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市班戈縣北拉鎮開展補播草地監測評估。
拉薩市當雄縣寧中鄉(xiang) 退化草地修複施工場景。
科研人員視察那曲市色尼區那麽(me) 切鄉(xiang) 生態修複點牧草長勢情況。
那曲市那曲鎮拉托村牧草長勢良好。
拉薩市當雄縣寧中鄉(xiang) 退化草地修複區牧草長勢良好。
那曲市色尼區無人機噴藥滅殺草原毛蟲。
那曲市色尼區那麽(me) 切鄉(xiang) 退化草地修複區俯瞰圖。
草,在西藏有特殊意義(yi) 。它既是飼草,又是重要的生態植被。
近年來,西藏不斷加大對草原生態保護修複投入力度,通過實施草原經營責任製、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草原資源監督、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西藏草原生態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
“2023年,草原生態修複治理試驗示範項目在我們(men) 村退化草原上免耕補播了1萬(wan) 畝(mu) 草種,這兩(liang) 年我們(men) 村的草長高了,冬天風沙小了,牛羊也不愁吃的了。希望以後能在我們(men) 村再多種些草。”那曲市色尼區那麽(me) 切鄉(xiang) 示範區崗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洛紮感慨地說。
2023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更是與(yu) 相關(guan) 部門攜手,積極借鑒青海省退化草原生態修複技術,立項了西藏自治區草原生態修複治理試驗示範項目,項目總經費6000多萬(wan) 元,以期恢複草原的生機與(yu) 活力,創建適宜西藏退化草地修複的新模式,同時為(wei) 牧區可持續發展鋪平道路。
政策法規保護草原生態
任何一項生態修複工程的成功,都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規保障。西藏在推進草原生態修複治理過程中,始終堅持“法治先行”的原則,製定了一係列相關(guan) 政策和法規,為(wei) 草原生態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尤其是《西藏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西藏自治區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方案》《西藏自治區退牧還草工程實施方案》等一係列政策文件,更是為(wei) 高原上每株草的生長打開了“保護傘(san) ”,鼓勵農(nong) 牧民積極參與(yu) 草原保護,形成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的良好氛圍。
近年來,圍欄封育、人工種草以及毒害草治理、滅鼠等草原改良技術在青藏高原也已經有了成熟的應用。在青海,青海大學研究員馬玉壽和他的團隊研究的高原黑土灘植被修複技術已經在三江源黑土灘上發揮了20多年的作用。
西藏作為(wei) 青藏高原的核心區域,與(yu) 青海山水相依,自然條件與(yu) 青海黑土灘植被修複有很多類似之處。西藏草原生態修複治理試驗示範項目結合實際,引進了青海黑土灘治理技術。在區林草局、區農(nong) 科院草業(ye) 所草地安全與(yu) 生態修複團隊及區內(nei) 外專(zhuan) 家對實施方案多次優(you) 化後,確定了“垂穗披堿草+青海早熟禾+同德小花堿茅”的補播草種組合,配套施用的肥料種類、施用量以及修複措施,總結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具有西藏特色的草原生態修複治理新模式。
在此背景下,項目實施過程順暢。記者了解到,該項目在拉薩、那曲、阿裏等3市地6縣(區)全麵開展。2023年至2024年間,成功完成草原生態保護和修複治理試驗示範麵積31萬(wan) 畝(mu) 。
有效措施遏製草原退化
西藏作為(wei) 世界海拔最高的草原分布區之一,其草原不僅(jin) 是當地農(nong) 牧民的生計來源,更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關(guan) 鍵屏障。據統計,西藏的草原麵積超過12.01億(yi) 畝(mu) ,占全區土地總麵積66.5%。如此廣闊的草原資源,既是珍貴的自然遺產(chan) ,也是維係高原生態平衡的重要基礎。
近年來,氣候變化加劇了幹旱和風沙的侵襲,進一步加速了草原的退化進程。據統計,自治區內(nei) 已有超過30%的草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部分地區的草原已完全喪(sang) 失了生產(chan) 能力。
麵對這樣的嚴(yan) 峻形勢,自治區人民政府意識到,必須采取緊急且有效的措施,以遏製草原退化的趨勢,保護這一獨特的生態係統。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草原生態修複治理工作被提上了日程,成為(wei) 西藏生態保護的重中之重。
在赴青海等地充分調研後,西藏立項了西藏草原生態修複治理試驗示範項目。由自治區林業(ye) 和草原局組織,區農(nong) 牧科學院草業(ye) 科學研究所牽頭,聯合青海大學等單位在那曲、拉薩等高原腹地實施,項目建設期為(wei) 2年,從(cong) 2023年到2024年,分兩(liang) 批實施。
