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曾是“隻有藏地雄鷹才能飛過的地方”。
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兩(liang) 條公路同時通車拉薩。70年來,兩(liang) 條“天路”不僅(jin) 創造了世界交通史上“天塹變通途”的建設奇跡,更推動西藏實現了社會(hui) 製度的曆史性跨越、經濟社會(hui) 的快速發展,見證了雪域高原“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
這是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當雄縣拍攝的青藏公路(右)、京藏高速(中)和青藏鐵路並行的景象(無人機照片,2024年12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2014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強調,新形勢下,要繼續弘揚“兩(liang) 路”精神,養(yang) 好兩(liang) 路,保障暢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終成為(wei) 民族團結之路、西藏文明進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牢記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西藏各族群眾(zhong) 正在黨(dang) 的領導下,以中國式現代化為(wei) 藍圖,以山河為(wei) 畫卷,在雪域高原接力續寫(xie) “千年跨越”奇跡的新篇章。
民族團結之路——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日光城,拉薩河畔,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巍然矗立。
石碑刻記:“建國之初,為(wei) 實現祖國統一大業(ye) ,增進民族團結,建設西南邊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築川藏、青藏公路。”
這是2024年11月16日拍攝的川藏公路上的“怒江72拐”。新華社記者 格桑朗傑 攝
舊西藏,沒有一條正規的公路,運輸全靠人背畜馱。
曾參加修築川藏公路的十八軍(jun) 老戰士高平回憶,在和平解放西藏時他曾徒步進藏,僅(jin) 從(cong) 四川甘孜州到拉薩就走了37天。
讓世界屋脊不再遙遠。1950年開始,來自漢族、藏族、回族等多個(ge) 民族的10萬(wan) 多築路軍(jun) 民,攀冰臥雪,錘敲斧鑿,舍生忘死,曆經4年多建成總長4360公裏的川藏、青藏公路。“兩(liang) 路”的建設史、發展史,就是各民族團結奮鬥的曆史。
這是2024年12月4日拍攝的青海省格爾木市將軍(jun) 樓公園內(nei) 的“築路忠魂”雕塑。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今年79歲的藏族人昂青,曾是西藏那曲農(nong) 奴主家的放羊娃,1955年開始跟著漢族養(yang) 路工人做零工,後來成為(wei) 青藏公路首批養(yang) 路工。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跟漢族同事一個(ge) 桌上吃飯,一個(ge) 房間睡覺,大家同吃同勞動。”昂青回憶道,“大家白天一起護路,晚上他們(men) 教我識字和說普通話。”數十年來,他堅守藏北草原,守護著這條“天路”,直到1996年退休。
“這條路改變了我的命運。”昂青說,“從(cong) 世代為(wei) 奴到如今安享晚年,這條路讓我感受到什麽(me) 是民族團結,什麽(me) 是漢藏一家親(qin) 。”
2024年12月1日拍攝的青藏公路景色。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作為(wei) 經濟和人文往來的要道,川藏公路與(yu) 川藏茶馬古道的走向一致。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將茶葉從(cong) 長安帶到西藏。從(cong) 此,茶葉成為(wei) 高原人家生活必需品,也見證著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曆史。
近年來,隨著政府部門加大對“兩(liang) 路”的提質改造,高架橋、隧道等陸續修建,“兩(liang) 路”通行越來越便捷。
作為(wei) 川藏公路的起點,四川雅安盛產(chan) 茶葉。四川省雅安茶廠副總經理楊春梅說:“20世紀90年代初,汽車運茶葉從(cong) 雅安到拉薩至少得10天,如今隻要三四天。”
遊客在色季拉山口的川藏公路邊觀賞南迦巴瓦峰風光(2023年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兩(liang) 路”通暢,讓雪域高原各族群眾(zhong) 交融匯聚。
