(wan) 公裏。”
2023年,西藏全區快遞業(ye) 務量同比增長近80%。物流網絡日益完善,有賴於(yu) 暢通的公路建設。目前,西藏公路通車總裏程12.33萬(wan) 公裏,初步構建起“四縱三橫八通道”的公路網主骨架。
“這些年,川藏、青藏公路變寬了,路況好,快遞更多更快。”常年奔走在青藏高原上,薛科對路的變化感觸很深。
近年來,我國多次對“兩(liang) 路”進行大規模修整改建,川藏公路曆經10餘(yu) 次改造,“通麥天險”等路段得到根治。如今,“兩(liang) 路”由原來的砂石路麵逐步改造為(wei) 瀝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麵,通行效率和安全保障得到極大提升。
回拉薩休整一天,薛科又要出發。“貨物在拉薩集運完畢,要盡快運到成都、發往各地。”薛科說,這次滿載貨品近1萬(wan) 單,坡陡彎多,超長半掛車不好通行,必須先走青藏線,再轉川藏線。
腳下是熟悉的路線,心中是必達的使命。備好必要物資,薛科與(yu) 搭檔再次啟程,向北翻越唐古拉山,再拐入川藏線,翻鷓鴣山,一路奔馳2400多公裏,抵達成都。
義(yi) 務講解員李橋梁——
“讓‘兩(liang) 路’故事久久傳(chuan) 唱”
記者 鮮敢
“70年前,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曆史。”走進位於(yu) 西藏拉薩市的西藏自治區“兩(liang) 路”精神紀念館大廳,義(yi) 務講解員李橋梁指著牆上的公路路線踏勘圖,將“兩(liang) 路”建設和養(yang) 護中的動人故事,向參觀者娓娓道來。
2018年7月26日,“兩(liang) 路”精神紀念館正式揭牌開館。500多平方米的展館中,製圖計算尺、野外勘探測量儀(yi) 、行軍(jun) 水壺等“兩(liang) 路”建設時期的文物實物,以及各時期西藏公路建設照片和資料,生動展示著西藏交通事業(ye) 的發展曆程。
今年45歲的李橋梁2003年來到西藏,參與(yu) 公路養(yang) 護相關(guan) 工作。日常工作中,他時常聽到身邊人談起那段壯闊歲月。
張福林烈士為(wei) 了修通雀兒(er) 山段,潛心鑽研爆破技能,將工程進度提高3倍多;慕生忠將軍(jun) 在施工的鐵鍬把上刻下“慕生忠之墓”,毅然向世界屋脊進發……“接觸到的曆史資料越多,越體(ti) 會(hui) 到‘兩(liang) 路’精神是如此鮮活、感人。”李橋梁將更多時間、精力投入史料資料的收集整理中,經常利用節假日去紀念館進行誌願講解。
“要講好‘兩(liang) 路’故事,不僅(jin) 要深入了解這一段曆史,更要找準講解的切入點。”李橋梁說,一些“兩(liang) 路”建設者的家屬也會(hui) 主動聯係他,捐贈收藏的日記本、信函等珍貴資料,逐步豐(feng) 富了紀念館的館藏。
有不少參觀者讓李橋梁印象深刻。紀念館剛開館時,曾有一位老人站在墨脫公路的老照片前,久久凝視、不願離去。
李橋梁上前詢問,得知這位老人曾經是米林縣(現米林市)公路係統的一名幹部。墨脫公路通車前,他曾多次徒步往來墨脫背運物資。“以前有多難?走得解放鞋磨破了橡膠底,腳上的老繭子都磨爛了。”老人感慨。
如今,雪域高原行路不再難——隨著西藏現代綜合立體(ti) 交通運輸網加快構建,具備條件的鄉(xiang) 鎮、行政村公路通達率均為(wei) 100%;7個(ge) 市(地)中的5個(ge) 已經通了高等級公路……在李橋梁的講解中,西藏交通新變化、發展新成就的故事越來越多。
“希望通過我的講述,讓‘兩(liang) 路’故事久久傳(chuan) 唱,讓‘兩(liang) 路’精神永遠閃耀。”李橋梁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