記者了解到,西藏退化草原區生態修複麵臨(lin) 的最大難點是幹旱、寒冷、土壤瘠薄、含沙量大,因此必須在草種選擇、播種量、補播技術、補播時間等每一個(ge) 環節上做到與(yu) 實施區的自然條件緊密結合。“尤其是播種時間,一定要與(yu) 項目實施區農(nong) 牧技術人員和村裏的老人多溝通,掌握每個(ge) 施工區雨季來臨(lin) 時間;務必趕在雨季來臨(lin) 前完成播種,隻有這樣我們(men) 的成功率才能有保障。”項目負責人曲廣鵬告訴記者,草種一旦出苗就是第一年一根針、第二年一條線、第三年一大片。
一次投入,十年受益,不僅(jin) 能為(wei) 附近農(nong) 牧戶提供優(you) 質飼草,還為(wei) 綠水青山貢獻了一份力量。
科技創新保障草原恢複
草原生態修複治理,不僅(jin) 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農(nong) 牧民的參與(yu) ,更需要科技的支撐。項目在推進草原生態修複治理過程中,積極引進和推廣先進的技術和方法,為(wei) 草原的恢複提供了強大的科技動力。
項目按照草原退化的3個(ge) 級別,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再創新,對輕中度退化草地采取“封育+免耕施肥”修複措施,對重度極度退化草地實施“鼠蟲害防控+免耕補播施肥+禁牧封育”“鼠蟲害防控+人工改良+禁牧封育”等不同的修複治理措施。經2年跟蹤監測,各實施點牧草長勢均達到了預期目標,取得了較好成效。
項目組編寫(xie) 的《高寒草甸退化分級標準》《高寒草原退化分級標準》《退化高寒草原生態修複技術規程》《退化草原免耕補播技術規程》獲得立項,樹立了西藏退化草原修複的新樣板、新標杆,相關(guan) 部門已將模式成果上報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據介紹,下一步會(hui) 逐步將這一生態修複經驗在全區範圍內(nei) 推廣。
同時,科研人員通過實地考察和實驗,成功篩選出了一批適應高寒環境的牧草品種,這些牧草不僅(jin) 能夠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生存,還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植被覆蓋度,提高草原的生產(chan) 力。
此外,為(wei) 了更好監測草原的生態狀況,項目還通過安裝高精度的傳(chuan) 感器和衛星遙感技術,科研人員可以實時監測草原的植被覆蓋度、土壤濕度、溫度等關(guan) 鍵指標,為(wei) 草原生態修複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治蟲防害重塑草原生機
在項目實施修複治理的31萬(wan) 畝(mu) 中,高原毛蟲防治為(wei) 15萬(wan) 畝(mu) ,高原鼠兔防控3.7萬(wan) 畝(mu) 。
據介紹,高原毛蟲是西藏高原牧區的重要害蟲,多發生在海拔3000至5000米的高山草原,對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蓼科、薔薇科等各類牧草危害嚴(yan) 重,嚴(yan) 重影響牧草生長和畜牧業(ye) 的發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組確定使用植保無人機噴藥,防治高原毛蟲。
高原鼠兔是草食性動物,以草原植物為(wei) 食,當其數量過多時,會(hui) 對周圍的植被進行過度啃食,使得草原上的植物資源急劇減少,形成枯草和荒漠化地區。按照工程要求,項目區每400畝(mu) 設立1個(ge) 招鷹架,800畝(mu) 設置一個(ge) 鷹巢架,每隔四個(ge) 鷹架埋設一個(ge) 鷹巢。
該項目一實施,便展現出了強大的活力與(yu) 成效。2023年,共完成西藏草原生態保護和修複治理試驗示範麵積5萬(wan) 畝(mu) 。補播草區出苗率高達80%,第二年越冬率76.53%,植被蓋度67.30%,鮮草產(chan) 量在每畝(mu) 180.54公斤至647.51公斤之間。
2024年,再接再厲完成退化草原生態保護和修複治理示範麵積26萬(wan) 畝(mu) 。當年免耕補播區出苗率達75%,植被蓋度達60%。免耕施肥區植被蓋度提高15%,草原毛蟲滅殺率達80%。
成片的修複草原讓曾經的沙地披上綠衣,草原生態修複為(wei) 畜牧業(ye) 發展帶來了廣闊的“錢景”。“我們(men) 這兒(er) 祖祖輩輩養(yang) 牛羊,之前冬天年年不見草,現在冬天牛羊終於(yu) 有吃的了,2024年飼草不用買(mai) 了。”那曲市班戈縣門當鄉(xiang) 俄如鬆多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索貢說,2023年修複草原3萬(wan) 多畝(mu) ,2024年長勢非常好。拉薩市當雄縣寧中鄉(xiang) 、那曲市班戈縣門當鄉(xiang) 北拉鎮佳瓊鎮、色尼區那麽(me) 切鄉(xiang) 與(yu) 安多縣措瑪鄉(xiang) 退化的草地不僅(jin) 綠了起來,百姓的收入也增加了。
“荒地變綠地”,生態修複僅(jin) 僅(jin) 隻是第一步,如何實現生態保護修複可持續發展是西藏創建生態文明高地的重要課題。如何維護好現有草原生態區的成效,防治草原二次退化?曲廣鵬說,需要進一步開展相關(guan) 研究,通過定期開展草原免耕施肥,實施返青期休牧,做好輪牧、禁牧,優(you) 化畜群結構和放牧管理方式,實現草畜平衡,促進西藏生態建設高質量發展,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