在拉薩市昂巴康瓊大院,孫建學和愛人索朗巴珍相濡以沫35年,是遠近聞名的“民族團結模範家庭”。
今年58歲的孫建學祖籍甘肅,他對“兩(liang) 路”有著別樣的情感。“年輕的時候,我是川藏公路波密養(yang) 護段的工人,一幹就是25年,認識了本地藏族姑娘索朗巴珍,是川藏公路成就了我的婚姻。”
“‘兩(liang) 路’是多民族同胞共同修建的,也是多民族同胞共同養(yang) 護的。共同的生活、共同的奮鬥,讓西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更加緊密地抱在了一起。”西藏大學教授圖登克珠說。
文明進步之路——讓雪域高原快速融入現代生活
“兩(liang) 路”通車,給西藏群眾(zhong) 生活帶來全方位的變革。文明進步之光,通過“兩(liang) 路”照亮高原。
2022年3月23日,話劇《八廓街北院》在西藏自治區藏戲演藝中心上演。該劇由西藏自治區話劇團創作演出,以拉薩八廓街為(wei) 背景,展現了一座多民族聚居院落的鄰裏深情。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路,讓西藏群眾(zhong) 的生活更便利。
“小時候,青藏公路是土路,常年坑坑窪窪、塵土飛揚。”63歲的那曲市安多縣退休職工桑加說,現在青藏公路改造升級後,開車走高速從(cong) 安多縣城到拉薩,由兩(liang) 天縮短到6個(ge) 多小時。
“以前,藏北牧民飲食結構單一,隨著交通越來越好,水果、蔬菜等食品也擺上了我們(men) 的餐桌。”那曲牧民紮西占堆感慨道。
如今,高原上的人們(men) “買(mai) 全國賣全國”,不再為(wei) 物資短缺發愁,西藏特色產(chan) 品也走出雪域高原。西藏快遞業(ye) 務量由2012年的284萬(wan) 件增至2023年的2192萬(wan) 件,年均增長20%。
在西藏那曲市申紮縣馬躍鄉(xiang) 貝嘎四村偏遠鄉(xiang) 鎮果蔬配送試點項目直銷點,店主西熱加措在整理供銷合作社配送來的新鮮蔬菜(2024年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路,方便高原群眾(zhong) 就醫求學。
“以前交通不便,每個(ge) 村都有因突發疾病救治不及時去世的,現在很少聽到這樣的悲劇了。”桑加說。
數據顯示,西藏人均預期壽命由20世紀50年代的35.5歲提高到2021年的72.5歲。截至2023年,西藏孕產(chan) 婦、嬰兒(er) 死亡率降至曆史最低。
“現在交通越來越好,孩子們(men) 上學更便利、更安全。”那曲市教育局局長羅布仁青說。
截至2023年,西藏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0.43%、57.62%。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從(cong) 2010年到2020年,西藏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3.1年。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王克明博士(左後)和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巴羅主任(右前)為(wei) 患者查體(ti) (2024年8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路,擴大了高原群眾(zhong) 的生活半徑。
西繞措姆,是西藏林芝市墨脫縣門巴族姑娘。大學畢業(ye) 後,她決(jue) 定回墨脫創業(ye) ,做起了水果電商。“火龍果年銷售上千斤,銷量一年比一年好。”西繞措姆說,“墨脫產(chan) 香蕉、檸檬等水果,以前不通車賣不出去,現在交通方便了,市場空間非常大。”
“‘兩(liang) 路’讓人流、物流、信息流競相湧動,加速了西藏現代社會(hui) 文明進程。”西藏自治區黨(dang) 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曾健說。
共同富裕之路——讓西藏人民向著更加美好生活奮進
地處西藏“東(dong) 大門”的江達縣,是西藏第一麵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也曾是全國深度貧困縣之一。
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娘蒲鄉(xiang) 中心小學學生在食堂用餐(2024年9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村民因路而富,交通改變了我們(men) 的命運。”今年61歲的江達縣崗托鎮矮拉村黨(dang) 支部原書(shu) 記澤夏說,“路修好後,大家買(mai) 了車輛幹工程、跑運輸,農(nong) 產(chan) 品也能運出去,我們(men) 的腰包越來越鼓。”
受自然條件製約,西藏曾是我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步入新時代,依靠“兩(liang) 路”的交通主動脈,以及由公路、航空、鐵路構築起的綜合立體(ti) 交通體(ti) 係,西藏與(yu) 全國一道邁入全麵小康。2019年底,西藏62.8萬(wan) 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4個(ge) 貧困縣(區)全部摘帽。
2019年10月27日拍攝的川藏公路通麥路段上的迫龍溝特大橋(無人機照片)。迫龍溝特大橋位於(yu) 西藏林芝市波密縣境內(nei) ,是西藏自治區內(nei) 最大的公路雙塔斜拉橋。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在告別絕對貧困之後,如今“兩(liang) 路”連通著越來越多的縣鄉(xiang) 公路,助力推動高原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
川藏公路沿線的林芝市波密縣,盛產(chan) 的天麻、靈芝、藏豬等土特產(chan) ,正源源不斷地運出大山。2023年,波密縣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935元,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在西藏波密縣紮木鎮巴瓊村,村民嘎鬆羅布在進行羊肚菌母種培養(yang) 試驗(2018年5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隨著交通設施的改善,西藏越來越多的偏遠山村駛入發展的快車道,城鄉(xiang) 差別越來越小。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3.22∶1降低至2022年的2.67∶1;202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900元,同比增長6.5%;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24元,同比增長9.4%。
西藏與(yu) 其他省份的地區差距也越來越小。自2015年起,西藏全體(ti)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9年居全國首位。
經國道318線前往西藏旅遊的重慶遊客張靜在芒康縣如美鎮拉烏(wu) 村整理帳篷(2023年10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川藏、青藏公路被藏族人民稱作‘幸福的金橋’‘吉祥的彩虹’。”西藏大學博士生導師強俄巴·次央說,如今各地更多“金橋”“彩虹”成為(wei) 西藏加速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截至2024年初,西藏公路通車總裏程已達到12.33萬(wan) 公裏,西藏地區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1954年的1.39億(yi) 元躍升到2023年的2392.67億(yi) 元。
來古冰川位於(yu)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八宿縣然烏(wu) 鎮境內(nei) ,因其外觀形態獨特壯美,成為(wei) 川藏公路遊客的打卡勝地(2024年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新時代新征程,西藏更多發展成就“因路而生”:
——道路通暢加速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2012年至2022年,西藏接待旅遊人數從(cong) 1058萬(wan) 人次增加到3002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從(cong) 126億(yi) 元增加到407億(yi) 元。
——道路通暢加速西藏對外開放。今年7月,西藏紅酒叩開境外市場的大門;11月,山南蘋果出口至尼泊爾,首次走向世界。2023年,西藏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09億(yi) 元,貿易夥(huo) 伴遍及175個(ge) 國家或地區。
——道路通暢加速資金集聚。從(cong) 2012年到2022年,固定資產(chan) 投資增長2.33倍,招商引資累計到位資金4650億(yi) 元。2023年西藏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創曆史新高,比上年增長19.3%。
70年前,“兩(liang) 路”通車,帶來雪域高原的發展奇跡。如今,依托“兩(liang) 路”和由此形成的“兩(liang) 路”精神,西藏闊步走上中國式現代化的康莊大道。
雪域高原,不斷書(shu) 寫(xie) 新的發展傳(chuan) 奇。
文字記者:儲(chu) 國強、林建楊、翟永冠、白明山、劉洪明、魏冠宇、格桑邊覺、劉洲鵬、吳光於(yu) 、王浡
視頻記者:洛登、洛卓嘉措、索朗德吉、普布次仁、黃智琪
海報設計:張楨
統籌:徐曼、杜子璿、方思賢、肖磊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